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旬老漢養魚鷹45年,年捕魚近萬斤,可惜“子承父業”成泡影

狹長輕盈的小船,魚貫而行,旁邊的水鳥潛入水底,很快嘴上叼起一個大鯉魚……深秋初冬季節,農村美麗的生態畫卷定格在江南水鄉。

水鳥,就是農村人說的魚鷹,學名叫鸕鶿,為大型的食魚遊禽。它善於潛水,嘴比較長,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古時候,魚鷹就被漁民馴化,用以捕魚,有1000多年歷史。不少地方將鸕鶿捕魚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這裡地處浙江余姚農村,在牟山鎮的馬家堰古鎮,記者見到傳統的魚鷹捕魚。牟山鎮歷史悠久,境內有一山,形似牟,因此得名。據傳舜出身地就在姚西牟山與上虞相交一帶,考古表明牟山鎮歷史有1700多年。

捕魚的老漢姓李,今年60歲,為牟山鎮本地農民。家裡五代從事鸕鶿捕魚,老李15歲時就跟在父親後面捕魚,已在農村捕魚45年。

魚鷹捕魚也是技術活,一般人搞不起來。老李說,捕魚時,要在魚鷹的頸部扎上細繩子,魚鷹把魚叼上來,就不會吃到肚子裡,然後主人從魚鷹的嘴裡將魚取出來。

陪同老李一起捕魚的還有一位漁民,他姓陳,今年68歲。老陳說,小時候,一個村就有10多戶人家養鸕鶿捕魚,現在全鎮就剩下三四家,因為鸕鶿捕魚主要在冬季,而氣象寒冷,漁民特別苦,一般人吃不了這個苦。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捕魚方式發生改變,人們更加注重高效率,傳統的魚鷹捕魚已經被大家放棄。老陳說,不過,有個利好的消息。隨著政府對生態建設的重視,各地加強環保工作,打擊違法捕撈,水質越來越好,河裡的魚兒又多了起來。

牟山鎮境內資源豐富,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該鎮牟山湖是寧波市第二大天然湖泊,盛產魚蝦。牟山鎮先後投入近1億元治理水系,在農村疏浚河道,持續開展 網箱、地籠專項整治行動,清理地籠8000余隻,打撈沉船49艘,提升水環境質量。據了解,去年,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現身牟山湖,足以證明水質的優良。

老李說,捕魚時間是在每年農歷十月底到第2年二三月份。這幾年,捕魚量還不錯,因為農村河裡的鯽魚、鯉魚、鰱魚、草魚等明顯增多。多的時候,一天捕魚100斤左右,少的時候一二十斤,估計一年捕魚近萬斤。捕魚雖然苦,但比較自由,感覺比打工強,因為到了這個他們年齡,工地上一般不招收老年人。

旅遊業是牟山的“新名片”,全鎮加快鄉村休閑旅遊業的發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去年以來,該鎮主打旅遊文化牌,將鸕鶿捕魚表演項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排進入休閑旅遊景點,這為老李的傳統手藝帶來了生機。

6旬老漢養魚鷹45年,一年捕魚近萬斤,可惜“子承父業”成泡影。“想不到政府對鸕鶿捕魚也重視起來,列為本地‘非遺’項目。我表演的機會多了,今天掙了600元,特別開心。”老李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鸕鶿捕魚的技藝即將面臨失傳。

老李有兩個兒子,都在做生意,從勞動強度和收益來看,都不願意去捕魚。可是,他養殖魚鷹45年,與魚鷹有感情,這是他的夥伴,捨不得放下,只要不躺在床上,就一直帶魚鷹來捕魚。老李說,如果有人來學,他願意免費來教。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技藝在消退,變臉、布袋戲、皮影、繡花鞋等,都急需傳人,那民間文化如何傳承?對於這事兒您有什麽好建議,請與大家一起分享! 關注“俊圖”,原創作品,請勿搬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