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很容易感到孤獨人該怎麼面對孤獨?

你有沒有特別害怕坐電梯,當一群陌生人擠在一起,感到呼吸困難,甚至能聽到自己沉重的喘息聲,渾身不自在;

當你來到餐廳,服務生撤去餐桌上的另外一套餐具,而你身邊都是成雙成對的歡笑的人群……

當你和老公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各自盯著手機的時候,只能聽到彼此的咀嚼飯菜的聲音,你會覺得比一個人還要徹骨的冷……

1

最近發現了幾個新名詞:「空心病」、「空巢青年」.箭頭直指都市青年的空虛孤獨寂寞冷。讀罷,頭皮一陣發麻,一身雞皮疙瘩。

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衣香鬢影,流光溢彩,日日車水馬龍,夜夜歌舞昇平。有時候站在馬路邊,看著周圍這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的城市總會忍不住想:這一切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

彼時,內心是苦澀的,落寞的。特別是想起自己孤身一人,無所依靠,眼淚也會隨即掉下來吧。

我是個很容易體驗到孤獨感的人,但同時有的時候又特別享受這種感覺。相比較於人群中的嘈雜拘束,我更喜歡一個人的清凈自在。因為這種心態,我的朋友很少。一個人的時候可以看書,寫字,聽歌,做美食,做手工,弄弄花草,練瑜伽,日子也過得很充實。

只是最近有點不喜歡這種狀態了,因為遇到了一些很麻煩的事情,很想找人訴說,卻只能對自己說:你得學會自己調節,誰有空管你的破事呢?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自己一個朋友也沒有會忍不住不停掉眼淚。原來我不是不需要朋友,只是我一直在尋找一個真正懂我的人。如果等不到,也會焦慮不安,會陷入這種深深的無助感中。

2

現實生活中,容易感到孤獨的主要有兩種人:焦慮型人和迴避型人。

我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長期以來我習慣了自己一個人待著,漸漸地也就不再覺得一個人待著沒有什麼不好。同時,我也會害怕不知道怎麼應對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害怕他們會不接納我,也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我被別人三言兩語給瓦解。很多人會覺得別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為了維護自我獨立性,就漸漸與外界隔絕。

同時也特別希望外界能夠理解自己。可是一個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的人往往讓人望而卻步,如此便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直到有一天,我們再也受不了一個人待著了。這種自我存在感就會全然坍塌,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回想起來,進入高中以後我就陷入了這種自我孤立的狀態中了,所以同學們總說我有些清高。長期的孤立讓我迷上了心理學,更迷上了自我剖析和覺察他人。內省讓我學會了理解和包容,也讓我變得更加敏感。因為敏感,會刻意迎合身邊的所有人,不希望給人留下不舒服的感覺。

前天有個人跟我說,他覺得我談吐不凡,氣質出眾,很適合做公關。鬼知道,我是個除了必要社交,平時基本不用手機的人。

常聽說,孤獨的人是因為不擅長社交。其實並不然,孤獨的人更懂得解讀社交信號。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迴避型的人陷入了孤獨中呢?

3

迴避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可能長期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比如說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從小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父母某一方缺失或在孤兒院長大。

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衣服,玩具等物質,更為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安全的依戀關係。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沒有辦法及時、恰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不管孩子想要做什麼,總是打擊壓製;比如想當然地覺得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就是愛,而不徵詢孩子的意見。如此種種都會讓一個人慢慢縮回自己的小角落裡。

迴避型人長大以後,因為童年被忽視或者被拒絕的陰影,而無法敞開心扉與人相處。他們會延續童年的思維模式,以為只有迎合他人才能夠被接納,被愛。

同時內心因為害怕無法做到這些,而更習慣於一個人待著。對於迴避型人而言,只有一個能夠與他心靈相通的人才能夠緩解這種孤獨寂寞。高處不勝寒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們的這種孤獨是一種主體孤獨。他們需要的不是哄哄鬧鬧的朋友圈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種朋友圈的深度。

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和我恰恰相反,她是個party animal.她喜歡交朋友,喜歡聚會,喜歡玩,反正只有在外面人才是生動的,一到了家裡整個人就悶悶不樂的。日日喝酒,唱歌,高談闊論樂此不疲。不管颳風下雨,有人招呼一聲,開車就走。

