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和書的感應:我們讀書讀得太膚淺、太隨意、太輕率

由於工作的便利,我常常會被允許進入圖書館的書庫,尋找資料。雙層書架上,密密層層擺放的書籍,構成了紙牆,遮擋戶外嘈雜的聲響,使四周顯得分外靜謐。陳舊的紙頁與防蛀藥物散發出熟悉的氣息,在我翻動的手指間彌漫。此刻,我覺得自己完全處身於另一個世界,比光怪陸離的塵俗世界更加多彩、更加誘人。

我屏息凝神,心無旁騖。眼前的無數本書籍,有的已打過很多交道,有的似曾相識,有的尚感陌生。它們默默地注視我,猶如我仔細端詳著它們一樣。

忽然想起一位德國作家題為《圖書館》的散文。他寫道,有一位掃煙囪的工人偶然走進了圖書館的藏書樓,竟然發現,只要在書籍構成的氛圍裡,哪怕不讀書也能獲得知識。他試著翻閱某一本書,意識到的卻是許多不在讀的書。於是他乾脆待在藏書樓裡,跟書本做伴。哪怕並不在讀書,也能獲得大量在外面得不到的東西。後來,他總結出了一種理論: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會在人和建築之間產生感應。

真正是別出心裁。

我不知道這篇充滿了想象力的散文是否可稱為魔幻現實主義。用漢語中的“熏陶”來解釋,似乎也不盡準確,當然更不是鼓噪一時的人體特異功能(鼻子嗅文、耳朵認字之類,曾被某些人吹捧得沸沸揚揚)。在掃煙囪工人的心目中,那些林林總總、層層疊疊的由油墨和紙張構成的印刷物,不是平板僵冷、毫無生命的軀殼,而是一個又一個在他面前正襟危坐,與他促膝相談,交流思想與情感的靈魂。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以每一條神經每一個細胞將它們接納,久而久之,便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這種不讀而讀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們這些人以“書蟲”自詡,每天喜歡往書堆裡鑽,一本一本地翻,一頁一頁地啃,一行一行地嚼。這無可厚非。古往今來有哪個讀書人不這樣做呢?然而,我們難以像這位掃煙囪工人,與書籍產生心靈感應。也不是說絕無可能,試想,當我們讀書讀得心醉神迷、出神入化時,不真的能夠觸摸到著作者的呼吸與心跳,看到他陷入沉思的微笑,感受到他不同尋常的痛苦和憤慨嗎?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能與書籍產生心靈感應,而是我們讀書讀得太膚淺、太隨意、太輕率,根本就沒有把他們當做可尊敬的師長或親密朋友。原來,德國作家的散文《圖書館》是要告訴我們,讀書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