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新京報夏季好書35本

轉瞬間,2019年已過一半,我們不禁再次感歎時間的倏忽無情。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年,回顧歷史,讀書這一關乎個體自省的精神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它甚至是一種體力活動,因為在這樣漫長而炎熱的夏日裡,擯棄雜念、神思入定地讀完一本密度與力度都對自身構成挑戰的書籍殊為不易。在這份由35本書籍匯成的夏季書單中,我們打破了書籍類別,歷史和社科類書籍的比重較往日多一些,但這並非是某種刻意的傾斜,而是在諸種好書之中踟躕不定的偶然選擇。

張潮曾在《幽夢影》的開篇講道:“讀史宜夏,其時久也”,此種偶然,也算是因緣際會的某種必然吧。今年是二戰爆發80周年,書單中也確有幾本與戰爭、與 19至20世紀風雲變幻的歷史緊密相關的書籍,比如英國作家派特·巴克描寫一戰的長篇小說《重生三部曲》、麗貝卡·韋斯特關於巴爾乾的遊記作品《黑羊與灰鷹》、青年學者高林的《皇帝圓舞曲》,時代的大歷史與個人的小歷史彼此交錯纏繞,也勾勒出了20世紀這個關鍵時段的命運底色。而現代與傳統、社會與個體、謊言與真實、遺忘與記憶的交織縫合,也構成了這份書單的某種精神底色,比如《孔子大歷史》《聲入心通》《簡斯維爾》《壞血》《有所不為的反叛者》《獨異性社會》《中國的顏色》等等,都是將目光潛入歷史織體的內部,發現日常生活的種種真相,以過去為質料反思當下的社會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書是一種駛向真實之境的努力,甚至構成了一種直面未來的美德。當然,這份書單裡也不純然是時間的重量,不純然是人的故事,更有輕快明亮的生活體驗與豐富多樣的自然故事,比如《中國食辣史》《不速之客:藏在家裡的自然史》《蘇丹的犀角》等等。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輕與重的故事,有用或者無用的故事,道出了廣袤世界的奧妙與生命存在的本質。

這個夏天,我們要送給關注我們季度書選的讀者一份禮物——2019年新京報夏季好書35本,送給一位幸運書友。在新京報書評周刊公眾號後台回復關鍵詞“好書”,識別小程序參與抽獎,你就有可能成為我們正在尋找的“今夏最幸運書友”。

新京報書評周刊夏季好書

作者:范遷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書發出的人世慨歎之複雜,與李商隱《錦瑟》有相通之處。通過一介書生跌宕的一生,作者勾畫出中國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起將近三十年的歷史大脈絡,又用豐盈真實的細節填充,用具體人物的生命起伏與日常生活展現,非常動人,且具有警示作用。

《黑羊與灰鷹》

作者:(英)麗貝卡·韋斯特

譯者:向洪全 夏娟 陳丹傑

版本:三輝圖書|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4月

麗貝卡·韋斯特在這本書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是一位遊客。其謙遜的文字讓我們相信,她對巴爾乾地區的敘述首先誕生於直覺,在旅途沿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逐步走進巴爾乾各地區背後的歷史陰霾。

作者:(美)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譯者:韓穎 等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年5月

辛格總是能夠從一個崇高的視角化解現實的卑微與醜陋,從而給讀者以寬容和溫情的感受,“從宇宙高處俯視人間,就連一場世界大戰也無非只是短促的軍事遊戲罷了”。這種世界觀的成功呈現,則得益於辛格高強度的藝術手法。

《重生三部曲》

作者:(英)派特·巴克

譯者:宋瑛堂

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重生”,在派特·巴克的這本小說中,是個具有自反意味的偽命題。戰地風雲醫院的軍人們恐懼戰爭,卻又迫不及待地重返戰場。《重生三部曲》讓我們反思:在歷史上的無數次戰爭中,究竟是什麽鼓動著年輕人的熱情,讓他們成批地自願加入那血肉橫飛的隊伍。

