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頂級私藏單色釉大展:中國官窯瓷器的極簡美學

“明清兩代的瓷器生產總體上看是一個世俗的時代,以更貼近生活而盛行的青花、釉裡紅、五彩、琺琅彩等佔比最大。然而,單色釉卻反世俗而動,以清新、質樸的特點成為明清瓷器的亮點。”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說到。

▲這就是單色釉:純淨一色

單色釉是一種自身釉色之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裝飾的瓷器,也被稱為瓷器中的“大家閨秀”。古往今來,單色釉屬於一種高階的審美,更是跨越年代的極簡美學。

  

就連被嘲諷為“農家樂審美”的乾隆帝都十分珍愛單色釉。

  

熱播大劇《如懿傳》中,魏嬿婉不小心打翻了甜白釉香爐,急忙請罪說不小心打翻了皇上的白瓷。猶記得乾隆帝白眼翻上天,說這是甜白釉,不是白瓷,魏嬿婉的尷尬頓時要溢出電視螢幕。

  

但其實魏嬿婉並沒有鬧出天際的笑話,甜白釉是明永樂時期出產的高貴白瓷,是大廣義範圍內的“白瓷”,只是魏嬿婉見識淺薄,只是簡單從顏色上區分瓷器,這也難怪身為行家的乾隆要嫌棄她了。

  

單色釉瓷器作為最早出現的釉色品種,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佔據著瓷器生產的主流地位。

  

“從原始青瓷追逐玉石和冰的質效開始,就注定了瓷器在出現之初就走了取法自然的路線,並且深深影響了後來三千年的瓷器生產。比如秘色瓷器‘千峰翠色’為最上,傳說中的柴窯是‘雨過天青雲破處’的色澤等等。”王光堯認為。

  

以文人審美來看,宋代因自然而不造作的特點成為高峰。但從材料和技術的成熟度來看,明清時期的單色釉,則形成了另一次發展契機。相較於這一時期流行的青花、釉裡紅、五彩、琺琅彩,單色釉瓷器則主要集中在官窯,並且多是用於禮器、祭器等,生產數量小,傳世量更少。

▲玫茵堂藏豇豆紅釉瓷器

明清在歷史大環境中相對閉塞,屢屢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但是反過來看,這對瓷器發展卻是一個包容的時代。這一時期,交流非常多,南北方之間、不同窯口之間,以及外來技術的影響等,都影響著單色釉的發展和變化。所以,明清單色釉是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保利藝術博物推出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

9月20日,“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以明清兩個時代為時間節點,展品選擇以景德鎮禦窯廠遺址出土標準器,以及瑞士玫茵堂、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等頂級私人珍藏在內的110余件(組),以單色釉在中國古代陶瓷生產大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禮法系統內,審識單色釉瓷器藝術成就之外的價值為主題。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20日,雙節期間亦免費對公眾開放。

▲清乾隆 鱔魚黃釉如意綬帶耳葫蘆瓶

高26.7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清乾隆 蟹殼青釉小缸高20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作為展覽總策劃,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介紹,這一次展覽選擇了景德鎮禦窯廠遺址出土瓷器,以及龍泉窯、鈞窯等瓷器。展品選擇特別突出單色釉瓷器的顏色分類,並把每類顏色作為實物參照,給予觀者直觀體驗。例如,展覽對於統稱為“茶葉末釉”的瓷器進行了區分,分為蟹殼青釉和鱔魚黃釉,兩件器物並列展出,兩種顏色對比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將20多種顏色的釉色器物一同展出,也算是近年來展出釉色種類最豐富的一次。

▲格式各樣的單色釉顏色實物參照

對於顏色的不斷創新和追求,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在明代單色釉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對早期青瓷釉色的直接傳承,還開始模仿燒造宋代汝窯、官窯等名窯釉色,這就是所謂的“複古”。在追求“複古”的過程中,也不斷接納外來文化。

▲孔雀綠釉碗 高9.4厘米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藏

“明代以前,單色釉瓷器以青白黑黃紅綠等色系為主,主要為中國本土技術。金代孔雀藍釉、孔雀綠釉生產技術傳入中國並在北方發展,到明代這種技術隨著國家的統一進入景德鎮,這也是景德鎮窯廠引進外國單色釉生產技術的開端。”王光堯說到。

  

而這也正是本次展覽的切入點,以景德鎮禦窯遺址考古出土的25件遺珍開始。

  

“早在唐代中晚期,景德鎮就開始出現單色釉燒造,當時主要的產品是模仿洪州窯和越窯的 青釉瓷。宋代之後,主要燒造青白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從元代開始單色釉瓷品種增多,甚至開始出現外來的釉色。進入到明代之後單色釉品種在元代基礎上顯著增多,並且技術也更加成熟。”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官員江建新總結景德鎮禦窯廠發展時說到。

  

但為什麽景德鎮能夠在幾個官窯場的競爭中勝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鎮禦窯廠在明代天順時期就已經逐步掌握了白釉、銅紅釉、龍泉青釉的燒造技術,並且產品品質超出磁州窯、鈞窯和龍泉窯。最終到了天順八年,成化皇帝繼位之後,景德鎮成為皇家燒造瓷器的唯一窯場。

