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MF換總裁或仍唱“美歐二人轉”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現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提名為歐洲央行下任行長之後,圍繞IMF新總裁的角逐和討論已經開始。

誕生於布雷頓森林會議的首要機構IMF在今年已經迎來第75個年頭,作為多邊秩序的支柱,IMF總裁是一個關鍵角色。

多年來,依據約定俗成的傳統,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雙頭壟斷”局面不曾改變。恰逢今年該組織再度遴選總裁,這一“君子協定”似乎仍然奏效。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IMF目前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無論選誰,所有人期待的,都是“我們應該選個能乾的”。

1

拉加德功績可圈可點

拉加德作為IMF總裁的第二個五年任期,本應於2021年7月結束。去年9月,英國《金融時報》詢問她是否對歐洲央行的工作感興趣時,她的回答是:“不,不,不,不,不。”

今年7月初,距離拉加德連說5個“不”還不到一年時間,這位全世界衣品最好、最有權勢的“金融女王”被歐洲理事會提名為歐洲央行行長,意外導致IMF需要提前遴選一位新領導人。

拉加德在IMF官網上發布的一份簡短公告中表示,她“非常榮幸被提名擔任歐洲央行行長”,她還決定在提名期間暫時卸任IMF總裁一職。

據悉,拉加德的任命需要得到歐洲議會的批準。如果獲得通過,她將於10月31日接替德拉吉擔任歐洲央行行長。

出生於1956年的拉加德於2011年首次成為IMF總裁,也是第一個擔任這一職位的女性,並於2016年開始了在IMF的第二個任期。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圖片來源:中新社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熊愛宗持續關注IMF治理多年,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拉加德在擔任IMF總裁期間,有幾項突出的成績值得說道。

“首先,她推進了IMF治理結構改革,提高該組織的合法性。在拉加德的積極推動下,IMF 2010年份額與治理改革方案在2016年生效,給予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更大的發言權。”

“第二,拉加德提升IMF的有效性,維持IMF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合作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在監督方面,積極推動對已有監督框架進行修改與完善,不斷充實基金組織監督力量,擴展監督內容等。在危機救援方面,確保IMF擁有充分的資源和充足的工具,具備解決系統性衝擊的能力。例如上任之初,持續推動對歐洲國家的救助等。”

2

“雙頭壟斷”傳統延續

拉加德被提名為歐洲央行行長後,IMF執行董事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接受拉加德暫時讓位的決定,並任命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為代理總裁,表示對這位美國經濟學家“充滿信心”。

執行董事會的聲明並未提供有關物色總裁接任者的細節。

IMF新聞官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回應稱,下一任IMF總裁的正式遴選將在現任總裁拉加德辭職後進行。IMF總裁的選擇是執行董事會的決定,代表IMF的全體成員,這一遴選過程具有競爭性,並以能力作為評判標準。

長期以來,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已經是一項眾所周知的“潛規則”。

對於這種“雙頭壟斷”的局面,熊愛宗告訴記者,美歐主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建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美歐在布雷頓森林機構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和歐洲對布雷頓森林機構的“壟斷”。

不過,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它們在IMF總裁遴選過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1973年,由印度尼西亞和伊朗領導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阻止了前OECD秘書長、荷蘭人Emile van Lennep的提名。

《外交政策》雜誌曾經報導稱,IMF在2008年進行的一次內部審查中承認,這種傳統“明顯減少了選擇”,並曾經討論過終止這項“潛規則”。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在布雷頓森林機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美歐壟斷地位的權力結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IMF還是世界銀行,領導人的選擇應該是基於候選人的能力,而不是國籍。如果只是單獨依據國籍來選擇領導人,將不利於這兩個機構的發展,同時也與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不相符合。”熊愛宗說。

《日本時報》提出,在此次IMF總裁的遴選上,傳統的“君子協定”是否仍會延續。今年4月,63歲的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馬爾帕斯當選世界銀行行長,證實了“君子協定”仍舊有效。但美國總統川普對大多數國際規則的漠視以及他對歐洲人的蔑視都可能超過預期,而新興經濟體可以聯合起來並向其中一位候選人施壓。