作者:(美)約瑟夫·弗蘭克

譯者:戴大洪

版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

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是融合傳記、文學批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光輝實驗,他打破作家傳記的常規,拓展了這一文類的界限。弗蘭克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私人生活置於他與時代文學及社會-文化史的相互關係之中,重點關注其作品的誕生過程,也就是生活轉化為藝術的過程,弗蘭克稱之為“神秘的突變”。

第三卷“自由的甦醒”講述陀氏返回首都,決心重新確立自己的文學聲望。身為兩份在文化-社會動蕩中刊行的文學雜誌的編輯和撰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快就發現那些將要為他的成熟傑作奠定基礎的主題。

《詩人革命家:抗戰時期的郭沫若》

作者:劉奎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

作為現當代史上的複雜人物,郭沫若在大眾眼中的形象,往往集中於1949年之後的刻板印象,加之後期的形塑也讓他的本來面目越發模糊。在《詩人革命家:抗戰時期的郭沫若》一書中,劉奎重返戰時文化人的命運與歷史抉擇現場,借助第一手史料重新辨析郭沫若在抗戰時期的思想轉變和文化實踐。

作者:陳力衛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民族主義和近現代史的文化複雜性,導致中日之間語詞概念的傳播、互動與共享關係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干擾,以至於後世在談論時總是以訛傳訛。陳力衛在《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一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把當時的字詞典進行了一一對照,梳理了中日近代新詞的互動共享及其歷史脈絡。

《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

作者:王東傑

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

《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續接了《歷史·聲 音·學問:近代中國文化的脈延與異變》中的“聲音”部分, 對近代中國的語言文字改革、 統一與推廣等歷史脈絡和結構異變,進行了多維度的社會互動網絡考察;從語言的角度探究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複雜軌跡,呈現了文化與政治、精英與民眾之間的關係,展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間的力量角逐和國家與地方之間的內在張力,深刻地剖析了國族建構與社會轉型諸問題的複雜性及其歷史影響。

編撰:張冠生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年5月

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費孝通在官學之間的特殊經歷,對於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他晚年的談話錄,基於歷經滄桑後的自身經歷,對社會、學術和政治進行了融會貫通式的回顧與反思。這本看似結構散亂的晚年話語檔案,記錄了處於政學之間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對新時代富民強國的美好夙願和救民濟世的赤子情懷,也記錄了晚年憶舊懷人的悲憫之情。

《壞血》

作者: [美]約翰·卡雷魯

譯者: 成起宏

版本: 雅眾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曾估值90億美元的矽谷創業公司希拉洛斯一度讓整個世界為之沸騰。2013年,該公司宣稱發明了一項新型血液檢查技術,這吸引了無數商業巨鱷為其投資,而創始人伊麗莎白·霍姆斯更被冠以“女版賈伯斯”的稱號。這則矽谷神話如今被證實是徹頭徹尾的騙局,揭露這場驚天謊言的正是本書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調查記者約翰·卡雷魯。在科技與創新作為風向標的時代,《壞血》具有再明顯不過的警醒意義:科技淘金熱誘惑年輕人打著創新的幌子來規避法律和道德,而浮躁、盲從、過度許諾的創業圈文化使得低劣的騙術得以大行其道。

作者: 楊俊峰

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5月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20世紀初正式提出“唐宋變革論”,認為“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代的開始”,由此開啟了海內外學界對唐宋轉型的持續熱議和研究。但先前的學術研究很少關注到,國家與祠祀信仰的互動關係也在唐宋之間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通過跨代史的比較研究,以國家和南方祀神風俗的互動為焦點,分析作為政治載具的祠祀如何成為宋代政治文化的基本元素。楊俊峰的著作既補充了宋史研究在制度與信仰方面的缺失,也有助於讀者把握唐宋轉型的宏觀脈絡。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作者: (美)韓書瑞

