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國人發動二戰,是因為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憋屈?

德國人之所以挑起二戰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之一就是覺得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太憋屈,心裡非常不服氣,而且戰後對於德國的懲罰有些太嚴厲了,德國人從上到下都憋了一股氣。

一戰表面上是世界大戰,但其實只不過是這些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以及爭奪霸權的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

近代的德國其實統一挺晚的,當日不落帝國早已成為了英國的代名詞,而法國仗著自己歐洲霸權,也早已怎世界上瓜分了巨大的地盤和利益,俄國更不用講,雖然始終堅持著自己地緣戰略的擴張,但領土擴大了無數倍。

可德國一直到19世紀後期才完成了統一。當然了,在普魯士基礎上完成統一的德國實力也不可小覷,尤其是法國,自從普魯士崛起後,法國基本上沒有佔過什麽便宜,每次都是被打得狼狽不堪。

不過殖民地畢竟已經被瓜分地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德國要分一杯羹的話,辦法確實不多。如果直接從老牌殖民帝國手中搶食吃,未免會起衝突。

隨著德國的強勢崛起,與老牌殖民帝國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英法俄三國組成了協約國陣營。起初只有法國和俄國,本來英國是一直主張孤立主義的,況且英國與這兩個國家也有矛盾。

但是英國對於德國的崛起非常擔憂,而隨著英德兩國矛盾的加劇,英國只能向法國和俄國靠攏。

兩大集團更是劍拔弩張,急迫的想要較量一番,斐迪南大公被槍殺成了一戰的導火索。一戰主要是在歐洲進行的,分為了英法等國對抗德國的西線以及俄國對抗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東線。

雖然在西線協約國抵抗住了德國的進攻,打破了德國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但即便是僵持階段,德國也不落下風。

東線的俄國壓力比較大,尤其是俄國後院起火了,沙皇被推翻了,新政權退出了這場戰爭。按說德國不用再擔心兩線作戰了,可以把精力放在西線。

可美國等國也加入了協約國,在力量對不上德國開始處於下風。由於德國始終沒有拿下製海權,和這麽多國家打消耗戰,德國漸漸地開始處於被動。而德國的盟友也開始陸陸續續的反水了,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接受失敗的結局。

興登堡他在回憶錄說到:德國實際上沒有戰敗,而是“被人從背後捅了一刀”。不管這裡面是否有狡辯的成分,可以看出德國人並不服氣,認為自己還是有勝利的把握。

戰爭結束後,戰勝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開會,開始瓜分利益了。經過半年的談判,最終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德國割地賠款,海外殖民地被任由瓜分,這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給德國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對德國的發展鎖得死死的。

德國人簽字的消息傳到國內,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發動的罪惡戰爭。

帶著這樣憋屈的情緒,德國又一次崛起,並再次發動了世界戰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