  

由於明嘉靖之前對於落選皇家的瓷器處理主要是打碎掩埋,所以根據近年來考古發掘,明代景德鎮禦窯廠地層出土了大量相對應時期的落選品。

 

▲明永樂時期紅釉梅瓶 高33.9厘米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藏

  

例如展出的一件明永樂時期的紅釉梅瓶,是在2002年禦窯遺址北麓永樂埋藏坑中出土,在器物的腹部有明顯的打擊痕跡,反應出永樂官窯落選貢品,有需刻意打碎再掩埋的嚴格管理制度。

  

“在常見的高溫色釉瓷中,紅釉瓷成就是最高的,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通過還原焰燒製,但是銅分子比較活躍,對燒成溫度要求比較高,所以這一類器物本身成品率就比較低。這一類的瓷器最早所見是在明永樂官窯,宣德著名的祭紅釉就是在永樂紅釉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傳世的器物來看,洪武時期的紅釉瓷數量比青花要多,但是永樂時期的釉裡紅比青花要少得多。”江建新說到。

▲明洪武時期 紅釉雲龍紋侈口碗

高9厘米 口徑20厘米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藏

雖然同為明代,但是在紅釉在顏色上也存在差別。展覽展出的另外一件明洪武時期的紅釉雲龍紋侈口碗就相對微微泛黃,而明永樂時期的紅釉梅瓶口足處的一圈“燈草邊”,顯得紅釉更加奪目。

  

而在顏色上更令人喜愛的莫過於甜白釉,這是明永樂時期所創少的一種白釉,永樂帝對於甜白釉十分鐘愛,甚至為此回絕了一個邊陲部落結牙思所進貢的玉碗,在回復中還特別強調,朕喜歡的是潔素瑩然白瓷,日常用的也都是,所以把玉碗還給你們。

▲甜白釉浮雕器座 高19.3厘米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藏

其實永樂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再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給人一種吃了白糖似的甜甜的感覺,所以才得名“甜白釉”。展覽中的一件甜白釉浮雕器座雖然是殘器,但依舊可見其溫潤。

▲甜白釉刻款靶盞殘片清晰可見的款識

長5.1厘米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藏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所挖掘出土的禦窯場瓷器來看,永樂年間的器物中有年款的非常少,比例甚至低於1%,但在展覽中有一件甜白釉刻款靶盞殘片,“永樂年製”的款識就模印在器壁上,十分珍貴。

  

談到單色釉,在明清兩個朝代的祭祀和禮儀制度中也可見一斑,單色釉器在用途上也是當時協和天地、溝通人神的重器。

  

“明代在瓷器生產中追求複古,雖然是表面現象,但是深究存在著社會文化原因,應該是明代社會對遭受元代破壞了的宋代文化重建的努力。明代在建國之初,明太祖就辦法詔書規定祭禮器改為日用的瓷器,也曾經有文獻記錄命令龍泉窯燒造禮器,但在景德鎮的考古發現時有洪武時期的白釉,並且是用作官用供器的銘盞,也就是單色釉瓷器。”王光堯說到。

  

在嘉靖時期定下的壇廟祭器,開始分別為紅、 黃、白、月白、青五個顏色,雖然有規定要用簋、尊等名,但實際上經常用日用器物代替。清代早期在祭禮器因襲明代舊製不改,一直到乾隆十二年,在沿用五種色釉的瓷器作為壇廟禮祭器的同時,認為祭禮器和日用器物相類, 不合古製,嚴格要求采納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造型,重新燒製不同釉色的簋、籩、豆、登、鉶、 尊等。

▲大清乾隆年製 月白釉豆 高26.5厘米

本次展覽中就展出了一件乾隆年間的月白釉豆,正是當時官造標準單色釉祭祀禮器。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禮祭器看,乾隆新定燒造仿三代銅器造型的制度到宣統時期一直存在。

  

明清時期除了明確單色釉作為嚴格的祭祀禮器之外,對於皇家禦窯,在顏色上也有極高的要求。首先來看作為皇家禦用的單色釉,其中尤以黃釉最為突出: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

▲現場展出的黃釉瓷器

顧名思義,黃色是歷朝歷代帝王專屬的顏色,明清時期對於黃釉的管理極為嚴格,無論是祭祀還是禮儀制度,都對黃釉瓷器有明確的規定。本次展覽中來自海外兩個頂級私人藏家珍藏中,就有黃釉器物展出。

▲吳彬《十面靈璧圖》 紐約蘇富比1989年以121萬美元成交

來自北美的十面靈璧山居主人,這一名號源自於上世紀80年代創下當時中國古代書畫拍賣世界紀錄的吳彬《十面靈璧圖》,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十面靈璧山居主人專供東方藝術,受埃斯肯納齊、藍捷理等世界頂級古董商指導親自參與世界級拍賣場,搜羅中國藝術品中的奇珍,收入多件重要的中國古代藝術,而十面靈璧山居也因近乎苛刻的標準和世界一流的經紀人協助聞名於世。

  

