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戰車和長戟為何被戰場淘汰?有條根本性軍事法則,武器要足夠靈活

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戰術上越來越要求靈活作戰,軍隊行動要迅速、戰場上作戰要靈活,出於這樣的要求,所以很多冷兵器向輕巧化方向演變。這樣的趨勢是很明顯的,如車戰作戰被騎射作戰取而代之,戟被槍取而代之,戈被鉤取而代之,等等。

車戰在春秋時極盛興。城淮之戰,晉國使用七百乘;秦救楚擊吳、派出五百乘;大棘之戰,鄭國繳獲宋國四百六十乘,這些都說明當時各諸侯國都擁有大量的戰車。車戰的作戰方式是:一人駕車、一人持弓射擊、另一人持長矛,三人配合作戰。這種作戰有很多弊病,一是轉彎不靈活,二是長矛大笨重、發揮作用不明顯,三是少一個人戰鬥力大減,四是不適宜於山地作戰,等等。

而後來出現的騎兵作戰,便充分發揮了作戰的靈活性,騎射不但兼有戰車疾、猛的特點,而且靈活,較少受地形限制,目標短小,散列作戰,大大減少了弓弩的傷害;且裝備簡單,耗費少而戰鬥力強。史料記載: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不顧保守勢力反對,實行“胡服騎射”,正式組建騎兵部隊,將原來的部分軍隊重新訓練成騎兵,而且從遊牧民族中及邊境遊牧地區招募善騎射者,之後,武靈王率騎入胡,辟地千里,使趙國日益強大起來。從那以後,騎射活動便越來越受各國的重視,對騎射的重視一直延續到清朝,很多朝代都將它作為軍事考核的項目。

戟是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合為一體的長柄格鬥兵器。戟由長柄和戟頭構成,可刺、可勾、可啄、可割,是一體四用的兵器,殺傷力很強。在整個青銅兵器時代,戟對於戰爭曾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考古學家認為,戟出現於商代,河北省真城市出土的一柄戟,是在矛柄前端橫安一個戈頭構成的。春秋戰國時期,戟是車戰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格鬥兵器。

至三國時期盛行一時,參閱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知,典韋,呂布,張遼都是持戟的名將。隋唐以後,由於新式兵器的出現,由於戰爭場面靈活性的提升,使得略顯笨拙的戟逐漸退出兵器行列,從而主要成為宮廷中一種儀仗用品了。其刺的功能被槍取代下來,其啄、割的功能被帶刃的棒取代下來。槍的優越性上文已介紹過,這裡就隻介紹一下棒對於戟的優越性。

棒是一種長條形的用來打擊的格鬥兵器。可以說它是人們最早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原因是它取材容易,製作方便。棒最初的形式就象今天武術中的棍一樣,將木頭砍削而成,後來為了增強打擊力度,在棒的一端嵌上石頭,再後來嵌入金屬。至唐代則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棒。史料記載,宋太祖就善於使用棍棒,有資料上說他“一條杆棒打出四百座軍州”。極有可能是受他的影響,當時軍隊流行使用棒,在《武經總要》中記載,當時不同形式的棒有七種,棒端大多安有鋒刃頭部。

史料記載,明代名將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就常使用一種安有刀刃的棍棒;而至清代,兵士使用棒的也不少,最常見的是一種虎頭棒。棒的長盛不衰,原因可能在於它的製作簡單,操作方便,運用靈活多變。

在中國青銅兵器時期,銅戈是軍隊裝備中最標準的兵器,相當於現代兵器中的自動步槍,是每一個戰士的必備武器。正是由於戈是最普遍的兵器,所以我們的漢字裡,凡是和爭鬥、武力有關的字,大都以“戈”做偏旁。戈的作用是勾殺,它垂直地裝上把,整個形狀跟鐮刀相仿。值得注意的是,戈這種武器用於勾殺時,由於柄很長以及青銅的刃口不鋒利,所以其殺傷力大打折扣。

為了增強這種勾殺的威力,一要適當縮短柄的長度增強操作靈活性、二要提高刀口的鋒利。於是後來演變出一種叫作鉤的兵器。鉤是一種曲刃短柄格鬥兵器,外形似劍,刃部彎曲,用以勾殺敵兵。鉤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末期的吳國,故又稱吳鉤。發展到宋朝時,宋軍常使用鉤與槍合一的兵器,如雙鉤槍、單鉤槍、環鉤槍、鉤鐮槍等。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出於作戰靈活多變的需要,很多冷兵器從笨重向靈巧演變,這些相對靈巧的兵器要充分發揮它的功效,依賴人的靈活性與力量,所以,這種演變從而促進了軍事體育活動中靈敏訓練的加強。

參考資料

【1】武經總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