可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真是太無聊了。她還常常對我翻白眼:你再這樣下去都要發霉了,怎麼不出去交朋友?我回道:你怎麼就不能一個人呆一會兒呢?這樣有意思嗎?特別是她一個人喝醉,哭得稀裡嘩啦的時候我更是覺得每日這樣應酬,臨了卻沒有幾個人能夠站在你身邊。大家不過是熱鬧過後就散去了,所謂聚散不過那一瞬間。

可是我知道她就算再明白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也沒有辦法安安靜靜地一個人待

著。她的生命放佛需要從周圍朋友身上獲取能量,離開了朋友,生命似乎就沒有意義了。就好像一個人被扔到了荒野中,怎麼呼喊也沒有回應,這種感覺是毀滅性的。

她就是典型的焦慮型人。她的孤獨在於需要不斷地與別人進行連接。可是現在的人普遍有些冷漠,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她的需求往往是無法被滿足的。

4

是什麼導致了一個焦慮型人的孤獨呢?

焦慮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態度很可能變幻無常,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很焦慮。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所有問題都是因為愛。每一個人孩子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的,父母之愛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須能量。特別是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的冷漠是具有毀滅性的。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主要來自於最親密撫養人的情感表達。而童年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在潛意識層面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人際交往。

焦慮型的人長大後,朋友圈就是自己的鏡子,他需要不斷地從朋友的反饋中獲取自我認同感,自我存在感和價值感。所以當周圍朋友的回應不夠多時,她就特別容易陷入深深的孤獨中。

這種孤獨是客體孤獨。焦慮型人需要的是擁抱,陪伴和一種朋友圈的廣度。

然而無論是迴避型人還是焦慮型人,他們面對孤獨是主要有兩種方式:轉移或面對。

所謂轉移往往就是用甜的蓋住苦的。比如說喝酒,唱歌,旅行,養寵物,做運動甚至是作死的狂歡。可是熱鬧過後,寂寞更甚。

所謂面對就是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心,以一種合理的態度來面對孤獨。根本上人會感覺孤獨是因為覺得自己與外界失去了深度連接。每個人的社會化要求不一樣,所能感受到的孤獨也不一樣。比如說有些人會覺得一個人走在林蔭道上是非常美妙的體驗,有人則會覺得心裡瘮得慌。從人類成長來說,一定的孤獨是非常必須的。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或多或少體驗到不同的孤獨:

嬰幼兒時期需要父母的陪伴,如若不然就會體驗深刻的孤獨;

兒童需要同伴和老師的認同,如若不然就會體驗被孤立的感覺;

青少年需要建立一種明確的自我認知,如若不然則會迷茫失落;

青年面臨著社會壓力,需要建立自己的社會基礎,如若不然則會焦慮惆悵;

成年人需要在成家立業,許多事情需要獨自面對,成長期的孤獨是最深刻的;

中老年人需要分享和建立社會威望,還面臨著失去的傷感。

縱觀人這一生,生於孤獨,死於孤獨,這是一個恆久的哲學命題。孤獨是無法消除的,也無需消除。孤獨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壓抑,難以忍受,是因為再也承受不了。如果有一個容器可以傾倒這些孤獨,那麼人也就不會再覺得孤獨那麼苦了。

5

TIPS:那麼我們該如何排遣孤獨呢?

建立關於孤獨和獨處的合理信念,及時察覺自己的孤獨體驗,積極地採取辦法進行調節。讓自己主動走出孤獨,以開放的心態與人相處。以下方法都值得一試。

1.不要以任何方式責備自己,孤獨不是你的錯。

2.從非人的世界獲得溫暖,比如寵物、養花、你的愛好。

3.努力和一個朋友取得聯繫。

4.做一些有創造性的工作,無論多簡單。

5.幫助一些需要你幫助的人。

6.和一些人同病相憐,取得共鳴。

7.找到一些能讓你快樂的地方:酒吧、劇院、集會、爬山團體……

8.把孤獨當成老朋友,和它談談。

9.給你自己灌雞湯:無論今天多無趣,明天是新的一天。

10.唱歌!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