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放養”派媽媽: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和認知長大

印象中用的“”字通常是 “放學” : 終於可以不上課,去玩了; “放風箏”:讓風箏在空中自由地飛。“放牛娃” : 讓牛自由地在山坡上覓食。“放” ,英文Release。

從小對這個字的理解就是釋放一種東西,壓力、情感、責任、甚至是自認為在手裡珍貴的東西——如果它真的屬於藍天,也只有在藍天下才能翱翔;如果我們足夠深信它們能在這片山坡上獨立生存。

當媽後,還聽到了一個新詞“放養”。

隨前夫移民來美國那年,我23歲。第二年,我們有了第一個女兒。新移民家庭在美國打拚,說容易那是騙自己的。懷著女兒時,公公婆婆因為擔心以後要幫忙帶孫女,所以特意回國做了次大巡遊。

我懷著女兒,在市立大學上著21個學分,還在市中心一家私立學校裡做著一份全職工作。前夫之所以是前夫,其中一個原因,是烹飪的活從來與他無關。所以我們周日就要備好所有的食材,晚上回來兩菜一湯。肚子裡的寶寶還是需要特別營養——至少懷第一個寶寶時是這麽認為的。

女兒出生後,我們辭掉了工作,停了大學的學習,回國想讓女兒多感受一下“中國新年的氣氛”。一婆婆打麻將的姐妹笑說:“不用半年他們就該要逃回來了。”料事如神的她,竟然說對了。回國四個月後,女兒和她爸都開始氣管炎。在“打不打點滴”這個問題下,我們決定了馬上改簽機票,“逃回”美國。

回國第二天看了美國的家庭醫生。繼續喂奶、曬曬太陽、休息好,就是家庭醫生開的處方。不出三天,倆人都好了。從此以後,我知道發燒不超過三天,別去找家庭醫生,曬曬太陽,多喝水,就好了。也許是因為年輕懷上女兒的原因,她也沒再試過發燒超過三天。哪怕是剛上小學,在那個病菌集散地熏陶,也就是發一天燒,把全家都傳染了,她第二天就退燒,第三天就上學了(學校規定發燒後的小孩必須要退燒24小時後才能上學)。

逃回美國後,乖乖地都各自重新找工作,繼續修大學的學分。女兒第一天被送到學校,大概是18個月,去的是Toddler Program。在美國,小孩上學最小的年齡是6個月,那叫Infant Program. 一般是一個持牌老師對3個6-17個月的寶寶。18-36個月的Toddler Program,一個持牌老師能照顧6個學生。蠻多的幼兒園機構會把這群寶寶劃分為兩個年齡段,分開兩個教室。36個月後就是普通的幼兒園了,直到5周歲上Kindergarten。從6個月到5歲之間,很多幼兒園都有半天,全天,隔天等不同的時間表。每個家庭按自己的需求和經濟能力,以及小孩的表現來決定去多少天。幼兒園,尤其是好的幼兒園,一點都不便宜。

因為要上課,也要工作,加上女兒比較外向,最重要是那時我們還是低收入家庭,去幼兒園能有政府的資助,所以女兒幾乎每天都送去幼兒園。周六,芭蕾班,從兩歲就開始了。上完舞蹈課,直接奔去金門公園,待個半天。美國的長周末,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周邊的兒童博物館,火車博物館,動物園,科學館,在小女兒出生前的那段時間,陪伴了我們度過每一個長周末。

小女兒出生以後,我的全部精力都在她身上。為了彌補大女兒,孩子她爸幾乎每個周末帶著她學完一切她想學的東西:芭蕾、踢踏舞、吉他、鋼琴、花樣溜冰。我對他倆父女說:你可以一直去培養不同的興趣。但有一天我會問你你最喜歡的是什麽,那時候,你要能告訴我,並且你得放棄所有其他的課程,好好練你喜歡的。

那一天還沒到來之前,我便已經發現了維系一個家庭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簡單。在竭盡全力下,我們終於做到了和平分手。從此大女兒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小女兒跟爸爸。

那時我剛讀教育碩士班,還有一份全職的工作,“放養”,從字面上看,真的是對我的養女經歷最好的詮釋。準備“放養”前,我倒是做了一個決定:讓女兒推遲一年上小學。“懂事”從此是我每年家長會都會聽到的評價之一。因為她“懂事”,所以我從來不檢查她作業,不幫助她複習,不管她要不要測驗。

我唯一了解她在學校的情況,就是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家長會是一對一的。女兒上的是雙語私立學校,中英文老師和他們的助教會和你一起查閱所有那學期內女兒做的功課,考試,能力測試。2年級,英文老師有擔心過她的閱讀能力有滯後。我回家告訴她:你要多讀點書了。可是到現在女兒5年級了,每天晚上讀書的時間是45分鐘,看電視的時間是1小時。

哦不對,加上早上那30分鐘看電視時間,一天應該是1.5小時在看電視。曾經每天早上叫她起床是一場噩夢。我很快放棄了,遲到又不是我的問題,幹嘛每天一早我就把自己心情弄糟。直到有一天,小學部主任很友善地朝剛停好車的我們走過來,和我們說:“開學才30天,你們已經遲到了20天了。是不是有些困難,我可以怎樣幫助你們?”

