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編輯部技術報告:仍有巨大數字鴻溝

國際記者中心(ICFJ)是促進新聞改革的前沿機構,它為記者和公民提供了諸多技術實踐相關的項目。自1984年以來,ICFJ與180個國家的十餘萬記者有過密切合作。這次,ICFJ與喬治城大學的傳播、文化與技術項目組(CCT)進行合作,使用了12種語言,獲得了130個國家的2700餘位記者或新聞編輯室管理者的回應,完成了此次研究。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便帶來這份乾貨報告,讓我們一起探尋,當代記者是否跟上了數字化變革的腳步。

研究結果一覽

喜憂參半

1、新聞編輯室仍然有巨大的數字鴻溝。

● 技術人員在新聞編輯室中人數稀少。新聞編輯室中,只有5%的職員有技術背景,而只有2%的新聞編輯室會雇用技術人員,1%的新聞編輯室會雇用分析編輯。

●管理者比職員在數字媒體方面更有經驗。64%的新聞編輯室管理人員有數字媒體的工作背景,而記者的這一比例為45%。

●在數字媒體時代,絕大多數新聞編輯室並未重新調整自身角色。新聞編輯室中,82%的工作仍然和傳統出版相關(記者、編輯、專欄作家),只有18%為新媒體職務(社交媒體編輯、數字內容製片人、分析編輯)。

●記者運用的數字技術很有限。我們在調查時列舉了23種數字技術,大多數新聞編輯室隻使用了其中基礎性的4種:在社交媒體上推送/評論(72%),拍攝數位照片(61%),與讀者在社交媒體上互動(58%),以及多平台分發內容(56%)。

2、媒體數字化有了諸多實質性的進展。

●在87.5%的地區,純數字化或混合型新聞編輯室多於傳統新聞編輯室。

●歐亞大陸/前蘇聯是數字化的領軍地區,其純數字化新聞編輯室的佔比最高,達到了55%。

●進展最為緩慢的地區是南亞,傳統媒體在這裡仍佔據主導地位(43%)。

3、在假新聞和黑客盛行的時代,只有極少數記者采取了預防措施。

●71%的記者都在使用社交媒體來發現新聞故事,然而只有11%的記者使用社交媒體核查工具。

●超過一半的記者(54%)和新聞編輯室(52%)不能保護自己的資訊。

4、大部分新聞編輯室都認為很難獲取讀者信任(不過覺得“信任”很重要),但有兩個明顯例外的發現。

●在歐亞大陸/前蘇聯,只有21%的受訪者將“信任”作為首要考量。

●令人驚訝的是,北美的新聞編輯室中,有29%表示“‘信任’已經是個過時的話題了”,這與國際趨勢完全背道而馳。

5、新的盈利模式已經出現,但是發展速度較慢。

●廣告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70%),其次是內容讚助(44%)。

●純數字媒體機構比混合型或傳統新聞編輯室的收入高兩倍左右,主要由非傳統資源帶來(慈善捐獻和個人捐贈)。

●發展中國家的新聞編輯室在探索新收入模式上更加迫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北非,約70%的新聞編輯室都將此視作最主要的挑戰,該數據在北美國家為44%。

6、在決策層面,新聞編輯室仍未充分利用數據分析。

●不到一半(45%)的新聞編輯室會日常進行數據分析。

●新聞編輯室主要使用數據進行網站引流。

●頁面瀏覽量是新聞編輯室最關心的數據維度(73%),而對互動型數據的關注就少很多了:轉發量(46%)、轉化率(18%)、滾動瀏覽深度(16%)。

7、新聞傳播行業匯聚了大量年輕人。

●數字新聞編輯室的員工中,25-29歲這個年齡層的人數最多,在混合型和傳統新聞編輯室中,員工年齡多在30-35歲。

8、記者想要的數字培訓和新聞編輯室認為他們所需要的,並不一致。

●52%的記者希望有數據新聞的培訓,但只有40%的新聞編輯室提供該培訓。

●46%的新聞編輯室提供社交媒體搜索與核查培訓,但只有22%的記者認為有用。

只有9%的記者認為新聞編輯室的跨部門合作非常重要,但是有28%的新聞編輯室都在進行相關培訓。

矛盾與困境

工具使用、技能培訓、研究方法均有提升太空

雖然傳統的媒體技能(如調查、寫作、報導)仍然在編輯室中有很高的地位,但研究顯示,如今的編輯室希望記者能有更加多元的能力,因為這事關是否能追上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

不過,現實與願望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世界範圍內,超過一半的記者在入職之前沒有數字媒體的工作經驗。

●新聞編輯室的管理者比雇用的記者在數字媒體方面更有經驗。

●大部分記者日常使用的數字技能是有限的,不到1/3的新聞編輯室會使用高級數字技能。

如下表所示,我們根據受訪者的使用頻率,將新聞編輯室中會用到的數字技能分成了三個梯隊。雖然該行業涉及的數字技能眾多,但是不難發現,常用的技能仍然很有限。

表1 新聞編輯室常用的數字媒體技能排名

在不斷變化的數字媒體環境中,記者必須勤於自我提升,以適應這種趨勢。因此,如今記者需要掌握的技能的範圍也是越來越大。如研究顯示,很多記者在入職之前都不具備數字媒體環境下的相關能力。

對於現代編輯室來講,在職培訓就尤其重要了。雖然新聞編輯室和記者都認為技能培訓很重要,但是二者仍覺得發展乏力,問題出在哪裡呢?

