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神奇大自然:當水壩消失,魚就會回來

每年春天,一種身長25厘米的內河鯡魚灰西鯡都會沿著米爾溪溯流而上,在緬因州波特蘭市附近的高地湖產卵。

攝影:BRIAN SKERRY

撰文:JAMES PROSEK

緬因州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了水壩後,魚會回來。

6月初,我戴著面罩和呼吸管,在寒冷的米爾溪裡遊蕩;這是緬因州韋斯特布魯克市的一條小溪,兩岸樹木繁茂,距離波特蘭市中心不到9.6公里。銀色的魚在我身邊遊來遊去,它們正從緬因灣遊到距離大海約18公里的高地湖產卵。魚鱗閃閃發光,魚兒撞在我身上,活力四射,它們的身體裡似乎蘊藏著一種難以形容的活力。

這些身長約25厘米的魚是灰西鯡,一種內河鯡魚,也被稱為鋸腹鯡,因為它們的腹部有鋒利的魚鱗,即“鱗甲”。灰西鯡會在大海中生活大約4年,然後返回出生地。它們現在正在水塘裡,聚集在瀑布底部,等待降雨的到來;待小溪水位升高,它們將繼續向上遊進發,遊過大約4.8公里,到達高地湖。

米爾溪是普利桑普斯科特河的支流,250多年來,一座水壩阻擋了灰西鯡洄遊。2002年,水壩拆除,每年這裡的灰西鯡數量增至約7萬條。

攝影:BRIAN SKERRY

它們圍成了一圈,我被深深地迷住了——這象徵著大自然的豐饒與持續,以及繁衍生息的本能衝動。

然而,250多年來,在米爾溪和它所匯入的大河普利桑普斯科特河,灰西鯡卻缺席了。

2002年,一座水壩被拆除,灰西鯡的回歸成為可能。緬因灣大型循環系統的動脈變得暢通起來,這裡連接著大西洋,從科德角一直延伸至新斯科舍。

米爾溪裡又出現了灰西鯡,普利桑普斯科特區域土地信託(以社區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負責管理這片區域)因此備受鼓舞,全力保護高地湖下遊至與普利桑普斯科特河交匯處的河流走廊,全長約9.6公里。大約5年前,溪邊步道開放;每年從5月中旬開始,來自波特蘭地區的緬因州人來到這裡,在之後的兩三周裡,總會驚歎於灰西鯡的壯觀。

“能看到這些小家夥,真的是非常幸運,”Zach Whitener說,我們正站在米爾溪旁邊。Whitener是總部位於波特蘭的緬因州海灣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研究灰西鯡的生命歷程。

“雖然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前景黯淡,我們緬因州的底棲魚漁業正在崩潰,”他說:“但在離波特蘭這麽近的地方,看到自然系統正在恢復,還是很令人振奮。”(底棲魚是指一生中大部分時候生活在海底的魚類,比如鱈魚,由於過度捕撈、海水變暖,緬因灣裡的底棲魚日益稀少。)

Whitener說,緬因州現在有60至100個地方出現了灰西鯡,隨著更多的水壩被拆除,不僅灰西鯡,其他洄遊魚類也會回歸,包括鮭魚、美洲西鯡、鱘魚、藍背西鯡、條紋鱸魚和鰻魚。他滔滔不絕地說著數據:沒有了愛德華茲水壩,肯納貝克河裡的灰西鯡回來了,數量大約500萬條。偉大工程水壩和維齊水壩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被拆除,佩諾布斯科特河恢復暢通,如今已有兩三百萬條灰西鯡逆流而上。

Whitener特別喜歡灰西鯡。它們的近親大西洋鯡魚一生都生活在海洋裡,而灰西鯡則會穿過陸地的生態系統,屬於溯河性魚,也就是說在淡水中產卵,成年後生活在大海裡。“整個州的生物量,1500萬條魚從近海進入河流、池塘,把大量能量和營養物質輸入淡水系統,”Whitener說:“它們是一切動物的食物。”

