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聯儲加息在即 A股投資者請記住這條華爾街格言

  全球流動性轉捩點將至,美聯儲加息在即,A股投資者請記住這條華爾街格言

  “不要和美聯儲作對(Don‘t fight the Fed)!”

  當下這個時點,這條華爾街格言不可不聽。

  就在本周(9月25-26日),美聯儲將召開新一次貨幣政策例會。進行年內第三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水準升至2%-2.25%,是大概率事件。最終結果將在北京時間9月27日凌晨2點出爐。

  自2015年12月開啟本輪加息周期以來,漸進加息成為美聯儲一直奉行的政策路徑,此次將是其第八次進行加息。

  與相對“高調”的加息相比,美聯儲從2017年10月啟動的縮表舉措十分“低調”。中證君(ID:xhszzb)提醒讀者,在美聯儲此次例會後發布的聲明中,一定要好好找找有沒有和“縮表”相關的內容,因為這很重要。

  美“低調”縮表來者不善

  小知識點: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不僅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0的超低水準,又先後通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大幅壓低長期利率,以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刺激美國經濟復甦。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也從危機前的不到1兆美元膨脹至最高約4.5兆美元。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處於持續收縮狀態 

  圖片來源:彭博

  隨著美國經濟已在復甦軌道中穩步運行,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時推出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開始回歸常態,除了加息之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也在逐步收縮。

  此次縮表采取停止到期資產再投資與主動出售中長期國債和MBS相結合的方式。數據顯示,2017年10月18日,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為4.47兆美元,截至2018年9月19日,已縮水至4.208兆美元,11個月合計收縮2620億美元,縮水幅度接近6%。

  按照美聯儲的計劃,自10月份開始,每個月的縮表上限會提高至500億美元(300億美元國債、200億美元MBS)。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將控制在3兆美元左右,這意味著未來縮表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

  與加息將提高資金成本、抑製貸款活動相比,縮表等於直接從市場抽離基礎貨幣,對流動性的影響更大,堪稱金融市場“大殺器”。

  其他發達經濟體央行亦步亦趨

  與美聯儲加速縮表相對應的是,原本較為寬鬆的歐、日央行資產購買力度開始趨弱。

  歐洲央行在9月議息會議上決定,10-12月的月度購債規模將從300億歐元降至150億歐元,購債計劃將在12月底徹底結束。

  日本央行雖然表態稱將每年購買80兆日元的日本國債,但近兩年的實際購買速度已逐漸放緩,開始“隱形收縮”的可能性很高。

  由此可見,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整體規模可能在2018年底前後顯現持續減少態勢,自金融危機結束以來,全球流動性轉捩點將至。

  全球發達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或今年底現轉捩點

  圖片來源:中金公司

  全球流動性轉捩點將至

  再來一發小知識點,什麽是風險資產:風險資產(Risk assets)指金融機構資產結構中,未來收益率不確定且可能招致損失的那部分高風險資產,如股票和衍生金融產品。相對於發達市場,新興市場也屬於風險資產。我們的A股,在歪果仁眼中就屬於風險資產。

  此前,在廉價資金充斥市場的時候,資產泡沫泛濫,高估值幾乎擴張至所有地區、所有資產類別的風險資產上。據權威機構測算,當前全球風險資產的總價值約為400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經濟規模的5倍左右。如果流動性出現轉捩點,風險資產當前的高估值將無以為繼,現在的收益率越高,以後就會跌得越狠。

  現在,美聯儲決定要把貨幣政策調整到正常化水準,就是為了防範風險資產泡沫。

  歷史數據顯示,美聯儲此前一共進行了6次縮表,縮表周期一般為1至2年,規模在2%至15%。縮表時的美國GDP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風險資產價格也同步出現下跌。

  美聯儲之前大放水時,你要做多風險資產;現在美聯儲把槍口對準了風險資產,如果還要繼續做多風險資產,那不是傻,而是非常傻。

  從歷史上看,凡是和美聯儲作對的金融大鱷,幾乎都無一成功。所以請跟中證君(ID:xhszzb)再念一遍:

  Don‘t fight the Fed!

  投資者該怎辦

  整體流動性大環境收緊的背景下,全球市場的風險偏好可能被攪亂,近期風險偏好的脆弱性已經在新興市場中體現出來,不排除更廣泛延伸的可能性。

  市場上沒有絕對的避風港,只有適合不同類型投資風格和風險承受能力的資產配置。投資者應對大勢有所判斷,知道自己要什麽。在這個多事之秋,風格保守一些可能更穩妥。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淨值人士已經關注時代的風口,開始擁抱全球資產配置的時代。中證君(ID:xhszzb)最後鄭重地敲一下小黑板,投資者在加強投資組合抗壓性及穩健性的同時,近期一定要避免盲目集中投資風險資產,切記!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高豔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