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簡陋的小陶盆,試圖揭示6000多年前的故事

1953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的半坡文化遺址被發現,這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距今6000-6700年前。它對研究當時的文化習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半坡遺址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其中引發爭議最多、最廣的還是一個簡陋的小陶盆。

這個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小陶盆,高約為16.5厘米,口徑約39.8厘米,看起來十分普通,其實它是作為葬具出現的。當時的人均壽命很低,尤其是未成年的兒童死亡率相當高。兒童夭折後,就放置於陶缸之中,而上面的所扣的缸蓋,就是這種小盆。先民們對抗不了天災人禍,就以這種方式,送走親人,寄托哀思。

這個小陶盆是細泥紅陶製成,做工十分精致,表現出當時的製陶技術已經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但最引人爭議的,是在內底部的圖案。它是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是圓形,頭頂上好像是梳著發髻一般。人面的前額右半部是黑色,左半部則是一個黑色的半弧形。它的鼻子呈倒“T”型,眼睛半眯半閉,嘴巴似乎含著一條魚,而兩側本該是耳朵的部位,也是抽象為兩條魚。

這就是著名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自從出土之後,就被珍藏在國家博物館,1995年時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01年更是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關於圖案的含義,卻引來了眾多專家的爭議,觀點竟然多達30余種。

最開始的說法是“圖騰說”,這也很好理解,當時的先民雖然已經進入了農耕文明,但采集和漁獵仍然佔據了生產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種魚紋,就是他們生活的寫照。在仰韶文化之中,魚的圖案非常多,半坡人居住在靠水的地方,魚對於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不光如此,魚的繁殖能力強,對於古人來說,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對於魚兒的崇拜,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對於繁衍子孫的巨大希望,以魚作圖騰也寄托了對本族人興旺的願景。

這種“圖騰說”出現後不久,就遭到了很多專家的猛烈批評。在半坡遺址之中,出土了大量的魚叉、魚鉤等捕魚工具,甚至連不少陶罐上還有捕魚的場景。反對者認為,魚只是作為一種食物,是絕對不會被人當做圖騰的,更不會拿它來當作族徽。

因為人面魚紋彩陶盆又是作為兒童的葬具,所以有人提出“巫師說”。他們認為,這就是當時巫師的形象,尤其是人面具有“陰陽臉”的神秘色彩,更說明這是當時巫師在進行祈禱活動。魚就是巫師所用的祭品,用來對夭折兒童的祝福。

另外,還有觀點認為,這個影像就是去世兒童的抽象畫。在那個年代,夭折率非常高,父母親為了寄托對於孩子的思念,便將他的畫像製成圖案,作為永久的紀念。

各種說法之中,竟然還有“歷法說”。因為在當時,各種天文歷法還沒有誕生,人們都是根據動植物的變化來判斷季節。除了植物的枯榮之外,魚兒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持這個觀念的人,以先秦時期的文獻,比如《詩經?豳風七月》和《禮記?月令》為例,說明即使到了春秋時期,民間依然有用魚鳥花木以記時節的方法。

由於缺乏文字以及更多的實物考據,各種說法層出不窮。甚至有人提出,這種圖案並不是每一個兒童葬具都有,因此是代表貴族權力的象徵,又有人說這其實就是古代的摸魚圖,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還有人說這映正了顓頊死後復甦化身為魚的神話傳說。

總之,這樣一副神秘的圖案,引發過長時間的爭議,而且看起來,爭議還會不斷繼續下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