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護人體「生髮之氣」,不可不知的十大名方之一!

今天小編和您一起

來看看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

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

流傳至今

小柴胡湯依舊備受寵愛

後世對此方的評價也甚高

可謂是中醫眾方中

一個出類拔萃的方劑

小柴胡湯的由來

相傳在漢代的一戶人家,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大的取名大大,小的取名小小。一日,兄弟倆同時發燒,延請當時名醫張仲景醫治。張仲景診斷後認為,兄弟倆的癥狀相同,但病因不完全一樣,根據兄弟倆的不同病因,分別給小兄弟倆各開了一張處方。

這兩張處方的相同之處是,都以柴胡為君葯,並且都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不同的是,大大的處方中還有大黃、枳實,小小的處方中有人蔘、甘草。張仲景怕這兩個孩子吃錯了葯,分別在大大的處方上寫了個大字,在小小的處方上寫了個小字。

張仲景的方子果然很靈驗,第二天,大大和小小的病都痊癒了。後來這兩張方子張仲景屢用屢效。張仲景晚年在編寫《傷寒論》時,決定將這兩個方子都收入書時,考慮到這兩個方子都由七味葯組成,都以柴胡為君葯,都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只有其餘兩味葯不同,都該命名為柴胡湯,但如何區別呢?想到一張首先是大大用過,一張首先是小小用過的,因此,把大大用過的命名為大柴胡湯,把小小用過的命名為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組成

小柴胡湯以柴胡為主,共七味葯組成:柴胡、黃芩、人蔘、大棗、半夏、甘草、生薑。

古代劑量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蔘(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柴胡(24g)、黃芩(9g)、人蔘(9g)、甘草(9g,炙)、半夏(9g,洗)、生薑(9g,切)、大棗(3枚,擘)。

小柴胡湯方義

柴胡、黃芩性味均屬苦寒,但柴胡味辛,氣味俱薄,具有輕清升散的特點,而黃芩氣味較重,降泄作用較強,兩葯相配,性寒而升降並用,可以透邪解鬱,清瀉膽熱,達到和解少陽的目的,使氣鬱得達,火鬱得發,以祛邪為主。

生薑、半夏性味均屬辛溫,但生薑以辛散作用為主,而半夏具有降逆特點,兩葯相配性溫也是升降並用,為止嘔聖葯,使胃氣得以和降,以調暢氣機為主。

人蔘、大棗、甘草性屬甘,配伍主要發揮補中益氣的作用,防患於未然,以扶正為目的。

綜合小柴胡場的性味功效,可以看出該方集寒熱、升降、補瀉於一方,既各奏其功效又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達到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的目的。

小柴胡湯的主治

1、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裡,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小柴胡湯在發熱方面的應用

小柴胡湯是退燒的方,在《傷寒論》中用小柴胡湯的條文一共有18條,其中有8條提到了發熱,但是否所有的發燒都能用小柴胡湯呢?並不是!

如果發燒與惡寒並見,那是太陽病的發燒,就需要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如果發燒不惡寒,反惡熱,那是陽明病的發燒,就需要用白虎湯或承氣湯;小柴胡湯治療的是少陽病的發燒。

少陽病是傷寒的一個病理階段。其本質特徵是正氣已顯不足,正邪雙方都呈衰減之勢,正邪分爭,相持不下。

邪在少陽的時候通常會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等癥狀,小柴胡湯被歸為和解少陽劑。

所謂寒熱往來,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表現為身體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覺,即一種寒熱交替感,或忽而惡風怕冷,肌膚粟起,忽而身熱而煩;或心胸熱而四肢寒,或上部熱而下體寒,或半身寒,半身熱。這種寒熱交替感還包括對溫度變化的自我感覺過敏,如特別畏風、怕吹冷氣機等。

所謂胸脅苦滿,是指前胸部和兩側常感覺悶和漲疼,有自覺的胸膈間的氣塞滿悶感和脅肋下的氣脹填滿感,除此外,胸部脅肋部的疼痛、腫塊,乃至頭面身體兩側的疼痛、腫塊,以及耳部疾患,如女性乳房的脹痛與結塊,甲狀腺的腫脹、耳疾等,也可歸屬於此。一般在情緒低落時可以出現胸悶嘆氣、腹脹、食慾乃至性慾下降等。

還包括默默不欲飲食,神情低落且不思飲食,心煩,常常還會嘔吐等。小柴胡湯就是治療這些癥狀的代表方。

所以用小柴胡治療感冒,如果沒有伴隨少陽病癥狀,用小柴胡顆粒治療效果都不佳。

日本小柴胡湯事件

說到小柴胡湯,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小柴胡湯是在日本漢方醫療中最為廣泛應用的處方。

然而,自1994年以來,有些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湯產生副作用,導致間質性肺炎,其中更有10餘例死亡。為此,日本《朝日新聞》2000年1月25日報導,日本厚生省禁止使用中藥小柴胡湯。

為什麼出現這一情況呢?主要是日本在運用小柴胡湯時,常常以現代藥理學研究結論作為選方依據,而脫離了張仲景融理法方葯於一體的辨證論治體系。因此在使用小柴胡湯時,一定要重視辨證施治。

最後小編還要再提醒您

由於辨證需要專業知識

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切不可在缺乏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擅自服用藥物!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