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唐之所以走向盛世,除了文化因素,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提起唐朝,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

長安城西門曾經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九千九百裡,那是長安城到安西都護府的距離。安史之亂後,高仙芝被唐玄宗緊急調回長安參與平叛,馬不停蹄的走了差不多一個月才到!

關於唐朝的第二印象是能打。安西都護府治下三百萬平方公里,和秦朝面積大體相當,但軍隊只有兩萬四千人。

大唐這麽大又這麽能打,人們就會從內心生出一種自豪感,能成為大唐子民,倍感榮耀!那麽,到底是什麽鑄就了大唐萬國來朝的天氣呢?

一、白居易的《長恨歌》,敢批判皇權,體現了大唐的開放、自信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臘月的一天,王質夫、陳鴻、白居易哥兒仨來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玩耍。期間,幾人談論起幾十年前的那場安史之亂,同歷史上的套路一樣,這鍋最後只能是活著的楊貴妃背了,逼迫之下,楊貴妃自縊於此,一縷芳魂歸入天國。

幾個人不由感慨,這事要是掄起來,楊貴妃也是可憐,兩人廝守十一年,到頭來沒生下個一兒半女,隻給唐玄宗留下了一隻襪子,長生殿裡,這位七十歲的老爺子每每悲戚不已,兩人的愛情故事,那些秉筆史書的史官為尊者諱、為權者諱,才不會寫這些東西,他年之後,怕是這段曠世之情就此湮滅,再也無人記起。

念及至此,王質夫對白居易說,哥兒們,你能說會道的,且對男女風情熟稔於心,不如把這兩人的愛情故事寫成詩歌吧,以兄台的才華外加唐玄宗楊貴妃的號召力,這顯然是大唐的頂級流量了!流傳千古當不在話下。

名篇《長恨歌》就此誕生。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原來帝王家的愛情是這等香豔!可惜, 好景不長,隨著“姊妹弟兄皆列土”,楊氏家族在朝勢力迅速膨脹,安祿山打著為大唐清除奸臣楊國忠的旗號叛唐了,行至馬嵬驛,群情激奮下,楊貴妃被賜死,“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這首《長恨歌》主要內容是關於唐玄宗兩人的愛情糾葛。

在歷史上,極少以當朝的帝王為寫作對象,白居易可謂了大膽至極了,更匪夷所思的是,關於安史之亂,按照當時的習慣思維,這事兒賴不到唐玄宗頭上,只能怪他旁邊出了個狐狸精,唐玄宗是無辜的,他是被蠱惑的,如此歌功頌德兩人的愛情,這顯然是違背“輿情”的!

所以,無論怎麽說,這都應該是一首“禁詩”,白居易應該被罷官下獄。

事實上,《長恨歌》還算是委婉的批判,《賣炭翁》寫的就更直接了,“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這就相當於直接罵唐憲宗了,你看看你手底下那些人,咱管管不行嗎?

這種詩歌還挺多,再比如《輕肥》、杜甫的《麗人行》、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晚唐詩人來鵠的《蠶婦》......

像白居易這種人,放在明清兩朝,怕是都活不到成年三族就沒了,就算是士大夫與皇帝共天下的宋朝,蘇軾還差點因為烏台詩案丟了腦袋。

這麽一比較下來,大唐還真是開放、自信!

什麽叫氣度?什麽叫自信?不是自己拍著胸脯說說就行的,天下人說你大度那才是真大度。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灰頭土臉的從巴蜀回到長安,曾經的開元盛世早已成為過眼煙雲,滿眼看到的是斷壁殘垣,百姓的流離失所。他想到了當時出逃時候的情景,眾多的百姓對他不離不棄,追隨的隊伍綿延幾十裡。當年劉備被曹操追著打的時候自己地盤都沒了,面對追隨的百姓都沒有拋棄,唐玄宗在逃跑的時候卻只顧自己了。

所以,他的內心是惆悵的,真正的無顏面對長安百姓。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長安城百姓的歡呼,他們相信,既然唐玄宗能締造大唐盛世,那麽他還是有能力收拾殘局,再次帶領大唐騰飛的!

