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智慧零售:推動業態革命到科技革命

閆德利 騰訊研究院數字經濟部主任

近年,零售商業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從新零售(阿里巴巴,2016年;小米,2016年),到無界零售(京東,2017年),再到智慧零售(蘇寧,2017年;騰訊,2018年)、智能零售(王成榮,2018年)……

一系列概念相繼提出,儘管表述方式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無不預示著零售商業正在醞釀一場新的變革。與以往的業態革命不同,此次變革是一場以智慧零售為主要內容的科技革命。

1

零售的進化:四次業態革命

商業處於社會再生產的中介地位,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恩格斯說:“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 它創造了一個不從事生產而隻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商業是一種特殊的、媒介性的買賣活動。零售則是商業流通的最後一個環節,它與批發相對應,向最終消費者直接銷售商品和服務。

零售是一個古老的行業。貨幣誕生前的以物易物,就具備了某些零售的特徵。自然經濟時代,走村串巷的挑擔貨郎、“前店後廠”的小店鋪,是主要的零售組織方式。

工業革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人們的交易頻次和規模迅速擴大,零售組織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變革,引發了數次業態革命,經歷了百貨商店、連鎖超市、超級市場、電子商務四次革命性的變化。如下表所示。

四次零售業態革命:

資料來源:騰訊研究院(2018年7月)

01

第一次業態革命:百貨商店

隨著商品經濟日益發達,人口向城市集中,百貨商店應運而生。至於誰是第一家百貨商店,業界有著不同看法。其中,比較常見的兩種說法是:1796年在英國倫敦開業的Harding Howell &Co(來源:維基百科),以及1852年在法國巴黎開業的Bon Marché(楊驍忠,1995年)。

百貨商店像博物館一樣陳列商品,把單項經營改為綜合經營,把討價還價改為明碼標價,顧客即使不購物也可以自由進出,零售商業在售賣之外開始具有娛樂和社交的功能。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種類繁多的商品、熱情周到的服務,百貨商店把零售商業從狹窄矮小的店鋪推向大市場,完成了第一次業態革命。

02

第二次業態革命:連鎖商店

1859年,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簡稱A&P)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商店,開啟第二次業態革命。連鎖商店突破了零售商業以單體店鋪為組織部門的組織模式,可以快速複製的組合店鋪成為潮流。

連鎖商店的典型特徵是“集中採購、分散銷售”,集中採購可充分發揮集團性商業的優勢,獲得規模效應;分散銷售則適應了零星、分散、多樣的服務對象。

03

第三次業態革命:超級市場

世界上第一家超級市場金·庫侖(King Kullen)於1930年在美國開業。二戰後,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汽車和冰箱的普及為人們“一次購物滿足一周之需”提供了條件,超級市場獲得快速發展。

超級市場把傳統的櫃台經營改為開架陳列、顧客自由選購,極大提升了顧客體驗。超級市場還引入了現代化IT系統(收銀系統、訂貨系統、核算系統等),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和周轉效率。

04

第四次業態革命:電子商務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子商務(本文特指網絡零售)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電子商務是一種無店鋪零售(無店鋪零售還有目錄銷售、自動售貨機、電話購物、電視購物等形式),改變了傳統的通過開設店鋪來組織銷售的方式,即變實體零售為網絡零售;改變了實體零售高度依賴地段和人流量的製約,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物理太空的限制;商品的選擇範圍急劇擴大,長尾商品獲得發展,消費者開始擁有海量的購物選擇。

2

智慧零售:從業態革命到科技革命

經過20多年的高歌猛進,電子商務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組織方式,成為最耀眼的零售業態,2017年我國電子商務滲透率(即網上商品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15%,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引領著零售發展新風向。

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之迅速、影響之深遠,遠超過前三次革命。其主要原因在於第四次業態革命是由科技驅動的,前三次業態革命也有科技因素的參與,但還不夠多,不夠密集,仍主要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興起,極大突破了地理太空的製約,電子商務一經出現就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電子商務不僅是業態革命,還是科技革命。但並不是科技革命的全部。

這次零售科技革命不僅催生了電子商務新業態,還加速推進實體零售的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實體零售的前景十分光明。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數字化轉型倡議》,消費品行業數字化轉型所創造的價值居各行業之首,在2016—2025年的10年間,它可帶來4.877兆美元的產業價值和5.439兆美元的社會價值,減少CO2排放2.23萬噸。

