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故宮開啟的博物館奇妙之旅,文創IP如何傳遞文化精神?

如今的博物館在打造自身現代形象方面真是創意無限,借由影視綜藝、聯名合作等文創IP開發新模式,從此前古老傳統守護者的高冷形象轉向了文化寶藏傳播者的新形象。

比如,近期上海博物館不僅和迪斯尼合作推出了基於青銅器紋飾為開發對象的“博物奇趣”文創產品,還給下個月即將舉行的“董其昌藝術大展”製作了文創食物。連美食愛好者們也不放過,真可謂“精確扎心”了。

這些年在文創方面屢出奇招的,不能不提故宮博物院。

近兩年來,在故宮淘寶表情包、《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化綜藝及記錄片中,故宮這一中國最古老的IP之一,搖身一變成為了最古老又正青春的“網紅IP”,匠人精神與博物院中充滿歷史氣息的藏品,都引領了陣陣文化風潮。

而最近,故宮更是首次打開未開放區域,實地拍攝綜藝節目,推出了高分文化綜藝《上新了,故宮》。

35%未曾對外開放的故宮神秘區域,晃動著大尾巴的禦貓魯班,鄧倫探出窗孔直擊心靈的清澈眼神,周一圍不離手的保溫杯,考究的“穿越劇情”和魔鬼般的後期,都讓《上新了·故宮》截至目前開播的三期,每一期都引發了網友熱烈追捧。

第一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年輕朋友發出邀請,號召大家來看正青春的活力故宮。嘉賓鄧倫、周一圍和蔡少芬以“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的身份,在故宮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的帶領下探秘了乾隆花園,探尋暫未對公眾開放的“倦勤齋”的故事。

備受大家喜愛的“故宮貓”則以頗具萌感的第三視角,普及歷史小知識。

倦勤齋,這裡被稱為“紫禁城最豪華的宮殿”,擺設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品、工藝品。牆壁上鑲嵌在花紋裡的白色裝飾物是和田玉,倦勤齋裡有2600多塊。另外,還有諸如竹絲鑲嵌、金絲楠木仿斑竹、竹簧雕刻這樣的豪華裝飾。

用金絲楠木雕成的“竹子”在節目鏡頭下極其震撼,祝勇解析:“乾隆曾六下江南,也極為推崇竹所代表的君子氣節以及江南建築的雅致之風。因而他對負責修建花園的官員提出要求:倦勤齋裡必須要有一片竹林。”

但在北京乾燥的環境下竹子難以長期保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匠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樣,然後在楠木上著色繪畫,甚至細到把竹節都一一畫上。

最令人讚歎稱奇的倦勤齋內約170平方米的通景畫。傾斜的紫藤蘿,從某個特殊的角度看很有垂墜感,仿佛沉甸甸地朝你壓過來。

只有驚奇就夠了嗎?不,還有背後的故事。

令人唏噓的是,倦勤齋作為乾隆在紫禁城的隱秘一角,為自己建立的退隱之所,乾隆至死也沒在這裡住過一天。

他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嘉慶之後,依然住在養心殿,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直到閉眼的那一天,他才被抬出養心殿。

祝勇說,這才是皇帝真正的秘密。

“寧壽宮就是一場夢,是水月鏡花,就像倦勤齋通景畫上的那扇月亮門,雖是那樣的圓滿,卻不能走進去一步。”

通過探訪走近歷史上的人物,獲得一份啟迪,挖掘出一件文物所承載的意義,無疑是節目最有價值的地方。

跟小小的倦勤齋不一樣,第二期上線的是能“上天入地開演唱會”的暢音閣。

當時沒有電,暢音閣已經很會玩了,有升降台、能吊威亞,還帶噴泉和音響。

剛剛播出的第三期,則是探秘上書房,尋找誰才是“紫禁城第一學霸”。

別忘了,每期邀請的人氣演員都是有職務在身的——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意思要和參與進來的設計師一起開發出“故宮文創”。每期的文創產品設計都是基於探訪得來的靈感設計,第一期的“美什件”和第二期的“暢心睡眠系列”睡衣,在眾籌平台獲得了遠高於目標的金額。