你看看,什麽叫開放胸襟?什麽叫大國天氣?什麽叫盛世氛圍?這種自信,是從上到下貫穿的!自信、開放不是吼幾嗓子、寫幾首詩歌就行的,那給外人看的。畢竟,有錢人從來不會再自己臉上寫著“有錢”倆字!按照我們的文化,一般來說,缺什麽,就往往什麽嚷的最凶。

二、官員有綽號,喜歡插科打諢

從“常理”上講,朝廷官員一定是“威猛”的,至少是嚴肅的,如果嘻嘻哈哈的,那就太不成體統了,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上講,大唐的官員,無論如何都和“綽號”不應該有關聯。

但事情就這麽“奇葩”,大唐的很多官員卻偏偏都有綽號!

嚴格說起來,官員有綽號這事,不是從唐朝開始的,但唐朝是最流行也是最多的一個朝代。

崔日知做了太常卿後,經常與他的頂頭上司並肩走路,便有了“尚書裡行”的稱號,盧懷慎與姚崇同為宰相,但是在處理政事的時候,他不怎麽決斷,所謂“屍位素餐”也,所以人稱“伴食宰相”,又因其經常低頭走路,又有了別號“覷鼠貓兒”。

再比如“牛頭阿婆”指的是酷吏周興,“李貓”指的是李林甫,“梟坐鷹架”、“逆水蝦蟆”指的是張元一,“行轍方相”指的是婁師德,“騎豬將軍”指的是武則天的堂侄武懿宗。

這樣的名單還能列一籮,從整個歷史上看,有綽號的官員中,唐朝比例最高。

實際上,唐朝官員不僅僅是有綽號,他們還經常自嘲,或者挖苦別人,或者針砭時弊。

方乾是唐朝詩人,年少的時候癡情於寫詩,某次因偶得佳句,歡呼雀躍之餘,不慎跌破嘴唇,從此江湖人稱“缺唇先生”。這哥兒們有一樣不好------管不住自己的嘴,愛挖苦人。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有次他和龍丘喝酒,人家過來敬酒,方乾就拿人家開涮了:

措大吃酒點鹽,軍將吃酒點醬。只見門外著籬,未見眼中安障。

龍丘有眼疾,顯然,方乾是在嘲笑他眼睛問題,這事兒做得不地道了。話說回來,龍丘也不是個好欺負的主兒,他立馬進行了回擊:

措大吃酒點鹽,下人吃酒點?只見半臂著,不見唇開跨!

話音剛落,滿堂哄笑。

你看看,讓你個兔唇在這瞎咧咧,這下偷雞不成蝕把米吧。

以嚴謹著稱的狄仁傑居然也說段子。

有次,他對秋官侍郎盧獻說,“足下配馬當做驢”,“盧”字旁邊加個馬,可不就像驢了!

盧獻毫不示弱,馬上回應道,“中劈明公,乃成二犬”。

狄仁傑大笑,哈哈,兄台說錯了吧,“狄字犬傍火也”。盧獻就說了,確實,狄大人說的沒錯,犬邊有火,那不就是在燉狗肉嘛。

一句話噎得狄仁傑半天回不過神來。

話說,這種互嘲打趣現象不僅僅是在臣子間流行,就是皇帝也經常玩。

有一次,唐太宗宴請長孫無忌和歐陽詢,長孫無忌先開涮,對著歐陽詢說,你要是舉起手來,那就是個山字,落下手就是個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顯然,長孫無忌嘲弄歐陽詢長得像個猴子。

歐陽詢也不示弱,“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因心渾渾,所以麵團團”,長孫無忌臉大脖子粗的形象躍然紙上。

唐太宗看到大舅哥被“欺負”了,就故意板起臉來,對歐陽詢說,你這人也忒大膽了,你就不怕皇后找你?

