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國首次公開展示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

據新華社4月20日報導,在20日召開的航天醫學工程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員中心公開展示了自主研製的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

這是中國太空站航天員水下訓練專用服裝首次公開亮相。

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中國軍網陳亞超/攝

為了更好地適應太空失重環境,圓滿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特別是出艙活動,模擬失重訓練已成為各國航天員的“必修課”,水下失重訓練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失重模擬手段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尹銳介紹,水下訓練服是航天員水下模擬失重訓練的專用服裝,主要用於保障航天員在中性浮力水槽進行模擬失重訓練,培養航天員在失重條件下的操作習慣,完成出艙活動的模擬訓練,同時應用於航天器出艙操作工效評估和出艙程式合理性驗證。

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中國軍網陳亞超/攝

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中國軍網陳亞超/攝

2007年底,中國航天員中心建成了世界第二大中性浮力水槽,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進行了近80小時的水下失重訓練,確保了神舟七號出艙活動圓滿完成。2014年,這個中心瞄準未來太空站任務,著手自主研製太空站“飛天”水下訓練服,現已定型並應用於航天員日常訓練,標誌著我國航天員系列服裝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身著水下訓練服的航天員進行水下模擬失重訓練

尹銳說,“飛天”水下訓練服實現全數字化研製生產,解決了壓力和溫濕度控制、水下操作工效保障、中性浮力狀態實現及水下話音和生理等信號采集與傳輸等技術難題,突破並掌握了水下隨動的壓力控制與監測、水中無干擾排氣、開放式沉浸換熱和中性浮力保障四大關鍵技術。

航天醫學工程發展戰略高峰論壇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牽頭組織。本屆航天醫學工程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是中國航天員中心成立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主題是“回顧50年技術發展歷程,展望新時代技術發展方向”。

50年來,這個中心選拔培養了21名航天員,研製了包括艙外航天服在內的4000余件上天產品,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理論體系和工程實踐技術體系,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論壇期間,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和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分別作特邀報告,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和劉偉波分別作專題報告,並圍繞“研究人”“培養人”“保障人”三大目標進行了分會場討論。

航天醫學工程發展戰略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軍網黃思予/攝

延伸閱讀:為何航天員的太空行走訓練要在水下進行

航天員在太空出艙活動,俗稱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與航天員天地往返、航天器交會對接並稱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在軌道上組裝航天器,開展太空維修等工作,都需要通過航天員太空行走來完成。

但是,太空行走是一項難度很大、要求很高的工作,航天員必須穿著笨重的艙外航天服,在身體飄浮的狀態下,完成各種精細的操作。

在失重狀態下開展各種太空作業,與地面的情形迥然不同,航天員必須掌握複雜的、全新的失重操作技能。

訓練航天員掌握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操作技能,就必須在地面創造一個人工的失重環境,即模擬失重環境。

航天員在模擬失重水槽進行水下出艙訓練(圖自人民網)

利用大型飛機通過拋物線飛行,每次可以創造幾十秒的失重。這種失重環境非常接近太空的失重環境,但是由於持續時間太短,遠遠不能滿足動輒數小時的太空行走訓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水下訓練應運而生。

航天員穿著類似艙外航天服的水下訓練服,利用配平技術,使自己在水中的浮力和重力相等,重心和浮心重疊,以特定的角度和姿勢懸浮在水中

在模擬失重的大型水槽內,放入開展太空作業所用的航天器模型及工具,航天員在蛙人的協助下,全程練習太空中的作業。這種訓練對航天員來說非常辛苦,因為水下訓練航天服要模擬在太空中鼓脹的艙外航天服的工作狀態,水下訓練航天服裡面也同樣有氣體的壓力,每個操作動作都要克服壓力作用,幾小時的訓練結束後,航天員都會精疲力竭,甚至吃飯時筷子都拿不穩。

儘管這種懸浮狀態與真正的失重環境還有很大差別,水下訓練時還存在水的黏滯力,但進行過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普遍反映,水下訓練的感覺和太空還是很相似的。通過水下訓練,航天員能夠很好地掌握太空中的操作技巧,是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必不可少的訓練項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