讓文物通過現代設計重塑先人智慧,走近大眾生活,也讓我們與文化有了更親近的交流體驗。

看到這,我們可以總結說,《上新了·故宮》正是以“文化探秘”+“文創運營”邏輯為核心,將故宮的文化創意,從研發、思考到挖掘產品資訊的過程完整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在新品開發員的帶領,與一幕幕歷史故事的演繹中,跟隨節目深入淺出,深入的學習“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模式。

“故宮即將過600歲生日了,在我的眼裡,故宮正青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此說道。

祝勇也說,“《上新了·故宮》是故宮提前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2015年,故宮的開放面積首次達到了65%,今年更是預期要達到76%,然而即使節目中的未開放區域在2020年之後逐步開放,故宮的隱秘角落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看了這檔節目還想知道更多博物館背後的文化故事的話,下面我們推薦的這份博物館奇妙書單不容錯過:

博物館奇妙書單

《故宮的古物之美》

作者: 祝勇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在這本書中,祝勇選取了18件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連綴起一部故宮裡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祝勇筆下的“古物”通過一個時代的物質載體,折射同時代的文化精神。這是對我們古老文明的驚訝與慨歎,是一種由文化血統帶來的由衷自豪。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作者: 祝勇

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7月版

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 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在作者筆下,蘇東坡是屬於人間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塵,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寫的“泥汙燕支雪”。在呈現蘇東坡人生脈絡和生命際遇的同時,作者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把蘇東坡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史聯繫起來,由蘇東坡個體的人生去反觀他所處的時代。不單是蘇東坡的個人傳記,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兩個故宮的離合》

作者: [日] 野島剛

譯者: 張惠君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世界上有兩個博物館,都稱自己為"故宮博物院"而不憚於異國人的混淆。由於戰爭和政治原因被分割成兩個的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它們曾經水火不容,而今卻漸漸地在彼此靠近。本書以獨特的角度,用歷史的放大鏡,讓我們觀看到故宮博物院的誕生、成長和離亂,在歷史故事背後,我們會期待,它們將來的命運會如何。

《我在故宮修文物》

作者: 蕭寒 主編 / 綠妖 撰稿 / 嚴明 攝影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複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書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複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複歷史的縮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複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複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是故宮裡的鍾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青花》《青銅器》

作者: 陳燮君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

作為海內青銅器第一大藏館,上海博物館一樓青銅器館內,400多件常規陳列的青銅器重寶,常常使觀者駐足、流連忘返,大克鼎、李峪犧尊、晉侯蘇鍾、吳王夫差盉、吳王夫差鑒、獸面紋龍流盉......《青銅器(博物館繪本)》精選多個青銅器藏品,對其進行原樣臨摹,手工繪製了原圖,不僅還原了原作風貌,同時全方位地展現了青銅器文化。

元青花是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類別,也是中國古代瓷器中一個特殊的品種。對其的研究跨越學科甚至行業,是不少領域都關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為世界性的藝術品。本書從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選出35件,對其進行原樣臨摹,手工繪製了原圖,不僅還原了原作風貌,同時全方位地展現瓷器上的青花圖案。

《誰在收藏中國》

副標題: 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

作者: [美] 謝林·布裡薩克 / [美] 卡爾·梅耶

譯者: 張建新 / 張紫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版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裡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檔案、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故宮裡的大怪獸》系列

作者: 常怡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3月版

《故宮裡的大怪獸》系列童話是首部走進孩子視野的故宮題材童話,它經過小學生李細雨在故宮撿到“洞光寶石”,並借助其奇異的魔力,得以聽到在故宮裡生存了幾百年的怪獸、仙人們啟齒語言,並閱歷了很多危險故事。作者常怡經過故宮實踐存在的、看得見的這些“怪獸”和看不見的“仙人”,奇妙而深上天發掘浩瀚中國神話和傳統文明資源。

《手繪文物世界史》

作者: 上海博物館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00余件文物、27個歷史場景、1張世界遺址地圖——那些消逝的文明、沉睡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在天馬行空的手繪世界裡得以復活!史前人的山洞、美索不達米亞的狂歡節、法老的墓室……歷史將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呈現。本書以風格獨特的手繪設計將文物與場景組合,每一個場景中都有一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和對應的文物解讀,想象的場景、活潑的文字中隱藏著真實的歷史資訊,這是一本童書,同時也適合成人,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讓每個讀者對歷史的解讀產生新的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