這一來自日本的觀點認為,現在也許是新興經濟體放棄沉默的時候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確定IMF和世界銀行領導層的非正式協議已經過時。國籍不應成為甄選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評判標準,更應該看中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也提出,IMF總裁的角逐要真正開放,並擇優選定候選人———不管其是不是歐洲人。新任總裁將需要處理來自現有及新興經濟大國時常發生矛盾的壓力,同時維護IMF的核心原則,即合作、理性決策與經濟開放。

不過IMF的前美國執行理事、曾在美國財政部任職多年的Mark Sobel認為,這次也不會有例外,尤其是自川普提名的世行行長馬爾帕斯在4月沒有遇到挑戰就獲得批準的情況下。Sobel稱,“歐洲人不想否決馬爾帕斯,因為他們想掌控IMF總裁這個職位。歐洲推舉的任何人,美國都不會否決。”

美國在IMF中擁有最大投票權,為16.52%,是唯一一個握有否決權的國家。

3

卡尼最被看好

根據IMF官網對於總裁遴選程序的說明,IMF執董會的24名成員負責總裁遴選。過去的做法一直是由執董會提交候選人提名。自2011年遴選以來,IMF理事也可以提交候選人提名。

提名期結束時,IMF秘書長向執董會宣布那些表示願意成為候選人的被提名者姓名。從這些候選人中,執董會進行甄別、遴選(沒有任何地區偏好),確定3個入圍人選。隨後,IMF對外宣布入圍人選名單。

目前,出現在歐洲候選人名單中的有歐元集團前主席、荷蘭人杰倫·戴賽爾布盧姆,芬蘭前總理亞歷山大·斯圖布,世界銀行現任首席執行官、保加利亞人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以及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等。

來自墨西哥的現任國際清算銀行(BIS)總乾事卡斯滕斯、印度央行行長拉詹、IMF國際貨幣金融委員會主席尚達曼等也在熱門候選人的名列。

這些熱門人物,都存在可被挑剔之處。卡尼是加拿大公民(雖然他也有愛爾蘭護照),他在為一個即將離開歐盟的國家服務,因而歐盟是否能夠支持他存在疑問;奧斯本面臨著同樣問題;尚達曼、拉詹和卡斯滕斯都不是歐洲人;格奧爾基耶娃雖經歷豐富,但她來自東歐,目前尚不清楚歐洲是否會力挺她。

目前,根據國際博彩市場的反應,卡尼最被看好,緊隨其後的是拉詹。

馬克·卡尼 圖片來源:中新社

4

繼任者的挑戰

無論是誰獲得這一職位,都將面臨一場真正的挑戰。

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增加,保護主義風頭正勁,一些國家面臨危機,全球經濟正在放緩,壓力越來越大。

今年6月,拉加德在一篇名為《更新布雷頓森林體系(Updating Bretton Woods)》的文章中,呼籲重新致力於全球經濟合作。

拉加德在文中提出,IMF需要做出的一些努力。她指出,政策制定者必須在國內為人們提供成功的條件,並解決過度不平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財政措施都能夠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國際層面,IMF需要跨越國界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貿易體系存在扭曲,需要進行改革;國際稅收是另一項挑戰,必須確保國際公司支付其公平的稅收份額;此外,更好地治理氣候變化和腐敗問題,也有利於創造更公平而強大的全球經濟。

熊愛宗認為,拉加德的接任者需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治理改革。要推動盡快完成第15輪份額總檢查,預定的時間是在今年IMF秋季年會前完成。同時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份額,使得IMF份額結構與世界格局更相符。

份額認繳是IMF資金的核心。成員國的份額決定了其向IMF出資的最高限額和投票權,並關係到其可從IMF獲得貸款的限額。2010年,IMF曾達成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該方案在2016年初生效。在該方案下,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整體份額有所提高。

而新任總裁不得不考慮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確保IMF擁有充足的資源。熊愛宗表示,“當前,IMF資源面臨下降的危險,例如IMF的一系列雙邊借款安排可能會在2019年底或2020年底到期,新借款安排如果沒有IMF執董會新的批準,也可能會在2022年底到期。”

記者 袁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