譯者: 孔祥文

版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年3月

一部嚴謹、扎實、厚重的考據之作,將研究目光對準明清兩朝北京的寺院與城市生活,勾勒出五百年間帝都寺院的生態變遷。寺院不僅關乎人們的信仰,更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權力格局、社會心理、娛樂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作者:(德)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

譯者:鞏婕

版本: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5月

“個人”是現代社會的神話。即使這個神話已被揭穿和祛魅,人們依然無法抗拒獨異於人的追求,不只是個人和物品,集體也是如此。德國社會學家萊克維茨的《獨異性社會》抓住了這一點,他從勞動、技術、階層、政治等視角出發,試圖找出社會製造獨異性的模式、類型和格局。

《一神論的影子》

作者:趙汀陽,(法)阿蘭·樂比雄

譯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3月

這是一本法國人類學家與中國哲學家的通信集,在諸多矛盾點中觸及了東西方文化、宗教與哲學的關鍵命題,既達成了溫情的交鋒,也沒有脫離日常對話的親切感。趙汀陽從中國哲學的資源中汲取靈感,樂比雄則對自古希臘始的西方經典有深刻理解。一神論(信仰知識的唯一權威)看似與跨文化(打破文化界限)存在矛盾,卻又在二人的對話中和諧共在。

作者: (美)拉塞爾·柯克

譯者: 張大軍

版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漢唐陽光

2019年5月

拉塞爾·柯克的這本成名作就是一部試圖理清保守主義思想譜系的著作,它為原本模糊不清的保守主義賦予了身份,也為保守主義描繪了一幅由史及論的完整圖景,這讓保守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變得清晰可辨。這是一本了解英美保守主義的必讀之書。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作者:蕭冬連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3月

改革開放所創造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令世界矚目,不過“中國奇跡”並不等同於“中國模式”。蕭冬連以經濟史的方式呈現前因後果,雖不像經濟學家那樣關注何種經濟制度更能帶來經濟增長,但也給出了一個關鍵判斷,即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絕不是一個意外的結果,也不是提前設計的結果。

作者:(美)馬克·格蘭諾維特

譯者:王水雄 羅家德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3月

《社會與經濟》是馬克·格蘭諾維特數十年思考的部分結果,將“社會”置於“經濟”之前,是因為他認為經濟選擇受制度、文化和關係網絡等因素影響,反之也在挑戰這些影響。他的這部分研究彰顯了其在個人與社會、經濟與社會、能動與結構等二元概念中的自由穿梭魅力。

《簡斯維爾:一個美國故事》

作者:(美)艾米·戈德斯坦

譯者:徐臻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5月

在人類工業史上,任何一次產業轉型或重組都不是風平浪靜的。這是一個風險迭起的過程。而風險承受者既包括可能破產的所有者、管理者,也包括被迫失業的、長期以此為業的產業工人,隨著熟悉的工作被潮流卷走。這是一場無法回避的艱難抉擇。這樣的故事並不稀缺,也並未遠去。

作者:(英)威廉·達爾林普爾

譯者:何暢煒/李飆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書是刻畫阿富汗歷史的佼佼者,它圍繞1839至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展開,以阿富汗國王沙·蘇賈的王位失而復得為線索,詳盡地還原了兩國因大國博弈、利益爭奪而興起的戰爭,如何在扶持傀儡政權後走向終結,貧瘠的阿富汗最終成為英國人的墳場。

《皇帝圓舞曲:從啟蒙到日落的歐洲》

作者:高林

版本:東方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書展示了19世紀的歐洲奇妙豐富的色彩,充滿個性的君主和政客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著光耀奪目的角色,文人用冷峻、譏誚且不乏溫情的筆狀摹這個時代的庸常與詭奇。這個時代也為革命留下的足夠的空間,巴爾乾半島上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發出的幾聲槍響,瞬間擊碎了這個時代的迷夢。

