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科技話題:雷獸化石、超深淵獅子魚、中藥黃芩合成抗癌物質、太湖藍藻水華、風洞試驗、iPS細胞「異體移植」

▲雷獸復原圖 圖片來源:網路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專家組,在寧夏靈武地區發現雷獸化石,這是在寧夏首次發現的古近紀始新世大型哺乳動物雷獸化石。

據自治區地質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雷獸外形類似犀牛,生存於5600萬年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是奇蹄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

專家組通過考察,除了採集到雷獸牙齒化石外,還採集到偶蹄類脊齒鼷鹿下頜及嚙齒類林跳鼠下頜、掌骨等化石,並詳細了解了化石產地、層位及賦存狀況等內容。這次雷獸化石在寧夏古近紀地層的首次發現,為研究該地區地層劃分、古生態與古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也為今後寧夏哺乳動物化石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新華網

2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

6000米以下深海被稱為海鬥深淵,具有超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化學環境獨特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然而,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深海卻發現生活著脊椎動物超深淵獅子魚。它是如何適應極端生存環境的?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據介紹,這是科研人員首次揭示超深淵獅子魚適應極端環境的遺傳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研究發現,為適應超高壓環境,超深淵獅子魚一個控制骨骼鈣化的關鍵基因發生了假基因化,導致其骨骼變得非常薄且具有彎曲能力,頭骨不完全,全身骨組織沒有一個封閉的空腔。同時,在細胞和蛋白層面,超深淵獅子魚多個與細胞膜穩定和蛋白結構穩定有關的基因發生了特異突變,這種突變有利於蛋白質空間結構的維持,增強了分子層面的抗壓能力。

——新華網

中科院專家破解中藥黃芩合成抗癌物質的秘密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成功完成了唇形科植物黃芩全基因組測序,並分析了黃芩中活性成分的進化機制,進而完整闡明了抗癌活性物質漢黃芩素的合成機制。

這項研究成功解析了一種使用2000多年的藥用植物中的珍貴化學物質合成途徑,為通過合成生物學獲取漢黃芩素提供了基礎,也為其它唇形科植物的遺傳分析提供了參考。4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論文第一作者、該課題負責人趙清博士說,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研究團隊搞清楚了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在黃芩中的產生及進化機制,也完全闡明了漢黃芩素的合成路徑。

——科學網

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太湖生態系統研究站科研人員通過對衛星遙感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計算,發現隨著氣候變暖,近些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的時間顯著提前。

研究團隊基於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了解到2003至2017年這15年間太湖水華暴發開始時間的變化規律。研究顯示,15年來,水華暴發開始的時間總計提前了29.9天,其中2017年是水華開始最早的一年。春季氣溫、風速、以及氮磷比等因素,主導著水華暴發時間的變化。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環境領域國際權威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科技日報》

從航空工業獲悉,我國完成首次涵道尾槳氣動雜訊風洞試驗。該試驗是由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氣動院)雜訊團隊近日在FL-52聲學風洞完成的,標誌著我國直升機領域試驗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

據航空工業氣動院雜訊團隊負責人介紹,這個試驗項目旨在為新型涵道尾槳降噪設計提供試驗驗證數據,同時形成先進的涵道尾槳雜訊測量試驗技術。本期試驗模型和支撐系統均為氣動院自主設計與加工製造,經過多次改進、優化模型製造工藝,修整傳動軸系部件,試驗順利完成。

專家認為,由於涵道尾槳工作狀態與直升機旋翼相似,這次試驗也為我國後續直升機旋翼試驗能力建設和試驗技術發展積累了工程經驗。

——《科技日報》

6日本研究確認iPS細胞「異體移植」安全性

日本科研團隊4月18日報告說,他們在2017年為5名眼疾患者移植了異體誘導多能乾細胞(iPS細胞)培育出的視網膜細胞,目前已可確認這一臨床研究的安全性,受試者沒有發生明顯的排異反應和副作用。

iPS細胞是通過對成熟體細胞「重新編程」而培育出的乾細胞,擁有與胚胎乾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與利用患者本人iPS細胞相比,用異體iPS細胞培育成組織細胞後再移植,所需費用和時間會大幅減少,因此相關研究在醫學界備受關注。

研究人員稱,這項臨床研究的目的已經達成,使用異體iPS細胞的安全性得到了確認,今後還將進行新的臨床研究以提高移植效果。

——新華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