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發現胰尾腫物=胰腺癌? 59歲阿伯多器官腫大而腫瘤指標卻是陰性!!

家住肇慶的59歲黃伯因雙腿腫脹一周,走路疼痛,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雙下肢靜脈血栓、胰尾實性佔位病變,醫生懷疑是胰腺癌,建議緊急手術。黃伯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胰腺癌體征不明顯,CEA及CA199等腫瘤標誌物也未見明顯異常,而血清IgG4明顯升高,經多學科會診排除腫瘤,最後確診為IgG4相關性疾病。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王凌雲教授介紹,IgG4相關性疾病是一種多器官受累的免疫相關性疾病,臨床較為罕見,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多器官腫大、血清IgG4異常升高,容易被誤診為胰腺癌、眶上或腮腺惡性腫瘤等。有類似情況的患者建議到大醫院做全面檢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雙腿痛意外發現「胰腺癌」

黃伯素來身體健朗,每天早上到公園晨練,與三五老友到茶樓飲茶,然後在自家店鋪幫幫忙,退休生活悠閑而充實。

日前,黃伯晨練時突然覺得雙腿疼痛,撩起褲腳一看,發現兩條腿都腫了,他回家簡單處理了一下,沒有放在心上。可過了一周,雙腿越來越腫脹,走路時疼痛明顯。他在當地醫院做了雙下肢及腹部超聲檢查後,結果提示「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胰尾實性佔位病變,性質待定」。當地醫生懷疑是胰腺癌,建議馬上手術治療。

黃伯家人不願接受這個結果,父親能吃能喝,怎麼忽然就得了胰腺癌呢?

為進一步治療,黃伯一家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接診的消化內科王凌雲教授仔細詢問了病史,發現黃伯除了雙下肢腫痛以外,雙下頜看上去較正常人腫大很多,據描述雙下頜腫大已有2年,但一般情況良好,沒有上腹痛、明顯體重下降、食量減少等胰腺癌常見癥狀。

王凌雲教授安排黃伯入院,上腹部MR提示胰腺體尾部佔位病變,大小約67×41毫米,與當地醫院的檢查結果一致。但血清學檢查,CEA及CA199等腫瘤標誌物均未見明顯異常。

黃伯究竟是不是患了胰腺癌?王凌雲教授心有疑慮。經進一步完善檢查,顯示血清IgG4異常升高,達到70.1g/L(正常值為0.03-2.01g/L),多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還提示雙腎多發病灶、頭頸部淋巴結、雙側腮腺、雙側頜下腺腫大。

王凌雲教授團隊邀請口腔科副主任王建廣教授會診,並給黃伯安排了頜下腺的穿刺活檢術,組織病理結果顯示典型的席紋狀纖維化形成,IgG4(+)漿細胞數目增多,與IgG細胞的比例達到40%,結合臨床血清IgG水準明顯升高,考慮為IgG4相關性病變。


多器官腫大未必是腫瘤

什麼是IgG4相關性疾病呢?王凌雲教授解釋,這是一種多器官受累的免疫相關性疾病,臨床較為罕見,發病年齡集中在50-70歲,多發於男性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多器官腫大、血清IgG4異常升高。典型的病理組織學特點為席紋狀纖維化、IgG4(+)漿細胞增多、閉塞性靜脈炎。

黃伯雖然有明確的胰腺腫物,但合併有其他多系統的損害,如頜下腺及淋巴結腫大、雙下肢腫痛等,因此罹患的不是胰腺癌,而是IgG4相關性病變。

「臨床上不乏IgG4相關性疾病患者被誤診為患有胰腺癌、眶上或腮腺惡性腫瘤等,繼而接受了手術。」王凌雲教授指出,實際上,IgG4相關性疾病一般給予激素治療即可,往往不需要手術。

王凌雲教授團隊給黃伯制定了詳細的治療及隨訪計劃。給予激素治療後,黃伯雙下肢腫痛癥狀消失,多次複查血清IgG4呈下降趨勢,最近一次複查血清IgG4已下降至13.9g/L,影像學檢查提示雙下頜及胰腺佔位等受累病灶較前縮小。

目前,黃伯已順利出院,只需定期複查、按時遵醫囑服藥即可。

王凌雲教授提醒,惡性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呈慢性進展病程,往往伴有明顯消瘦的癥狀,血清學腫瘤標誌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可提示異常。而IgG4相關性疾病病程相較惡性腫瘤短,常表現為多器官的瀰漫性腫大伴相應的器官功能障礙,通常沒有腫瘤相關癥狀和異常指標。「老年男性如果發現多器官腫大,切莫病急亂投醫,最好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患有免疫性疾病,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 南方農村報記者 江玲 通訊員 張陽 劉昕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