作者:丹尼爾·比爾

版本: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6月

這部研究沙皇統治時代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的專著,改變了人們的諸多成見。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確實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但它並非真的被荒原上的酷寒凍住,從始至終恆久不變。恰恰相反,這片冰雪荒原以其廣闊無垠,為這些流放者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

作者:羅新

版本:理想國|三聯書店

2019年5月

羅新的這本小冊子,是對當下歷史應用中出現的種種誤區和暗面的重擊回應。歷史正因其“有用”,因此常常被權力所覬覦。歷史學者作為歷史的守護者和捍衛者,理應以歷史學家的職業美德去對抗這種對歷史的褻瀆,歷史學家應該有勇氣成為一名戰士。

作者:許知遠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今年是梁啟超逝世90周年。在通俗與學術之間,許知遠試圖鉤沉出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隱秘關聯,為當今時代困於現實的人尋求歷史的驅動力。在歷史群像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之下,仿佛能夠看到與歷史遙相呼應的另一個時代的情緒與困途,也仿佛能夠在歷史的細節中清晰地看到我們時代的知識分子與梁啟超那一代人之間的精神牽引。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作者:李碩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在作者李碩看來,孔子終其一生所見證的,是一個他理想中靜態的禮法社會的崩塌和一個從舊體制中脫胎而出的貴族社會的形成。孔子的一生既是一個踐行理想的故事,也是一個在這種時代生存的故事。貴族社會的世襲特徵與等級制度相對靜止的表面出現了穴隙,而且穴隙正在擴大成一個吞噬萬物的黑洞。孔子一直堅守底線,寧可在虛情假意的厚待和流離顛沛的庸常中守住本心,也不願趨奉時勢,降低自己的底線與人格。這就是孔子的本性,也是孔子悲劇命運的原因。李碩的書精準地把握了這一點。作者劍走偏鋒的筆法,抓住了孔子某些少有人注意到的本質:孔子之所以為孔子,正是因為他把整個時代都活成了自己一生的注腳。

作者:江澄波

版本:北京聯合出版社

2019年5月

時代的浪潮洶湧而過,古籍修複鑒定正在走向浪潮的邊緣,對於古籍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吳門販書叢談》是具備文獻價值、留存與收藏價值的“記憶搶救”之作。幾百頁的文稿,是一個藏書人用一生積累的厚度,它既是一個人的從業史,也是一部古籍書業輾轉變遷的時代記錄。

《中國食辣史》

作者:曹雨

版本: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中國最火的菜系是什麽?不少人都會想到“無辣不歡”的川湘菜。但辣椒雖流行,相關學術研究卻難稱豐富。《中國食辣史》填補了空缺,兼顧專業與趣味,是面向大眾的科普書。從中國食辣的起源,到中國文化中的辣椒,再到辣椒與階級的關聯,本書都有回應。透過“食辣史”,我們讀到的是社會經濟的變遷。

作者:(英)菲利普·林伯 裡、伊莎貝爾·奧克肖特

譯者:鄭襄憶、遊卉庭

版本:三輝圖書|人民日 報出版社 2019年5月

“You are what you eat”的箴言深入人心,但這個時代,或許“You are how you eat”更亟待思考。《失控的農業》聚焦世界範圍內,集約化養殖方式的擴張,以及背後的沉重代價。它敢於追問和思考:集約化養殖是否是人類的最好選擇?但它並非止步於“控訴”,作者相信,身為消費者,我們擁有巨大的力量,改變“失控的農業”。

《不速之客:藏在家裡的自然史》

作者:(英)理查德·瓊斯

譯者:花保禎

版本: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

《不速之客》講的是我們家中的小動物侵略者的故事,包括跳蚤、鼠婦、皮蠹、蜈蚣、家鼠、蟑螂……足以讓人寒毛直豎。但本書作者的細致講述和循循善誘,讓我們終於能平心靜氣地去了解家裡惱人的蟲豸們。