事實上,在淡水和鹹水中,吃灰西鯡的動物可不算少,包括海豹、鯨魚、鷹、魚鷹、蒼鷺、貂、臭鼬、浣熊、水獺、黑熊和其他魚,還有以殘羹冷炙為食的昆蟲、小龍蝦以及微生物。

緬因州米爾溪裡的灰西鯡,旁邊是開花的加拿大山茱萸和銀紋豹斑蝶。

繪製:JAMES PROSEK

Whitener從小就在緬因州卡斯科灣的一個小島捕龍蝦,他說,灰西鯡也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春天,它們為捕撈龍蝦和大比目魚的漁民提供最早的新鮮誘餌。在灰西鯡開始洄遊之前,大多數漁民用去年秋天收獲的大西洋鯡魚做誘餌,這些冰凍的鯡魚顯然沒有新鮮的魚好。(Whitener還補充說,緬因州有用煙熏灰西鯡做食物的傳統,但它們是“你吃過的最鹹、刺最多、最油膩的魚”。)

春天,漁民們在河堤上誘捕灰西鯡,或者用手持抄網把它們撈上來。誘捕有嚴格的配額限制。“每條河都有具體的管理目標或最高數額,”Whitener說。作為狂熱的條紋鱸魚漁民,他說,在米爾溪跑步時,他有時候會用抄網撈起多達25條灰西鯡。

拆除水壩

在美國,緬因州率先拆除了水電站水壩,讓河流恢復生機;1999年,肯納貝克河上的愛德華茲水壩被拆除。第二年,緬因灣裡的大西洋鮭魚被列入《瀕危物種法》,更多水壩被拆除,以拯救深受人們喜愛的“河流之王”。當時,全州境內只有不到1000條鮭魚。灰西鯡和其他不太有魅力的魚也因此受益。

灰西鯡是貂、臭鼬、浣熊和黑熊等動物的食物,也是人類的精神寄托。在兩三周時間的春季跑步活動中,生活在波特蘭周圍的緬因州人在米爾溪兩岸漫步,驚歎於這些魚。

圖源:BRIAN SKERRY

拆除水壩費錢費力(拆除愛德華茲水壩花費了700萬美元),但帶來的回報卻立竿見影:陸地和海洋生物很快就會恢復自然流動。

18世紀30年代,人們在普利桑普斯科特河漲潮的最高點修建了一座水壩,為法爾茅斯鎮的一座鋸木廠供能。這標誌著灰西鯡最後一次回到高地湖。1898年,為了進行水力發電,水壩加固、重建,成為斯梅特黑爾水壩。近一個世紀後,1996年,洪水造成了嚴重破壞,人們決定拆除水壩。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與緬因州海洋資源部、環保部、運輸部合作,開始清理工作,2002年秋,斯梅特黑爾水壩從世界上消失了。

與此同時,生物學家已經在高地湖中放了一些灰西鯡,希望沒有水壩後,這些魚可以遊向大海,再返回產卵。事實正是如此:河流又恢復了生機,而且每年從卡斯科灣溯遊而上的灰西鯡數量也在增加。Whitener告訴我們,如今,每年春天沿著普利桑普斯科特河和米爾溪洄遊到高地湖產卵的灰西鯡約有7萬條。

灰西鯡是很多動物的食物,也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今年,新冠疫情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令人擔憂,然而米爾溪卻向我們展現了大自然的恢復能力。春日裡,人們在河岸上的毒堇中漫步,耳邊的鳥鳴婉轉悠揚,大批灰西鯡正溯流而上。孩子們的臉上滿是驚奇。

Rachelle Curran Apse是普利桑普斯科特區域土地信託的負責人,從小在附近的戈勒姆長大。這個季節,隨著米爾溪裡的灰西鯡數量越來越多,她喜憂參半:河岸上過多的活動也許會給魚帶來壓力。

“因為很多人重視它們,並為之付出了努力,所以魚又回來了,”她說:“我們必須收斂一點,不能給它們造成太大影響。”

(譯者:Sky 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