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元前20年代:從賢臣良將說起

本期提要

公元前20年代,是西漢成帝當政時期。自漢初以來,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逐漸完備的大一統制度,為維護國家運轉、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制度、文化和人才的支撐、保障。我們可以通過當時的賢臣良將,來看一下當時的治國理政和軍事外交,冀或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漢代畫像石中腰系印綬,手持笏的文吏形象。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即位。班固的《漢書·成帝紀》記載:“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內顧,不疾言……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稱職,奏議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但是後來“湛於酒色,趙氏亂內,外家擅朝,言之可為於邑。”也就是說漢成帝後來耽溺於酒色、寵幸趙氏、致使外戚擅政,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

自漢初以來,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逐漸完備的大一統制度,為維護國家運轉、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制度、文化和人才的支撐、保障。

正如史學前輩楊向奎先生所說:大一統思想,三千年來浸潤著我國人民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種向心力,是一種回歸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淵泉,不是狹隘的民族觀念,而是一種內容豐富,包括有政治、經濟、文化各要素在內的“實體”,而文化的要素有時更佔重要地位。

尹灣漢墓《集簿》木牘,為西漢東海郡上計文書。

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時期的人和事來印證我們的觀點。治理政事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以“善治”著稱的薛宣;軍事外交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的段會宗。

公元前20年,即西漢成帝鴻嘉元年,薛宣開始擔任丞相。班固評價他“所在而治,為世吏師”。

薛宣,字贛君,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早年為小吏,後任不其縣縣丞。當時琅琊郡太守趙貢巡縣,見到薛宣,發現他頗具才能,認為將位至丞相,於是推薦薛宣。後薛宣歷任縣令、禦史中丞、太守、左馮翊、少府、禦史大夫,直至丞相。薛宣由基層小吏逐次升至丞相,與其“善治”有關。那麽薛宣如何治理政事呢?

一是賞罰分明,用法公正。薛宣擔任禦史中丞期間,在朝中執法,外統管刺史,推舉彈劾所屬刺史和郡守、諸侯國相,提拔貶退,清濁分明。之後,薛宣離開中央,出任臨淮郡太守,大行政治教化,吏民很敬重他的威信。當時陳留郡有江洋大盜,漢成帝又調薛宣任陳留太守,盜賊的問題都被解決了。班固評價“(薛)宣為吏賞罰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條教可紀,多仁恕愛利。”

二是知人善任,善於用人。薛宣任左馮翊時,所轄的頻陽縣北面對著上郡、西河,盜賊很多。頻陽縣令薛恭,本是因孝入官,按照年資逐漸升任上來,未曾治民,辦事不力。而另外一個縣粟邑縣較小,在偏僻的山中,百姓恭謹樸素容易治理。粟邑縣令尹賞,曾長期擔任郡裡管事的官吏,明察果斷,善於破堅理煩。當時的法令規定,才能不稱職者即改任。薛宣根據法令,奏請尹賞與薛恭換縣任職。二人對調後數月,兩縣均得到治理。薛宣慰問勉勵他們說:“從前孟公綽很擅長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卻不擅長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因此有人因為德行而顯,有人因為功勞而舉,《論語》裡說:君子之道,怎麽會是一樣的呢?希望繼續努力,完成功業。”

三是廉潔奉公,善治臧罪。薛宣廉潔奉公,谷永稱薛宣具有“退食自公”之氣節。所謂“退食自公”,是《詩經》中的一句詩,用來形容官吏節儉正直。薛宣任丞相後,規定丞相府訴訟不滿萬錢不傳遞文書,後世都遵用薛宣舊例。薛宣為官,連公務筆硯都為國家節省。

薛宣除自己廉潔奉公外,亦善於懲治貪汙受賄。他任左馮翊時,高陵縣令楊湛貪汙受賄,不循法度,前郡守多次調查,均不能窮盡其罪。等到薛宣上任,暗中調查其罪贓。薛宣觀察楊湛有悔改的征兆,便手寫簡牒,逐條列舉他的貪汙受賄行為,密封給他,說:“吏民逐條檢舉你的行為,如簡牒所寫,你的行為已有私吞公款的嫌疑。秘密地用手劄告知你,要你自己考慮退路。如果你沒有列舉的罪行,可以回信,我為你辨明。”楊湛自知罪贓都與薛宣手劄列舉相符,而薛宣的詞語溫和,楊湛馬上解除印綬辭職。

在中國古代政治中,任用好的官吏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問題。好的官吏要德才兼備,“德”指一心向上,廉潔奉公,公正執法,賞罰分明。“才”指知人善任,量才授職,善於處理行政事務。谷永評價薛宣“材茂行潔,達於從政”,正是從“才”和“德”兩方面對他的評價。

尹灣漢墓出土毛筆(左)和板硯(右),筆硯為漢代官吏日常使用文具。

段會宗(公元前84年—前10年),天水人,西漢將領、外交家。

公元前33年,也就是漢成帝即位那年,段會宗因其才能出眾,治績卓著,名聞京城,從縣令的身份被五府(即丞相匡衡、禦史大夫李延壽、車騎將軍許嘉、大將軍王鳳、右將軍王商)聯名推舉為西域都護,西域諸國,皆敬其威信。

公元前29年,段會宗被烏孫國的軍隊圍住,段會宗上書朝廷發兵。四天之後,朝廷詔令剛到,段會宗已經解除了烏孫之圍。公元前23年,西域諸國紛紛上書,要求漢朝派段會宗擔任西域都護,漢成帝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於是再次任命段會宗為西域都護。西域各族聽到消息,紛紛表示歸附漢朝。

公元前18年,段會宗前往西域,西域各國紛紛派子弟到郊外去迎接他(會宗既出,諸國遣子弟郊迎)。一年多後,小烏孫王被其國人所殺害,大亂起來。漢成帝任命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讓他前去安撫烏孫國,他立小烏孫王的哥哥末振將為烏孫王,安定了烏孫國之後便回到京師。

公元前11年,烏孫內訌,段會宗又前往安輯。段會宗恐怕大部隊進入烏孫國,會驚動作亂的太子番丘,於是帶領挑選出來的精乾士兵三十人,徑直到達烏孫王所在的地方,誅殺了番丘,並曉眾人以大義。烏孫王和部下哭泣著撤兵而去。朝內公卿認為段會宗能權衡利弊、見機行事,應加以重賞,漢成帝賜段會宗“爵關內侯,黃金百斤”。公元前10年,段會宗在烏孫國病故,享年七十五歲,西域各國紛紛為他發喪、建祠紀念。正是段會宗經略西域威德並重、有勇有謀,所以才能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如此高的威望和聲譽。

唐代詩人常建有《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這首詩雖然並非歌詠段會宗,但確實是對漢代經略西域的藝術表達。

窺一斑或可知全豹。薛宣、段會宗,這一文一武,如同兩顆閃亮的星星,劃過漢成帝時期的天空,他們留下的一抹亮色,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遷,在歷史的河流閃爍。這,大概就是我們歷史的魅力:無論時空如何變化,總有一種擔當的力量在支撐著中華民族,使我們具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帶著無比的精神力量,共同推動歷史前行。(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吳雪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