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心放:潘美背上殘害楊家將的“黑鍋”,冤屈逾千年?

文/趙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很擔心手握重兵推舉他上台的諸位將領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某天宴請他們,趁酒酣耳熱之際說道,而今的日子還沒當節度使時過得好,很久沒有睡過安穩覺了哦。

從將領不解。

趙匡胤自言自語道,大夥誰不想當皇帝呢?眾將領嚇出一身冷汗,紛紛表忠心。趙匡胤仍繼續歎道,哥們誰不忠誠啊?不過黃袍加身誰不想啊?眾將領害怕了,求其點撥。趙匡胤輕鬆地說,解去兵權,到地方去任職,朕再賜良田美眷,還與你們結成親家,君臣互不猜忌,豈不是好......

這就是世人皆知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過,筆者冒昧地說一句,估摸大多數人還不知有個將領的兵權並沒釋掉喲!這個將領就是潘美,也就是文藝作品中的潘仁美原型。

(潘美)

(一)楊業出征重傷被俘絕食而死

潘美在“杯酒釋兵權”中默默無聞,卻在楊業之死上出名了。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楊業之死的概況。

北宋建國後,契丹一直是其心腹大患。太平興國七年(982年),12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后臨朝執政,宋太宗趁此母寡子弱的機會,打算收復失地,派出東、西、中三路人馬大舉北伐,西路由王侁任監軍,潘美、楊業率領。

西路軍衝出雁門,接連攻下了寰州、朔州、應州、雲州等地方,一路捷報頻傳。但由於東路軍和中路軍敗退,西路軍成了契丹軍集中兵力重點打擊對象。宋太宗察覺喪失了戰略優勢和主動權,急詔西路軍停止進攻,將寰朔應雲四州老百姓遷入宋朝境內。

(楊業)

蕭太后可算個女中豪傑,親率契丹軍閃電般奪回了寰州後向北宋西路軍撲來。楊業建議避開契丹軍鋒芒,確保完成遷移老百姓的任務。監軍王侁極力反對,主張直趨寰州與契丹軍作戰。楊業認為必敗無疑。王侁諷刺楊業: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何啥這次不肯出戰?是不是有其他打算了?

楊業本是北漢降將,聽王侁話裡的意思,是認為自己對北宋有二心了。生性耿直忠勇的楊業,情急之下只好出戰。有豐富戰鬥經驗的楊業,臨出發前,把四周地形觀察一番後,遙指陳家峪口給潘美說,這次我肯定會被契丹軍打敗的。你帶兵在這裡接應我,說不定我還有救。

正如事前所料,楊業出戰打不過兵多將廣且氣勢洶洶的契丹軍。他趕緊撤退,進陳家峪口後,卻不見一個宋軍的身影。楊業只好率領殘軍邊戰邊退。楊業的一個兒子楊延玉和部屬全部戰死,楊業身負重傷猶孤身奮戰,最終被俘,絕食而死。

(潘美)

(二)潘美其人其事

潘美對楊業之死脫不了乾系。在此具體介紹一下潘美的情況。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大名府人,北宋開國名將之一。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唯獨沒有動潘美的任職地和官職。究其原因,宋太祖與其關係素來深厚是一個方面,關鍵是潘美比其他將領“懂事”,為人處事十分小心謹慎,每次外出帶兵,都會把家屬留在京城,實質上就是作為皇家的人質。絕大多數古人的宗族、家庭意識是很重的,誰願意自毀祠堂拋妻別子去搞叛亂?潘美這樣做,宋太祖就一百個放心了!其他將領做不到這點,當然讓宋太祖不放心。

潘美除了能讓宋太祖放心外,打仗也是一個行家裡手,此外還有深深的慈善之心。

北宋建立後不久,李重進叛亂,宋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征,大獲全勝。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他率軍滅南漢的戰鬥打得漂亮!明的圍攻賀州。實則圍點打援,大破南漢軍,擒斬伍彥柔。接著連克昭、桂、連三州後再取韶州,南漢後主被迫出降,南漢滅亡。開寶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滅亡,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潘美)

有個叫王鞏的人,在其所著書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初入皇宮,得知宮內有個小孩是周世宗的兒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等人隨侍其左右。趙匡胤詢問趙普等人怎辦?

趙普等人說:除掉他。

趙匡胤招呼潘美詢問,潘美不敢回答。

趙匡胤說:我即位於周世宗,如果殺了他的兒子,不忍心這麽做。

潘美說:陛下和臣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

趙匡胤說:送給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

潘美於是將這個孩子帶回了家。

從此以後,趙匡胤不過問這孩子的情況,潘美也不說。這孩子就是潘美的養子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潘惟吉隻稱潘美為父親卻不說祖父是誰。著書人王鞏聲稱是聽潘惟吉的後裔說的。

有些史書是這樣簡略寫的:潘惟吉原是後周紀王柴熙謹,後周滅亡後被潘美收為養子。沒有講收養的詳細過程。

(三)潘美為啥成了楊業之死的背鍋俠呢

楊業死後,宋太宗龍顏大慟,厚恤了楊氏遺屬。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監軍王侁被撤職流放。

潘美於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朝廷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潘美在宋真宗時代又追封為鄭王。

從宋太宗對楊業之死的處理可以看出,潘美是有責任的,不然不會削秩三等,但總的來說算是功大於過的人,不然以後享受不到那些政治待遇。但監軍王侁是主要責任人,因宋代有不殺文臣的規矩,撤職流放算是最高檔次的處理了。

王侁、潘美為啥早早溜掉沒接應楊業呢?這的確是個歷史之謎。有些文史愛好者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在陳家峪口待久了,有被契丹軍“包餃子”的危險。二是有小人之心,認為楊業打了勝仗先回去報功了,他們久留此處沒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北宋是個重文抑武的朝代。趙匡胤雖然是行伍出身,卻對當將軍的最不放心。他把一般部隊放在地方和邊境,將主力部隊留在京城周邊,平時是文官管理軍隊,戰時才派將軍去統領。可以說將軍與軍隊互相不熟悉,更不要說搞好軍事訓練這些了。因此北宋成了武備差勁而社會經濟發達的“跛腳巨人”,只好靠供奉錢財給別國過和平日子。此外,部隊出征去打仗有監軍,在重文抑武的潛規則下,說話最算數的不是帶兵的“將”而是監軍哦。

潘美雖然是帶兵主將,看來最終拍板先溜的是監軍王侁無疑。

楊業英勇殺敵,被俘後絕食而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歷代世人。人們在同情讚美他的同時,也要無情鞭笞害他走上不歸路的人。潘美是個武將,在重文抑武的朝代,他不當背鍋俠誰當?隨著時光的推移,有關楊業及楊家將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多,潘美由武將變成了文臣,成為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

筆者正言:潘美在這事上的確犯了嚴重錯誤,但他是一個功大於過的人。主要責任人應當是監軍王侁。

(趙匡胤)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寫乎》簽約作家。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