說完三人哈哈大笑。

歷史上這麽玩的開的,也只有唐朝的皇帝,武則天、唐玄宗等整個唐帝國的皇帝幾乎都喜歡這麽玩,他們私下場合很少板起臉來。

你看看,唐太宗為何被後世一千多年的皇帝膜拜?是真沒幾個能超越他的!

職場人都清楚,一個嚴肅的、壓抑的工作氛圍,其效率要遠遠低於活潑的、奮進的環境。

人與人之間只有心的距離拉近了,才會凝聚成強大的戰鬥力。

三、太學的擴大,為大唐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自漢朝創建太學以來,這就是國家最高學府,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職能,更是承擔了構建國家價值體系的重任,用現在的話說,它負責頂層設計。想當年,王莽和劉歆就乾過這活兒,後來王莽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托古改製”,這就是對上層意識形態的重構。

在唐朝以前,太學說白了就是一個辯論場,“學術超男”的身份、地位直接決定了經學的發展方向。

經過幾百年的演進,尤其是在隋文帝創建科舉取士規則後,它的權重進一步加強,畢竟,天下官員大多出於其中。

到了唐朝,太學規模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的增多,二是人數的增多。

關於專業,唐朝太學設置六大專業方向,分別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這幾門專業課,不是隨便報考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這個只能是官宦子弟才有資格,分別要求學生家族中有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階才可以,剩下的三門沒有具體要求,畢竟,做官的人選大概率出在前面三個專業中。此外還有禮儀、醫學等培訓班性質的辦學。

《唐摭言》:貞觀五年已後,太宗數幸國學,遂增築學舍一千二百間,增置學生凡三千二百六十員。無何,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唐太宗對太學非常重視,數次去視察,可以說,大唐將太學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也正是因為國家重視,太學取得了蓬勃發展,到了貞觀五年,僅國子學一個專業,在校生就達到了八千人,整個太學可謂是蔚為壯觀!

更為難得的是,大唐的教育機構不僅僅是太學,各地的寺院也承擔起了這一職能。

有了這些機構,唐朝文化迅速壯大,大唐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日本、新羅、印度、東羅馬、大食......各地來大唐的留學生不絕於途。

我們都聽說過“留學僧”這個詞,這還真不是網絡時代才發明的,而是唐朝就已經有了的。

按照當時留學生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個是留學生,一個是留學僧。

在國子監入讀,想要長期留學深造的叫學問生,來大唐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和造詣的叫請益生,跟遣唐使一起來一起回去的叫還學生。

相應的,在各地寺廟入讀,其分別叫學問僧、請益僧、還學僧。

各地來大唐入讀,如果遇到語言問題怎麽辦?大唐提供預科學校嗎?

這個還真沒有!語言問題自行解決,大唐壓根兒不存在“學伴”,能讀就讀,讀不了就回國,反正頂多在太學能留級九年,大唐的太學沒有“皓首窮經”一說,不是讀書的料,家族背景再厲害都沒用,趕快騰出位置給年輕人,這也是大唐人才不斷湧出的一個原因。

順帶提一句,大唐的科舉也不是之乎者也,其範圍非常寬泛,從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等全部涉獵!

在留學生中不乏一些非常有才華之人,大唐亦是想方設法將其留住為自己所用,“賓貢”就這樣誕生了,所以大唐的官員中有洋人,甚至三省六部都不例外。

文化輸出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內部存在矛盾,何以有影響他人的能力?

但大唐做到了!文化對於大唐的影響力,毋須筆者多言。

結語

宋神宗曾經猶豫要不要廢除王安石的新法,文彥博就說了,大宋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和百姓。

魏征也說過類似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格局不一樣啊!

所以,大唐的臣民、帝王內心是自信的,當皇帝的錯了,臣子可以說話,甚至諷刺都沒事,你罵你的,我做我的,各行其道,工作中順帶開個玩笑,在這種娛樂的氛圍中大唐不斷的升級打怪,打下了近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成為後代王朝的標杆,偌大一片國土,直到清朝才被夯實。

大唐王朝也真正具備了世界級的影響力,“唐人”成為漢民族的第二稱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