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麗塔:戰鬥天使》:開年第一大片來了

活久見。

#卡梅隆對話劉慈欣#

卡神帶著監製新片《阿麗塔:戰鬥天使》訪華,對話中國科幻大神劉慈欣。

還有彩蛋。

改編自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作為一名粉絲,給卡神送上自己做的畫。

一個資深巨匠,一個耀眼新星。

Duang,打破次元壁。

大型迷弟追星現場,微博文案抑製不住激動——

但。

一邊主創在友好交流,一邊(部分)粉絲卻燃起罵戰。

戰場還是豆瓣:

特效滿分,但為了打倒美帝主義,一星;

沒看過,但好萊塢出品,一星;

支持國產電影,一星……

這不是好萊塢大片第一次躺槍了。

《敦刻爾克》躺槍《戰狼2》,《水形物語》躺槍《紅海行動》。

理由荒誕以外,我們又看到熟悉的曖昧性——雙標

比如這條一星短評。

一句話格外刺眼:

《流浪地球》可以因為特效加分,你就算了吧,有錢隨便燒。

這句話內在邏輯是什麽?

一,特效好,是國產科幻片的加分項,卻是好萊塢大片的基本項?

二,特效好,是錢堆出來的?

三,國產特效的錢值錢,好萊塢特效的錢不值錢?

無論哪一條都經不起推敲。

Sir看不慣。

Sir想推敲推敲。

因為——

國產電影不該被捧殺,好萊塢也不該被碰瓷。

《阿麗塔:戰鬥天使》

Alita: Battle Angel

《阿麗塔》特效之牛,近乎目前極限,這點,Sir前兩天已肯定。

今天影評,著重在特效以外。

聊《阿麗塔》,脫不開原著漫畫《銃夢》。

這個連讀出來都難的字,什麽意思?

銃(chòng),漢字中指槍一類的舊式火器。

作者木城雪戶曾說,“銃夢”的“銃”代表暴力,事關物質層面;

而“夢”,代表內心,關乎心靈。

銃夢,是物質和內心的融合。

電影《阿麗塔》抓住的,正是原著這一互相矛盾的內在主題:

涉及人生陰暗的“黑暗模式”,和包含人性皎潔的“光榮模式”。

巧的是,這兩種模式,又暗暗對應幕後兩個高手,導演羅德裡格茲,與監製卡梅隆。

Sir且“粗暴”地把他們二人風格,分為

先說,硬。

硬核,在動作。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拿手好戲。

看他之前拍的《恐怖星球》裡的機槍腿,再來看片中炮灰反派,以及阿麗塔戰損後的造型,你就一點也不會驚訝卡神為什麽找他來拍這部電影。

片中,動作戲出彩靠兩板斧——

一是打鬥,二是遊戲。

預告片中,一段街頭巷戰,身上裝備了各式武器的義體人,以及他們充滿惡趣味的死法,都是羅德裡格茲崇尚的暴力美學。

未必見血,但砍人絕不眨眼。

邪典,濃烈。

高潮部分,還數機動球獵殺遊戲。

說是競技,其實殘酷無比。

追逐+作戰雙線並行,各種武器外露的凶狠機甲,以輪滑的姿態在賽道上你死我活地捉對廝殺。

螳螂,蟬,黃雀,一層套一層。

從賽場外一路殺到房頂、殺到教堂,殺得血脈僨張。

爽。

《邪不壓正》,李天然有功夫護體,飛簷走壁,身輕如燕。

《阿麗塔》,女主機甲護身,穿行於城市荒野,同樣優雅、輕盈。

但注意,此時的天空已經被染成猩紅。

這個畫面,點破了電影對原著的改編宗旨——

把世界觀,融入了動作風格。

什麽意思?

許多人說電影《阿麗塔》的改編,沒有拍出原著的殘酷。

原著講述了一個極端暴力的二元對立世界,天空城市薩雷姆和地上城市廢鐵鎮。

階級固化、貴賤分明。

這一點,在劇情上的確沒有過多體現。

但那股密不通風的壓抑感,其實通過動作風格表達,發泄,甚至更加殘忍。

注意電影中人是怎麽殺人的?

