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綠色發展之路:種樹興果 盤活山林

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走生態立州、綠色富民之路,在脫貧攻堅中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推進脫貧攻堅,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現實選擇。

全民行動 修複生態

雨後的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知子羅村,千畝茶園,雲霧繚繞。怒族村寨裡,車來人往,遊人如織。

上世紀70年代,因地質災害隱患,怒江州政府從這裡搬遷到六庫,留下一座廢城。時光飛逝,如今,知子羅及相鄰的老姆登成為怒江州鄉村旅遊的一顆明珠。

 “這得益於幾十年持之以恆的生態修複和綠色產業建設。”匹河鄉鄉長董燁告訴記者,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知子羅和老姆登山間緩坡地和荒山地帶,全部種上了核桃、茶葉,形成了環繞村寨的綠色產業帶。因鄉村美麗而迅猛發展的旅遊業,讓今天的怒族村寨欣欣向榮。

四山聳峙、三江縱橫的怒江州生物種類豐富,戰略地位特殊。該州把佔全州國土面積58.3%的85.75萬公頃天然林納入生態保護規劃。探索建立了“山頂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體生態保護模式,努力打造怒江、瀾滄江、獨龍江“綠色長廊”,構築滇西北生態安全屏障。

淅瀝細雨中,福貢縣石月亮鄉米俄洛村黨總支書記普紐羅和十幾個村民在生態治理區清理水溝,給核桃樹施農家肥。普紐羅說,這以前是片荒山坡,經常有大石滾下,非常危險。經過生態修複治理,荒山禿嶺如今變成了300畝核桃林,“現在,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走在路上被石頭砸著了。”他說,不僅如此,林下套種的80畝草果,還讓附近農戶每年每家有近3000元的收入。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石登鄉三角河村山背後的山窪子,83歲的何文昌老人揮起鋤頭,挖地刨土,趁著小雨,在陡坡上又栽下一棵石榴樹。

何文昌原是武漢鋼鐵公司的一名職工,退休後回到故鄉三角河村。1993年,何文昌向村裡租下一片荒地植樹造林。25年的堅守,讓碧羅雪山深處100多畝荒山坡變了模樣。3000多棵核桃、石榴、木瓜遍布山坡,鬱鬱蔥蔥。

“讓所有的荒山有樹有果,我們的子孫後代才會活得好。”何文昌說。

不僅是何文昌老人,“植一棵樹,造一片綠”已成為怒江各族群眾的自覺行動。

2016年啟動的“怒江花谷”建設,讓“生態養山”發展步伐更加堅實。兩年來,怒江州全民行動,義務植樹種花221.6萬株,完成造林58萬畝,打造了六庫城市面山花谷、百花嶺花海和上江鮮花公路等一批生態特色旅遊景點。

如今,怒江森林覆蓋率高達75.31%,山山有人護,箐箐有人管,每年提供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1204.82億元。怒江金絲猴、戴帽葉猴、羚牛等珍稀動物種群出沒於崇山密林中。水土流失、溝壑縱橫的狀況基本消失了。

進入雨季,瀘水市上江鎮付壩村面山一帶,上千名幹部職工揮鋤鏟土,栽下了2600多株花椒苗。

未來3年,瀘水境內怒江流域兩岸面山植樹造林將完成4.432萬畝,“四季有花、常年伴綠的“花谷”景觀將逐步實現。

怒江

轉變模式 調整種植結構

春耕時節,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的11戶建檔立卡戶,改變了以往種包谷的習慣,在地裡種下了百合。

進入盛夏,一株株綠油油、長勢喜人的百合讓種植戶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村民吳華清一有空就往地裡跑。“看著就舒服。”吳華清說,包谷只能解決溫飽,經濟價值不高。種百合、當歸,既能美化環境、吸引遊客,又能增加經濟收入。

“地無三畝平,出門就爬山”,是怒江地貌的生動寫照。長期以來,怒江州各族群眾在怒江沿岸、山區開墾出一塊塊包谷地。但種包谷無法提高經濟收入,還對生態造成一定的破壞,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如何激活山區經濟,開辟增收新路,推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實現興林富農,怒江州一直在探索。

