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9家搶灘科創板,49家被並購,新三板企業出路在哪兒?

前言:

經歷期待、困惑、不甘等複雜情緒後,不少新三板企業或轉板、或摘牌、或被上市公司並購,迫切謀求新的資本出路,掛牌企業減少或是新三板市場被遺忘的一個縮影。

新三板掛牌企業規模縮減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官網顯示,截至6月12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9980家,其中做市轉讓公司894家,集合競價轉讓公司9086家。

財華社梳理發現,2012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為200家,2013年為356家,2014年驟升至1572家。這種突進式增長延續了兩年,2015年和2016年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分別為5129家和10163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掛牌企業首次衝破1萬家。不過此後便開始降溫,2017年末和2018年末,掛牌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1630家和10690家。如不出意外,今年的掛牌數量仍將繼續減少。

與之相對應的,是摘牌公司的急劇增長。

自2015年至今,新三板累計摘牌企業已超3000家。其中,2015年僅有13家公司摘牌,2016年有56家公司摘牌,2017年迅速增至709家,2018年摘牌企業數量又翻了一倍達到1517家。2019年至今半年不到,摘牌企業數量已超700家。

從摘牌原因來看,絕大多數公司為主動申請終止掛牌。對於企業來說,新三板市場吸引力下降,尋找新的資本出路顯得尤為緊要。

29家新三板企業搶灘科創板

新三板企業投奔科創板熱情不減。

截至6月11日,在科創板已受理的企業中,有29家來自新三板,主要集中在軟體開發及服務、醫藥生物、新材料、環保等行業。其中17家是已從新三板摘牌的企業,12家為仍留在新三板的企業。

相對於新三板,科創板預計流動性更好,估值更加公允,融資效率更高,自然吸引了新三板眾多公司的追逐。但由於科創板更為嚴格的準入條件,也只有相對頭部,且具備一定科技含量和技術優勢的新三板企業才有機會選擇科創板。

以已受理的29家企業為例。有15家企業業績高增長,去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增長超50%;6家企業淨利潤增長1倍以上;7家公司去年淨利潤和毛利率增速都超過了50%以上。

科創板的推出,引發市場對新三板被邊緣化的擔憂。但也有分析認為,科創板對其他板塊有分流作用,但在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新三板仍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不至於被科創板所替代。科創板的推出,也可能激發新三板新一輪的制度創新。

並購融資熱度延續

除了轉道科創板外,借助A股市場來融資發展也成為新三板企業新的選擇。

統計顯示,近年來,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掛牌公司的案例呈現遞增態勢。2016年有34家,交易金額154億元;2017年59家,交易金額247.11億元;截至2018年末有98家掛牌公司被上市公司並購,交易金額475.82億元。

而今年以來,共有318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完成321次股票發行,共發行49.07億股,融資158.91億元。另外有49家掛牌公司披露49次並購報告書,合計交易金額42.05億元。

從被並購的新三板掛牌公司來看,多為民營企業,且在被並購之時大部分處於基礎層,上市公司並購標的選擇主要來自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現金支付成為主流並購支付方式,並且由於並購重組新規等政策原因,現金支付比例在2017年中後有明顯增長趨勢。

2018年,A股公司收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中,76%以上為現金收購,收購新三板公司通常金額較小,平均收購金額在4億元左右。

從並購目的來看,行業整合、橫向整合是主要目的,佔比超過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也不乏並購失敗的案例,因而新三板企業在尋求被並購時,也要注意防範其中的風險。

對此,有市場人士表示,由於不少上市公司市盈率處於高位,而新三板企業只能是12倍左右市盈率,股票轉換時可能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在談判時要盡量多要現金或者盡量提高市盈率;被並購的最大不確定性就是如果涉及發行股票並購,存在審核時被否的可能,特別是跨行業並購。

赴港上市節奏放緩

2019年以來,新三板企業赴港上市進度放緩。

2018年4月21日,全國股轉公司與港交所簽署合作備忘錄,鼓勵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到港交所上市;同年4月底,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允許符合條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陸續利好政策的頒布催生不少新三板企業“瞄準”港股市場。統計顯示,自2018年5月以來,至少12家掛牌公司宣布赴港上市。

但這種情況並未持續多久。自君實生物(01877-HK)成功上市後,截至今年2月底,未新增以“新三板+H”模式登陸港股的掛牌公司,此前已在港交所公布招股書的多家掛牌公司至今仍未上市。

以盛世大聯為例,2018年8月28日公司公告稱,向港交所遞交的發行上市的申請資料已在港交所網站刊登;2018年12月17日,公司收到證監會核準公司發行H股的批複公告;12月20日,港交所上市委員會舉行上市聆訊,審議此次發行上市的申請。不過,截至目前公司仍未實現在港交所上市。

無疑,“新三板+H”模式有助於掛牌公司統籌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的資源與優勢,拓寬國際視野,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但鑒於港交所現有的政策門檻,上市成本較高,並非所有的新三板企業都適合赴港上市,還需謹慎對待。

當然,在大部分企業紛紛逃離新三板的同時,也有部分企業留在新三板,期待改革的落地。

作者|馮雨瑤

編輯|李雨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