另外一位頂級藏家則是來自於瑞士玫茵堂主人裕利兄弟,上世紀50年代中期,裕利兄弟開始把他們創造的財富用於購買中國藝術品,並隻與如仇焱之、埃斯肯納齊等最優秀的專業古董商合作。

▲明嘉靖黃釉仰鍾杯 高8.1厘米

口徑12.2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僅是在黃釉器物部分的收藏中就有數件,其中尤以明嘉靖黃釉仰鍾杯和清康熙黃釉圖案雲龍紋盤為代表。

▲同場展出的兩件不用時期的僧帽壺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也在於帝王之間的審美差異。正如明代對於宋代的“複古”瓷器追求,清雍正和乾隆時期就出現了很對款識為“大明宣德年製”的器物,在此次展覽中也得以一並展出,兩朝帝王對於單色釉的理解也一目了然。

▲康熙-雍正 仿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

高20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宣德 白釉暗刻纏枝蓮紋僧帽壺 高19.8厘米

器物類型同為僧帽壺,但是一件被製成白釉,一件被製成寶石紅釉,白釉中暗刻纏枝蓮紋是明宣德年製,後者為清康熙年製,款識同為“大明宣德年製”。

▲清雍正 影青釉刻海水蝠紋碗

高5.7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除了朝代之間的審美差異,雍正與乾隆父子之間的差異也一直為世人所熱議。雍正朝時期是單色釉發展登峰造極之時,僅在雍正一朝就能燒製出多達近60種釉彩,其中單色釉達到近40種。而雍正帝本人對於單色釉的愛不僅僅是其釉質和風格,更喜愛嬌美的器型,所以雍正一朝的單色釉瓷器造型娟秀並且胎釉精細。

▲清雍正 爐鈞釉如意綬帶耳葫蘆瓶

高18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清乾隆 青釉夔龍紋如意綬帶耳葫蘆瓶

高11.8厘米

▲清乾隆 蟹殼青釉如意綬帶耳葫蘆瓶

高18.5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展覽中展出了三件造型一致的如意綬帶耳葫蘆瓶,其中雍正朝時期一件,乾隆時期兩件,前者是爐鈞釉,後者分別是青釉和蟹殼青釉。爐鈞釉正是雍正時期所創燒,被稱為流動的釉彩,因為低溫爐內燒成仿宋鈞釉而得名。

▲清乾隆 仿哥釉葵口碗

高5.2厘米 口徑12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乾隆帝還曾經創立了仿古作這一部門,並使其成為宮殿內裝飾的重要一項,在乾隆帝的三希堂內,幾乎全部裝修都是仿古器具。本次展覽中也有一件體現乾隆皇帝仿古雅趣的器物,一件仿哥釉葵口碗,據考證乾隆帝曾經有一隻器型相似的哥窯葵口碗,這件十面靈璧山居藏碗或許正是因為皇帝喜歡而仿燒的。

  

一般文人士大夫對文玩雅物的欣賞,只能局限於自我陶醉,而皇帝個人的審美則會貫穿到官營工藝美術品製作的全過程。

 

▲3種器型、9種釉色共14件菊瓣盤

▲展覽現場特別設定的菊瓣盤拍照牆

在本次展覽還特別設定了以3種器型、9種釉色共14件菊瓣盤為主的菊瓣器物專題,以反映清代帝王對於文人雅趣的偏好。最為難得的是,文獻曾經記載有關於十二色菊瓣盤的燒造時間有著明確的記載,然而當年燒造的十二色菊瓣盤具體是哪十二色並未留下明文記載。這14件菊瓣盤均是來自於玫茵堂與十面靈璧山居所藏。

  

乾隆皇帝的審美雖然屢屢被指遠不及父親雍正皇帝,但是不可否認乾隆朝時瓷器的燒製技藝有了很大的發展,時至今日,都令人稱讚。

  清乾隆 青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繪青花六方套瓶

高40.5厘米 十面靈璧山居藏

▲局部

展覽中一件青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繪青花六方套瓶,外面是一件青釉六方瓶,每一面均是鏤空裝飾纏枝蓮牡丹紋樣式,透過鏤空的外壁,可以看到瓶內有一個小瓶,是青花裝飾纏枝花卉紋。外屏青釉的燒製溫度大約是1310度左右,而青花的燒製溫度也是在1250-1300度上下,這件套瓶也有可能是同時燒製完成。

  

“明代以前單色釉瓷器主要以青白黑黃紅綠等色系為主,主要為中國本土技術,但是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 禦窯廠生產的五十多種釉色中,外來技術不少於三分之一,其中單色釉技術既有來自東洋的,也有來自西洋的。清代禦窯廠為生產禦用瓷器對外來技術的引進與學習、消化的努力與成功,是有清一代放眼看世界學習並取得成功的少數例子之一。”王光堯總結到。

  

結語:美到極致是自然,正是對單色釉瓷器最高的褒獎。沒有青花的藍白相映,沒有彩瓷的繁複繽紛,縱然僅純淨一色,卻不輸於“濃抹淡妝”,這就是單色釉。

(鳴謝:文中所有圖片均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提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