今年,根據《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怒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開展種植業調整,引導農民群眾發展高效、綠色生態產業,著力解決傳統種植業帶來的低效和生態隱患問題。

“花椒第3年開始采摘,5年後進入盛果期,每畝能收入5000元,非常劃算。靠包谷麽,一輩子也脫不了貧。”今年夏季,瀘水市古登鄉馬垮底村種植結構調整帶頭人下付益一直在地裡補種苗木,30畝花椒已蓬勃生長。

“調整種植結構,不僅是種植模式的改變,更是群眾思想、內生動力的變化。群眾從中學到的經營理念、技能、技術和長遠發展眼光才是最重要的。”馬垮底村原黨支部書記胡俵說,“春種一山坡,秋收一筐糧”的生產方式早就該改變了。”

2018年,怒江州規劃農業種植結構調整35.185萬畝,替代推廣種植草果、花椒、蔬菜、水果、中藥材。截至5月底,完成調整種植面積19.73萬畝。從片馬邊關到丙中洛,昔日“傷疤”似的片片包谷地披上綠裝,展露出勃勃生機。

生態扶貧 打造“三張牌”

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至貢山縣城一帶,一條百裡長的草果長廊,成為“生態怒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托起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

農忙時節,普拉底鄉其達村村民余鈺葦總待在山背後的草果地裡,除草、圍欄、清溝,忙個不停。他家的10多畝山地都種著草果,還套種黃豆、花生,一年可收入3萬多元。

 “今年還要增加2000畝。”普拉底鄉鄉長四法說,草果是鄉裡精準扶貧的主打產業,已有80547畝。“金果銀果不如普拉底的草果。”普拉底鄉草果富民的故事,是怒江州生態扶貧的生動寫照。

怒江州把生態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林果、林藥、林菌等為主的“八林經濟”,盤活怒江萬重山。

7月,是怒江山嶺最茂盛、最熱鬧的時節,蘭坪縣通甸鎮下甸村殘疾人和金海的農耕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圓滾的果實壓彎了枝條。4年來,和金海與社員們辛苦勞作,種了5000棵核桃樹、2000棵漆樹、2000棵青刺果,養殖土蜂100多箱,合作社成員發展到20多人。“兩年後,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沒問題。” 和金海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在怒江不僅是共識,更是利民惠民發展大行動。目前,核桃、漆樹、油茶、草果和以雲黃連、重樓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60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231個。

受交通、地理因素等製約,當前,怒江生態扶貧產業還存在“大資源、小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與品牌培育滯後,農業龍頭企業量少質弱,帶動作用不明顯等短板。

省級林業龍頭企業瀘水銀坡春靈種養開發基地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基地在300畝優質重樓種植成功後,與雲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有限公司簽訂了中藥材種植收購協定,免費給農戶提供重樓種苗和技術,每戶每年補助300元,連補3年,消除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目前,基地已帶動老窩鎮白族鄉銀坡村、片馬鎮、稱杆鄉等300多貧困農戶種植重樓300多畝,260戶參與分紅22萬元。

“重樓種植周期長、成本高、收益高。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讓貧困群眾種得起、賣得掉、有收入。”基地經理肖志軍說,預計到2020年末,基地幫扶的300多貧困戶戶均可增收5萬元以上。

今後三年,怒江州將以綠色香料、怒江蜂蜜、高黎貢山豬為主,著力打造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爭取草果、砂仁、油牡丹等香料作物種植達到200萬畝,建設一個綠色香料產業園,讓2.86萬戶9.5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推進“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養殖高黎貢山豬、生態土雞、中華蜂等,讓1.84萬戶6.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加快健康養生、生態觀光建設,以旅遊業直接或間接帶動4.5萬貧困人口脫貧。

獨龍江畔,巴坡村村民李梅和村民們在草果地裡清理雜草,豐收的喜悅掛在每個人的臉上。 “好日子是苦乾出來的。”李梅說,希望通過勤奮勞作,讓地裡的草果長得更好,賣上好價錢。(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