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曉明:不死的純文學——關於文學現狀的7個回答

1.“文學已死”?

“不死”和“死”都是文學存在的一種狀況,是在歷史的對比當中表達的一個相對的概念,同時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文學已死”其實在60年代美國就時興過一陣。“文學已死”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文學再也不能花樣翻新了,就是說文學想象力已經枯竭了。所以1967年有一篇文章,中文翻譯成是《疲憊的文學》,也可以說《枯竭的文學》。他們認為這些人已經把文學的任何可能性都耗盡了,再也沒有可能性了,在這個意義上他就說純文學已死,或者說小說已死,但不是說小說再也不能寫了,再也不能出版了,再也沒有人有創作的可能性了。

2.什麽是純文學?

德裡達認為文學是不可界定的。他寫過一篇文章,叫《文學:奇怪的建制》。文章中他認為文學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它既能寫哲學但它又不是哲學,它能寫宗教但它又不是宗教,它能寫戰爭但它又不是戰爭,它能寫精神、心理但它又不是心理學。所以文學能夠寫任何東西。德裡達年輕的時候曾經為當作家還是足球運動員有過猶豫,當然他後來二者都沒有選擇,後來選擇了哲學,因為他認為文學可以寫任何東西,是沒有邊界的。

不過,並不是說純文學不可界定就不能做相對的界定。我們說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和通俗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從相對來說它還是可以界定的。比如說它強調精神性,它強調文學的敘述方式,比較強調作家的主觀體驗。基本上我們都可以憑感覺捕捉這些東西。為什麽我喜歡純文學這個概念,因為我覺得它有意思,它是不可界定的,它是詭秘的,它是引起歧義的。恰恰是這些概念它有挑戰性,它具有表現力,它不是一下就給你圈死了。“純文學”這個概念它可以在歷史中遊走,又可以在文學很廣闊的空間中遊走,所以我說它是一個幽靈一樣的東西。我們去討論它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它會激發起你對文學本身無窮無盡的看法。

所以給純文學下一個準確定義,答案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追尋答案的過程可以激發我們對文學的探索,它的一種歷史沿革,它在當今時代的一種變異,它的一種命運,等等,我覺得這才是最有意思的。

3.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可以兼容嗎?

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已越來越具有兼容性,恰恰是這個時代我們文學的一種新的契機。像安妮寶貝的作品就是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一種交叉。當然有一類純文學是非常極端的,就像我們看時裝表演一樣,有些時裝是非常極端的,像有些概念車一樣是不能量產的,它就是非常極端的,就是挑戰這個概念的極限,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純文學和大眾文學是可以兼容的。比如博爾赫斯的小說《死亡與羅盤》就非常典型是探案偵破小說。這本來是大眾讀物的類型,他的小說用了很多這種手法,你可以看到這些手法本身毫無疑問是大眾的因素,但是在裡邊恰恰又生長出非常獨特的純文學的意味。包括暢銷書《達·芬奇密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我的名字叫紅》,它們其實都受到了博爾赫斯的影響。

4.大師之後,文學何為?

人類的文學發展到今天面臨一種窘境:那麽多大師。我記得90年代初有一次北村到我家裡跟我談,他說“大師太可怕了”,這句話觸動了我後來創造一個概念,就是“晚生代”,我說在文學史上我們是晚生的人。

包括我做批評也是這樣的,有那麽多的大師,在大師之後你還能有多少的作為呢?我記得巴塔耶說過一句話,他聽黑格爾的課後說了一句話,他說“黑格爾真的不知道自己多麽的有道理”,我覺得他這句話可以套用來談文學史上的大師。我想說魯迅,魯迅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麽的了不起!在那之後你還能做什麽呢?更何況還有那麽多的作家。但是我們總要做,我們總要懷著信心去做。我們要在不可能性中去思考。我們現在人類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其實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不可能性中去思考,恰恰在不可能性中我們的責任才重大,我們才有一種承擔,我們才有一種開創。比如在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上半,我們突然有一批先鋒派,這些作家在形式上把漢語小說開創了一個非常新的時代。這也是漢語小說面對著前輩的現代主義的大師所做出的一種挑戰,一種反叛。

5.文學如何面對“影響的焦慮”?

但是我們也同時要看到,因為有大師在那裡,我們的寫作變得非常幸福,變得非常有依靠,這是一個辯證的觀點。所以很多人說和大師比較我們沒有出路了。我想古人說過一句話,“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在文學上也是這樣,有大師在,我們不需要跑得太遠,我們在大師的身邊寫作是非常幸福的。所以有些人一天到晚喊我們的作品沒有創新性、有大師的影子什麽等等,我覺得這樣來理解事物都不是一個很美好的態度。

哈羅德·布魯姆有一本書叫做《影響的焦慮》,他認為西方所有的作家都有一個父親,他特別提到莎士比亞之後,莎士比亞成為所有作家的父親,所有作家的寫作都逃不出他的影子。比如說中國的作家,可以說魯迅是我們的父親,很多作家開口閉口都是魯迅,包括余華雖然直到1996年才談到魯迅,後來他回憶,魯迅的記憶早已深深地烙在他心裡。儘管魯迅的這個話題,以及魯迅的形象被我們意識形態化了,被我們固定化了,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問題就把這個形象本身所包含的一個巨大意義放棄掉。

我們中國人有時不能夠用更廣大的胸懷去看這個問題,比如說在西方談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他們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我們總覺得魯迅之後我們已經那麽被利誘了,或者如何被放大了等等,我們再去談魯迅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這個觀點我是不太讚成的。

6.為什麽要讀文學?

我覺得沒有什麽東西比文學給你的幸福更為重要。特別是對孩子們好。現在孩子們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沒有時間閱讀,這樣對於一個人心境的培養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我知道現在年輕人都是看視頻、上網,快速地去點擊,但是很難靜心看本書,很難一頁一頁翻過去,一行一行看。

所以為什麽我對文學懷有這樣一種態度,我就覺得一頁一頁看,它是文字,是符號,讓你能夠沉下心來,讓你能夠有一種想像,我覺得這是我們人類存在的一種狀態,失去了這種狀態生命是一種不可承受之輕。所以我特別希望,比如像我的孩子非常迷戀音樂,生活在音樂的空間當中,我特別希望他能夠坐下來閱讀文學作品,一頁一頁翻過去,我覺得那是最快樂的事情,那是最幸福的時刻。為什麽我說純文學不死,也是因為這樣一種狀態。我把它看做是人類發現自己生存的最美妙的一種狀態,沒有什麽比這個狀態更美好了,所以它是不死的,我覺得人類丟掉這個狀態等於人類就死掉了,當然,我這個邏輯可能有點荒謬。

7.為什麽要善待每一個作家?

談到中國作家,我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喜歡,可能大家會說我這個人怎麽這樣,怎麽都喜歡,因為做文學的人,我們對文學本身有一種熱愛,對寫作的人有一種熱愛,這是發自內心的。我年輕的時候很偏激,也是一個憤青,但是現在老了,起碼是中年以後就變得這麽寬容,特別是看到年輕人的寫作我總是滿懷著一種希望,滿懷著一種期待。我覺得這些作家的寫作,每一個人的寫作都有他的特點,我們都應該懷著一種愛心去看待。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文學,他以他的方式,以他的能力為文學在做這樣一種事情,這是非常可貴的。文學實際上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

此文系2007年10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做客新浪“網上大講堂”的談話,由文學君根據原訪談文章再次整理編輯,公號轉載務請注明轉自超文學(公號chaowx21),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