根據埃森哲數據,批發和零售業是我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獲益最多的三個行業之一,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推動其增長率提升1.7個百分點。對本次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零售科技革命,我們用“智慧零售”來描述。

3

科技賦能:智慧零售破解零售發展瓶頸

時至今日,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均面臨著行業痛點和發展瓶頸。這正是智慧零售所要解決的。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解決方案。

作為零售商業的數字化助手,騰訊公司提供公眾號、小程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大智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安全能力七大工具,助力零售商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

01

突破製約,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西方發達國家知名零售商均是跨國企業,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在28個國家有11,700 家門市,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好市多在12個國家有752家門市。我國僅用40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200年的零售市場化路線,市場主體發展尚不充分,市場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偏小,碎片化特徵十分明顯。

我國前20大零售商的市場份額之和僅有14%,而美國則高達47%。根據德勤(Deloitte)發布的《2018年度全球零售商力量報告》,中國大陸僅有10家企業躋身世界最大的250家零售商之列,遠少於美國的80家,日本的32家,也不及德國的17家,法國和英國的12家。

加之受到體制性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的製約,我國的實體零售多是區域品牌,極度缺乏國際化零售商,甚至業務範圍能覆蓋全國的零售商也較少。

例如,總部位於北京的京客隆和超市發分列中國商業聯合會“2017年中國零售百強”的第52位和第98位,是我國龍頭零售企業,但同時也是地方品牌。兩者的業務範圍可以說僅局限於一座城市,業務優勢僅體現在一個區縣。

超市發的前身是海澱區副食品公司,在143家門市中,有超過一半(78家,佔54.5%)分布於海澱區,九成(128家,佔89.5%)位於北京市,北京之外僅有15家門市。京客隆隸屬朝陽區國資委,其門市分布規律與超市發類似,一半多的門市分布於朝陽區,北京之外僅在廊坊有少數幾家門市。

僅在北京一座城市內,區域分割的現象就十分明顯,全國統一市場則更難建立。

日本著名流通學者田村正紀認為:“零售業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克服市場範圍地理限制的歷史。”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實體零售能更快突破地理太空的限制,走出狹小的區域市場,打造全國品牌,乃至走向世界舞台,參與全球競爭。

02

融合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全管道協同

融合發展一直是零售業的主旋律。

百貨商店、連鎖超市、超級市場等不同業態互相借鑒,不斷融合,現在的零售商店往往兼具多種業態特徵。例如,遍布城鄉的超市和便利店,除夫妻店外,它們既是連鎖商店,也是超級市場。

線上線下融合也是歐美零售發展的主旋律。1995年,揭開電子商務發展大幕的不僅有Amazon和eBay等線上公司,還有德國Otto、美國CDW、英國Argos等實體零售商。

實體零售商在歐美電子商務市場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例如Otto是世界百強零售企業,2017-2018財年57.7%的總收入是來自電子商務業務,電子商務收入規模達78.8億歐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商公司之一。

與歐美國家不同,我國的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基本上是兩條平行線。

就在幾年前,電商鮮有線下銷售管道;實體零售商儘管積極發展線上業務,但十分艱難,少有佳績。為避免電子商務對線下原有管道的衝擊,生產商甚至紛紛推出網絡版商品,產生了在不同管道購買同一品牌不同款式的特殊流通現象。

當前,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均面臨著發展瓶頸,電子商務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實體零售亟需數字化轉型。通過科技手段促進融合發展可有效解決。

幾年前歐美國家提出全管道(Omni-Channel)零售的理念,就是旨在打通不同管道,實現無縫對接,更好服務顧客。

隨著人口紅利的釋放完畢,突破物理限制的電子商務在數字太空開始受到新的流量製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獲客成本居高不下。

醫藥電商的獲客成本從2014年的20-30元上升至2016年的200-300元,京東的獲客成本由2013年的每人88元上升到2016年的148元。遍布大街小巷的實體店鋪是一個新的場景,是拓展新的流量來源的重要管道。也能在倉儲配送等環節實現線上線下的資源共享,以更低成本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實體零售也面臨著加快線上轉移、進行數字化變革的歷史使命。隨著房屋租賃成本和人力成本日益增加,提升效率、精細運作對低毛利的零售行業至關重要。

