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商業航天等“硬科技”怎麽投資?在“泡沫”中尋找機會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文多

2018年,之前大熱的“共享”、“無人”等概念逐漸退潮,單純靠追逐互聯網等模式創新的路子愈發走不通,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原本一向低調的科技領域企業,如家受到的關注正不斷提升。

1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鉛筆道“真相大會”上,多位創投圈人士表示,技術創新在這個時代蓬勃發展,商業航天等“硬科技”越發受到業界的關注,行業的技術壁壘非常高,天花板也非常高,想象空間非常大。這樣的項目很燒錢,除了擁有“高富帥”團隊,還要在行業泡沫中尋找機會。

科技領域投資就像馬拉松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技術時代,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的觀念產生了哪些變化?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需要達成怎樣的共識?這些,顯然都需要業界不斷思考。信天創投合夥人蔣宇捷表示,做新技術領域的創業,需要很好地整合管道資源,達成各個節點之間利益的重塑和平衡。

“比如很多東西是在實驗室裡做的,條件非常理想,但當你要把它批量化生產時,卻是另外一回事。”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提到,在選擇科技領域企業進行投資時,應更多地考慮技術先進性,先進的成果和產品商業化能力。

除了產品的商業化能力,技術是否有適合落地的場景十分重要。蔣宇捷分析稱,新技術最大問題就是與產業融合的時間比較長,有好技術的公司卻找不到落地場景的情況太多了。

由此可見,資本方在選擇科技項目時,更加注重項目的產業背景和技術內核。而科技公司們,則希望資本對他們更有耐心,看到長遠價值。“大家不接觸航天可能不了解,其實商業航天投入很大,很辛苦。”作為從業者,銀河航天合夥人高千峰表示,銀河航天2018年一共對6家投資方進行了篩選。因為做航天行業和互聯網有一些差異,這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需要投資方關注項目的長期價值,根據不同階段分別突破。

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商業航天具有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的特點,對於投資機構來說,需要對這一領域有深刻的理解,要有足夠的投資耐心和對於失敗的包容度。比如國內企業經常對標的美國“Space-X”,這家公司在火箭首飛成功之前有過多次失敗,甚至接近破產邊緣。

一邊擠泡沫一邊尋找價值

不可否認,與互聯網企業相比,科技企業的泡沫會相對少一點,但也有投資人認為科技領域的泡沫沒有擠乾淨。

在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程浩看來,經過過去兩年積累,科技公司價格肯定是有一定泡沫的,但未來科技創業項目的估值趨於理性是大勢所趨。

蔣宇捷則認為,泡沫其實一直有,只是現在降到了比較低的水準,但是這個泡沫永遠擠不盡正是因為對新技術領域未來巨大價值的預期——有泡沫存在,才會有資金和人才不斷進入這個行業。此外,蔣宇捷提到,新科技公司有泡沫,對全社會、全人類還是“好事情”——從科技進步中賺到的錢,又投資到新科技上面,促進了社會不斷進步。

“任何行業的發展一定伴隨著泡沫。”高千峰表示,其實更多時候,要有一種心態,去擁抱泡沫、面對泡沫。無論從資本,還是企業的角度,在泡沫中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夠看清楚方向,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個考驗無論對於資本,還是企業能力,都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

藍箭航天CFO張晨表示,相比起互聯網領域的企業,航天等科技企業的資本驅動性沒有那麽強,更多需要看到市場趨勢、政策紅利、工業技術紅利。

以航天為例,本身隸屬先進製造企業範圍,不像互聯網或者其它一些創業領域那樣存在太多泡沫。唯一的不同,是感覺到是投資者對航天領域關注度越來越高,也促使從業者進行新一輪的變革和突破。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