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盛唐時期的唐蕃對決,為何吐蕃如此難打?

盛唐的概念在文學上指的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30來年,史學上的界定則是唐高宗到唐憲宗(649年—820年)的170余年,正值唐蕃對決時期。全盛時期的唐帝國無論經濟、軍力和人口數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與吐蕃的交鋒並不順利,也一直未能顛覆吐蕃政權。

吐蕃各部統一幾乎與唐朝立國同步,並隨著唐朝的興盛而日漸強大。然而這並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戰略重點依舊是北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傳統敵人。雙方最早一次衝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讚乾布,那時他剛統一吐蕃不久,遣使來唐請婚,被唐太宗拒絕,松讚乾布一怒之下率20萬大軍進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讚乾布被擊退後再次請婚,太宗便將文成公主嫁了過去,此後雙方20年無戰事。而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國力精進的20年。

高宗時繼續延續突厥和高麗的戰事,對吐蕃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羽翼豐滿的吐蕃趁機攻滅吐谷渾?——後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著爭搶安西四鎮(龜茲、焉耆、於闐、疏勒),高宗這才將軍事重心由朝鮮半島轉至西部邊陲。不過真正下大力應對吐蕃則是在唐玄宗時期,此時距離吐谷渾滅國已有50年。

吐谷渾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為牧場和軍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間沒了緩衝,門戶大開,西域也完全置於吐蕃的打擊範圍之內。吐蕃接著又陸續征服四川和雲南的邊區諸部,對唐朝形成半包圍的態勢,唐朝多點作戰疲於應付。金城公主入藏後,吐蕃又爭得河西九曲之地以為緩衝,唐朝的被動局面長期不能逆轉。

吐蕃地域廣闊,可調配兵源充足且戰鬥力強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萬,“勝兵數十萬”,開疆拓土後,控制區人口峰值也一度達到300萬,這些人作為稅源和兵源的有力補充,大大增強了吐蕃的實力。吐蕃控制區“地薄氣寒”,道路崎嶇,不利於唐軍深入。吐蕃騎兵以搶掠為主,不需要給養,“進退可齊,疾徐如意”,不斷從青藏高原俯衝直下,給唐軍帶來極大恐慌。而且吐蕃軍事並非單獨存在,它先後和突騎施、小勃律、回紇、南詔等部結盟,共同牽製唐朝。

戰術上吐蕃則狡黠多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東邊不行就打西邊,實在不行就議和聯姻,等緩過勁來接著打,防不勝防。文成公主入藏換得20年和平,之後吐蕃便突襲吐谷渾搶佔西域;中宗複位後吐蕃恰逢內亂,又來和親,金城公主嫁了過去;玄宗時吐蕃剛剛簽訂好正式和約,旋即便攻打洮州和蘭州;唐朝加大東線打擊力度,吐蕃則調轉西線,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唐軍馳援,吐蕃又求和,憤怒的玄宗因為契丹戰事再次同意;而後唐朝節節勝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絕,惱羞成怒的吐蕃隨即發起一系列進攻,戰事重又進入膠著狀態。

天寶十四載(755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讚普尺帶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內政不穩,又派使者前來修好。時值安史之亂爆發,吐蕃趁唐朝邊軍回防京師之際東進,並於廣德元年(763年)突入長安,燒殺半月之後揚長而去。此後吐蕃依然襲擾不斷,國力剛剛恢復的大唐疲於應對,雙方互有勝負。後來南詔與吐蕃翻臉,聯合唐朝合力打擊,吐蕃才由盛轉衰,但此時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無力挺進了。於是雙方長慶會盟(821年),合為一家,盟碑至今猶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