研究發現:

●記者和管理人員都認為在職培訓很重要,但是二者認為必需的能力不一致,即記者想要的和新聞編輯室所提供的,並不一致。

●在技能培訓方面,混合型新聞編輯室比其他類型的編輯室提供得更多。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詳細地看到記者需求與編輯室供給之間的對比,有九項技能培訓的重要性都不一致,頗有些“錯過的愛”的感覺。

表2 記者的數字技能培訓需求與新聞編輯室供給情況對比

眾所周知,用戶分析可以幫助新聞編輯室從量化的角度,去分析海量用戶的行為。這樣的分析可以為日常決策和長期規劃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新聞編輯室可以用它來引導新聞生產、內容分發、用戶參與、工作節奏,甚至還有商業策略。越來越多的記者開始擁抱用戶分析,並且不斷地在優化測量與分析維度。

但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新聞編輯室並沒有全面地使用測量維度,轉化率、瀏覽深度等重要指標只被不到20%的編輯室注意到了。

表3 用戶參與測量維度的三個梯隊

路在何方

給編輯室與記者的乾貨指導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傳統新聞編輯室一直在裁員,而數字新聞媒體則創造了諸多的就業機會。皮尤研究中心發現,美國傳統媒體沒落所造成的損失,一直在靠數字媒體機構的收入來補償。

在車輪永不停歇的媒體環境中,持續性地為讀者提供新聞資訊是媒體機構的重中之重。新聞編輯室的工種和技能範圍在不斷擴大,記者的角色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技術讓新聞傳播行業變得日趨複雜,記者不僅需要能採訪和寫作,同時還需要能運營自己的內容,建立良好的用戶關係。

在實操層面,還有這樣一些乾貨攻略可以給仍在迷茫的媒體機構提供參考。

技術團隊

大多數新聞機構已逐漸搭建起自己的技術團隊,以更好地製作與傳播數字媒體產品,但要做的不止於此。這些團隊不僅需要關注技術層面的內容優化與分發,還需要對商業變現、效率、功能性以及新聞價值有所把控。如今,已有2/3的新聞編輯室建立了負責社交媒體和用戶互動的團隊。

社交媒體

在報導和傳播一個新聞故事上,社交媒體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社交媒體上,記者可以收集數據、甄別資源、核查資訊、推送內容,並獲取用戶反饋,同時,記者還可以了解其粉絲的觀點與偏好。如果合理利用社交媒體工具,尤其是當讀者認為自己與該記者越來越熟悉時,記者與讀者的聯繫會更強,能提高讀者的忠誠度。與讀者互動可以讓新聞故事的傳播效果更好,同時也會反過來促進記者的專業素養,如保證來源透明、加強資訊管理等。

用戶定位

隨著新聞平台的增多,新聞機構必須對產品進行差異化定位。而這其中的策略也因機構而異:有的偏向於廣撒網,有的關注於某一特定用戶分支,在考慮特定分支時,又有諸多影響因素,包括人口畫像、政策導向、用戶喜好等。不過目前絕大多數編輯室,哪怕有相關工具,都沒有進行特定用戶垂直定位。

編輯室工作節奏

在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室基本開始改變工作節奏和人員結構了。考慮到合作機遇和經濟性,新聞編輯室的太空構成已不斷刷新人們的想象力,有不少機構也在精簡辦公,打造協同辦公太空。還有不少記者已經開始獨立辦公,徹底搬出了實體的編輯室,直接在家裡或者咖啡廳工作。

內容管理系統

在數字媒體時代,不斷融合的技術對內容系統的靈活性、適用性和易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內容管理系統(CMS)直接影響著編輯室的工作節奏,會增強或削弱生產力。一個高效的CMS系統應該提供一套綜合性的專業工具,能快速適應變化多端的數字環境,提高編輯室成員的工作效率。它不應有太高的技術壁壘,需要有簡單易用的後端系統,讓不會編程的記者也能輕鬆使用。各新聞機構應該考慮,是使用為自己編輯室量身定做的CMS系統,還是使用市面上已有的商業產品或者開源工具。從研究來看,目前有40%的編輯室使用的是定製系統。

總的來講,ICFJ認為,在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面前,新聞編輯室需要培養好兩個類型的職業角色:一是傳統角色,這是在新聞產業中安身立命之本,涉及到的工種包括記者、編輯、專欄作家等;二是新新角色,這讓編輯室能夠在數字時代不掉隊,包括數字內容製作者、社交媒體編輯、分析師編輯等。

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新聞專業主義的根基,同時緊跟這個變遷時代的潮汐。

注:表1/表2/表3為全媒派翻譯&製作;其余圖源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