——不是攔腰斬斷,就是身首異處。

全在瞬間完成,被砍掉頭的人,馬上給特寫,再罵句髒話。

所有人的死,都沒有任何痛感。

因為他們都是義體人,在這個世界裡,殺戮是家常便飯,這也是阿麗塔為什麽在殺人時毫無惻隱之心。

唯一一次有痛感的殺戮,是阿麗塔殺死一個黑人人類。

場景如下:

一個被大boss上身的黑人,挑釁阿麗塔,她一怒之下刺死眼前這具被控制的肉體。

奄奄一息的過程十分詭異:

一方面,黑人的肉體感到劇烈疼痛,呼吸急促;另一方面,黑人意識被控制,臉上沒有一丁點疼痛的表情,反而在幸災樂禍地譏笑。

這一幕讓Sir心裡發毛。

這是《阿麗塔》藏在電影風格背後的硬核世界觀——

當人被剝奪痛感,麻木,才是更絕望的殘忍。

當然,故事不全是灰色。

天空之城上面有什麽?無人知曉。

地上的人怎麽去天上?沒有先例。

它與其說是一個地方,不如說是一個觸不可及的夢。

夢,就是希望

這一點,被監製卡梅隆抓住了。

卡神無疑是今天好萊塢的頂級大片導演。

為什麽一定要強調“大片”,因為卡梅隆輸出的,就是普世的樂觀主義。

簡單說,他不負責顛覆價值觀。

在他與劉慈欣的對談中,有一段話,Sir必須重點圈出:

當自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看到樂觀的東西。什麽樣的構架能給我們樂觀的心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內心的“惡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我個人是樂觀主義者,所以我喜歡樂觀的故事。它不見得是一個最終圓滿的結局,但我想要在電影裡面,看到樂觀的人物或者是內容。

原著作者木城雪戶以人性之複雜,去看見“惡魔”,承認“惡魔”,並某種程度合理化“惡魔”。

卡梅隆沒有。

卡梅隆也看見惡魔,但他要乾掉“惡魔”。

他心中的科幻片,也是用來預測未來的“壞”,是用來阻止“壞”的事情發生。

反映在女主角身上——

“戰鬥天使”,戰鬥是本能;天使,更是本能之上的選擇。

她雖然有著高超的戰鬥技巧,內心卻純潔如嬰孩,對這個破敗世界,保有天真。

預告片有一鏡頭。

阿麗塔甦醒。

看到自己的合金身軀,精靈般地擺弄了一會兒手指。

軀體本堅硬冰冷。

但我們感受到的是,卻是絲綢質地的“柔”。

電影用女性的柔軟,建立觀眾對她的第一印象。

注意,這種柔軟,不是柔弱,不是以往美式英雄的無堅不摧。

韌性

對未來的希望,也建立在阿麗塔的改變上——

未成年少女初成長。

“它”一步步變成“她”。

從傻白甜成長成女戰士。

陪伴她的,有兩大標誌身份——父親,男友。

前半部分,是伊德博士(父親)。

父親教她看世界,但也慢慢被她質疑。

電影演到二分之一,伊德戲份銳減。父愛常在,但也必須退場,因為——

阿麗塔人生第二個男人開始入場了。

雨果。

一個讓阿麗塔學會了告白、掏心窩(真實的心髒)的冒險少年。

他帶給阿麗塔的,是父親拚命為她屏蔽的,不安全的世界。

兩個男人,分別給她兩種食物:

在“伊德時代”,阿麗塔喜歡吃橘子;

在“雨果時代”,阿麗塔喜歡巧克力。

這是少女對“甜味”的癡迷。

甜,就是阿麗塔善念的隱喻。

兩個男人間的搖擺,最終拚成阿麗塔對複雜世界的完整認知。

結局讓Sir想起《泰坦尼克號》。

兩個完全不同的題材,其實都在說一件事。

阿麗塔和雨果在通往天空之城的通道上,共同面對危險。

傑克對露絲的那句“你跳我跳”經典誓言,又被複刻,執行了一次。

阿麗塔上場前,一刀將淚水斬成兩半,不正是年老的露絲把海洋之心扔進海裡的翻版。

——更多就不透露了。

看,無論《阿麗塔》還是《泰坦尼克號》,作為編劇的卡梅隆始終在強化一種信念感:

你相信的,一定會引領你走向它。

這是《阿麗塔》的故事內核迥異原著,Sir依然安利的原因。

它的傳承,它的堅持。

在前幾天的巔峰對談上,卡梅隆“催”劉慈欣:我最希望看到的中國科幻是《三體》。

而兩人最初的科幻啟蒙,都源自《2001太空漫遊》。

這是巧合嗎?

卡梅隆“消失”這些年,他做了一件事。

請來科幻界的各種創作者,導演、演員、編劇、小說家……和他坐下來面對面聊天。

他曾這樣定義科幻:

科幻作品討論的是人類的處境

單純評價善或惡是荒唐的

……

因為我們兩者兼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性兩者兼顧

說白了——

人性在善與惡之間搖擺,是天性。

世界一面冷酷一面柔情,也客觀存在。

但真正優秀的科幻片在呈現以上“真相”時,一定也有一股內力,在暗暗地牽引你怎麽面對它。

再雄偉的想象,也是人類內心世界風暴的臨摹。

你選擇善良。

善良就是你的力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的,明天上映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