這一句話,就幫上忙了。鬧鐘從當天晚上開始,就設在了6:30。沒有再改變過。我每天早上被勒令起床做早飯午飯。她倒好,洗洗刷刷,裝好零食袋,就坐在飯桌前等吃。一邊用早餐,一邊看電視。但是,從此我們沒再遲到過。

10歲那年,女兒的花樣溜冰老師找我談話。大意是:你的女兒很用功,很有天分。你可以自己觀察一下,考慮要不要好好培養她。女兒天生是屬於舞台的,至少她外婆一直這麽告訴我。不管是芭蕾舞,踢踏舞,還是學校裡的中國舞蹈,她永遠是最受矚目的那個。但她並沒有感受到通過自己的苦練才能取得的成就。驕傲一點說,那是基因裡遺傳的。

不久後,我提醒她:該是時候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項興趣了。她想也沒想:花樣溜冰。呵呵,也許是我這當媽的太大意了,完全沒發現原來她早已經選擇好。我不知道她為什麽會選擇花樣溜冰,也許就是因為那“風一樣的感覺”。但我知道,應該把她的舞蹈根底放在這冷冰上。只有把她的溜冰基礎打好打扎實,才有可能把身段和舞姿用上。我期盼著她能通過苦練來達到下一個完美。

我沒有失望。停掉了其他所有的興趣班,她要求上兩堂私人教練課。我沒有馬上答應。一般我在溜冰場外放下她,她便自己去上課,練習。我探過幾次班。她從來不和其他小孩一起玩,一次也沒有。教練說,你不用來檢查了。我幾乎沒看到她離開過冰上,練足4小時。我和教練討價還價,終於這個教練最喜歡的學生,開始了每周15個小時的練習。半年前,女兒有了自己的手機。她告訴我:媽媽,你別擔心,我在溜冰場是不會看視頻玩手機的。

上周是5年級畢業前最後一次開家長會。從私立學校系統的測試裡,發現她屬於中等水準。用我媽以前說我的話,高個子裡的矮人。我問女兒,你覺得要不要補一補,好讓你初中容易點。她說:“那補補我的寫作吧。上午寫作,下午溜冰。”這個暑假的計劃,就這麽定了。

回到“放養”。當了12年的媽,直到我寫這篇文章時,才好好地想了一下“放養”的意義。我們是否首先得學會“放”?讓她去嘗試,讓她去跌,讓她去自己承擔責任,讓她自己弄懂:每一個你的選擇,你都得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起後果。

你可以每天遲到,但你得知道你的學校將會重新考核你的品行。你可以每晚看電視,功課和複習,第二天是你自己要面對難題。你可以忘記你的膝蓋護腕,因為在冰上起跳跌倒的會是你自己。只有我們願意放開讓孩子去認知這一切責任和後果時,他們才有機會長大——按孩子自己的意願和認知長大。

放養放養,父母到底應該怎麽“養”?我想這比“放”更難。寫這篇文章前,我的朋友問我,是不是因為美國的教育讓你選擇“放養”女兒。我沒有在國內當過媽,我不敢說是不是。但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氛圍很重要。做父母也需要氛圍。對家庭重視度的氛圍、攀比的氛圍、對社會責任心培養的氛圍。這不需要我多做比較,估計大家也對中美之間的差異有所了解。

這幾年,我自己也在做國際遊學、國際夏令營教育。比小孩的成績,比小孩的學校,比有沒有出國夏令營,比幾歲開始出國留的學,比比皆是。初中的學生一到舊金山就要求去蘋果店買手機;看夏令營的行程只需要有迪士尼樂園;國內的夏令營中介沒有最便宜的行程,只有更便宜的行程。

今年我又花了一個月時間,寫了一個夏令營計劃。沒有迪士尼,沒有蘋果店。只有到食物銀行當義工,幫助分派食物給有需要的人和家庭;到寵物收留所照顧流浪寵物;到海邊收拾垃圾,學習生物海洋與人類的關係。

作為父母,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希望看到,未來這一代,孩子們到了另一個文化國度,能真實地體驗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能有一刻思考一下,未來的社會,將需要一個怎樣的我。在未來的成長中,如果今天的這個文化之旅能讓孩子們有那麽一丁點小領悟,那麽家長們花的這些人民幣,便值了。

作者簡介

Carol Xie: 舊金山州立大學第二語言教育碩士。2006年隨家庭移民至美國,先後在加州公/私立學校、州立大學教授中文。2018年創辦Innovative Research Consultants,為中美家庭架設國際教育和遊學留學的橋梁,開設有公眾號InnovativeReserchConsultant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