實體零售的資訊化水準不高,運營方式傳統落後,銷售業績高度依賴店長的個人水準和素質,人工作業十分普遍,結账排隊費時,貨架非人性化布局,這些問題製約著發展。

03

打造會員體系,從經營商品到經營顧客

電子商務具有完備的會員體系,如要購物必須先注冊成為會員。而絕大多數實體零售則屬於不記名消費。商店就像是一個“黑箱”,零售商只知道賣出了什麽商品,哪些商品賣得好、賣得快,對顧客購物行為卻一無所知,也不知道商品是被誰買走,被什麽樣的人買走。

為了解顧客行為,山姆·沃爾頓不得不時不時到自己的沃爾瑪商店裡走走轉轉,悄悄地觀察。由於缺乏顧客畫像,實體零售商難以針對消費者推出專屬的行銷計劃,很難根據消費者行為優化貨架陳列、商品擺放。數據驅動的零售商業難以實現。

會員的作用不限於此,它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商業模式,即訂閱模式。

亞馬遜在注冊會員的基礎上,推出了Prime付費會員服務,目前Prime會員數已超過1億,2017年會員費收入高達97.21億美元。

受此鼓舞,京東、蘇寧易購、網易考拉都推出了付費會員服務。會員訂閱並不是電商的首創,Costco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

它跟電商一樣,只有持卡用戶方能入場消費。根據2017年財報,Costco付費會員數4940萬,會員費收入28.5億美元,可以說會員費貢獻了全部利潤。Costco的商業模式已由賺取進銷差價轉變為收取會員費,成為一家經營顧客而不是經營商品的公司。

零售商業已由生產驅動、管道為王兩個時代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者真正成為了上帝。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在2018年股東信中指出:“在顧客層面,我所喜愛的一件事是他們永不滿足,令人肅然起敬。他們的期望不是靜止的,而是上升的,這符合人的本性。”

通過會員體系的建立,把傳統的經營商品的思路轉變為經營顧客,是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智慧零售的發力方向。一些零售商已開始轉型,物美超市一方面與多點(DMALL)深度合作,打通會員體系;另一方面在店內布置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顧客的智能感應、實時互動。

04

人工智能使物流配送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

電子商務的發展瓶頸在兩端,前端缺乏源源不斷的流量,後端受製於配送成本。電子商務和純互聯網公司的一個差別在於其邊際成本不為零,每產生一個包裹,都必須有配送人員安排配送,都會存在人力成本。這也是電子商務發展難以完全突破物理太空製約的原因。

人工智能技術在倉儲配送等環節有著極大應用太空,其成功應用可實現無人倉庫、無人配送,極大節省人力,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破除發展瓶頸。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正在改變倉儲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亞馬遜走在了前列。

亞馬遜在2012年收購了Kiva Robotics公司,獲得先進的倉庫機器人技術。從2014年開始把Kiva機器人部署到物流中心,完成倉庫中的貨物搬運工作,三年時間就部屬了10萬台,極大提升了倉儲效率。

京東在昆山的無人分揀中心作業效率為9000件/小時,在同等場地規模和分揀貨量的前提下,可以節省180人;對比傳統供包能力,自動供包台的效率最高可達到傳統效率的3倍多。

在配送環節,無人機是最具應用前景的技術,谷歌、亞馬遜、敦豪DHL、蘇寧易購、順豐快遞以及沃爾瑪等都在推出無人機配送業務。

京東於2016年成立了X事業部,專注智慧物流相關技術的研發。如今,京東在智慧物流領域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構建起了以無人倉、無人機和無人車為三大支柱的智慧物流體系。

參考文獻

1、楊驍忠,三次革命 西方零售商業的歷史演進,商業研究,1995年10期

2、劉慶林,零售商業的第四次革命及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山東財政學院學報(雙月刊),1999 年第5 期

3、李飛,全管道零售的含義、成因及對策——再論迎接中國多管道零售革命風暴,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年3 月

4、劉強東,零售的未來:第四次零售革命,中國企業家,2017年14期

5、閆德利,會員訂閱付費成為互聯網主流盈利模式,互聯網天地,2017年第3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