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東坡的字,憑什麽宋朝排名第一?

宋代的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蘇東坡。蘇軾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後人讚譽頗高。對於他的書法,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他的書法被歷代推崇,具有以下特點:

用墨豐腴

蘇軾書法給人第一直觀感就是豐腴,以胖為美。當然,環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趙孟頫評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正因如此,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點。如《次辯才韻詩帖》:

次辯才韻詩帖

這一年,蘇軾在西湖上修築了南北長堤,便是後人稱頌至今的“蘇堤”。蘇軾在這幅作品中盛讚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道骨,自己與辯才能二老同遊,當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觀之。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仍有秀逸之質。

結字扁平

與歐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的結字,多呈扁平。這一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

洞庭春色賦

《洞庭春色賦》筆意雄勁,姿態閑雅,瀟灑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王世貞雲:“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此賦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

當時禁衛軍有一個連長姓劉,他家就在偽滿皇宮上面住,他將蘇軾的《洞庭春色賦》等字畫連同一些金銀珠寶一起給家裡了,後來就不知去向了。1982年12月上旬,他的兒子劉剛,是吉林七中的一個歷史老師,將字畫幾經鑒定,確定為真跡後,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筆畫舒展

黃庭堅書法中的撇捺極其舒展,而黃庭堅曾經是蘇軾的學生,被稱作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兩人私交頗深,蘇軾的很多傳聞趣事,都與黃庭堅有關。研究蘇軾的書法與黃庭堅的書法,不難發現,在撇捺的書寫上,甚至在結字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很舒展。

赤壁賦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禦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輕重錯落

輕重錯落,主要是指蘇軾的行書,字與字之間,經常會出現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體一大一小錯落分布的韻律感。

人來得書帖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禦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

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後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新歲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輕重錯落,極富韻律,為書牘傑作。

大小懸殊

用筆有輕重,字體有大小,幾乎是很多名家書法的一大特點。但同一幅作品中,字體大小懸殊之大者,蘇軾書法可謂獨樹一幟。如《寒食帖》中“哭塗窮”三字。這三字所佔比例,比前一行中五個字所佔的比例還大。這種字形大小懸殊給人視覺上極強的衝擊力,實際上也表達了當時書寫過程中的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情況,在《武昌西山詩帖》中也有體現。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歎。

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筆畫舒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進入近代,《黃州寒食詩帖》的命運變得坎坷離奇。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後又輾轉東瀛,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救出,一時傳為佳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嫵媚天真

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這種娟秀的韻味,讓人看起來覺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之豐腴的用墨,扁平的結字,觀之猶如視敦厚賢淑之貴婦,望之未覺生疏,反而頓生一股親近溫暖之意。

治平帖

此帖是蘇軾書寫的信劄,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蘇軾時年約30余歲。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正如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