作者:(美)伯尼·克勞斯

譯者:盧超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9年4月

這是一本關於自然界聲響的書,作者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采集動物、植物、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他讓我們知道,不僅每一種生物都會發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且不同的生態群落會分別形成自己獨特完整的聲景。另外,這本書的寫作也非常迷人。

《傳統即創造》

作者:(日)岡本太郎

譯者:曹逸冰

版本:新經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9年4月

被稱為日本“畢加索”的岡本太郎,是個暴脾氣的“毒舌”。他批評自己的國家,明明承受著傳統的重量,卻在生活裡迷失方向。他批評傳統主義者兜售關於“古典”的眩暈印象,在故弄玄虛中自說自話,讓人誤解何為“古典”的內核。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在今天看來依然那麽眼熟。

作者: [法]布魯諾·巴貝 攝 / [法]尚陸 編

版本: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巴貝的鏡頭裡,幾乎都是普通人——他們穿著冷色調的制服或常服,收著麥子,捧著茶壺取暖,吃著冰棒,抱著孩子,看著戀人……表情中沒有對鏡頭的怯懦,沒有對未知的畏懼。《中國的顏色》更難得之處,在於連續的影像記錄所體現出來的“人”的改變。早期人與人目光的自然交匯,營造出一種全新的脫離集體主義色彩的關係;生活場景中記錄下來的從容目光和肢體語言(比如80年代的婚紗攝影),體現了時代解放對於個人個性展示和家庭關係的影響。

《蓮與龍——中國紋飾》

作者:(英)傑西卡·羅森

譯者:張平

校對:鄧菲 李晨 沈水 施靜菲 李寶平

版本: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4月

在古代,東西方間的交流已經廣泛開展並且相當深入。書名是《蓮與龍》,但對龍紋論述不多,書中相當篇幅著力於中國瓷器上纏枝蓮紋來源的考據。作者將晚期中華帝國瓷器上的纏枝蓮紋上溯至古典時代地中海地區的茛苕葉,勾勒出一條東西間的交流軌跡;而這一交流並非單一向度,蒙元時期,大量中國器物和紋樣曾經廣泛影響伊朗和土耳其。

作者:[美] 赫爾曼·沃克

譯者: 一熙

版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5月

少年的成長,既短暫又永恆。很難相信這部作品出自一位戰爭文學大師之手,因為它毫無煙火之氣,仿佛一趟搖蕩起伏的過山車,搭載著幽默、愛情、秘密、夢想、冒險、犯罪、救贖等元素,將少年時光清晰無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如同《麥田裡的守望者》、《莫吐兒傳奇》、《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作品一樣,赫比這個由赫爾曼·沃克一手締造的猶太小男孩,深深地烙印在兒童文學之中,向一代又一代人講述著紐約那一年的夏天,講述著那個屬於赫比以及他夥伴們的暑假和夏令營的故事。

《蘇丹的犀角》

作者:戴芸

繪者:李星明

版本:蒲蒲蘭|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2019年6月

原創圖畫書《蘇丹的犀角》所講述的,是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的故事。作為一個物種的代表,蘇丹一生的坎坷,能讓我們想到太多太多。這樣一個著名的悲劇,在書中講述得真實、克制又溫柔,兩位中國的作者給了它一次動人的呈現。

作者:真真

繪者:垂垂

版本:奇想國|海豚出版社

2019年4月

《我們的一天》是一本原創職業啟蒙圖畫書,展現了售貨員、果農、航天員、作家、快遞員等24種職業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所要做的事情。書中對職業和代表形象的選擇,展現的豐富、真實的細節,都能看到作者和編者的用心。

這個夏天

我們要送給關注我們季度書選的讀者一份禮物——

2019年新京報夏季好書35本

送給一位幸運書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