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藍天野:每個角色都認真去創造

2017年,藍天野在排練廳導演戲時的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九旬老藝術家堅守舞台從事藝術創作與演出工作70余年,創造許多經典角色無人超越

今年4月18日,由老藝術家藍天野執導的話劇《貴婦還鄉》亮相國家大劇院,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擔綱主演,精彩連連,好評不斷。

1927年5月出生的藍天野,今年已經92歲高齡,自1944年開始投身話劇事業,從事藝術創作與演出工作70余年,創造許多經典角色至今無人超越。

學生羅琦說,每個觀眾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藍天野:他是電視劇《封神榜》中仙風道骨的薑子牙,是《渴望》中溫文儒雅的王子濤,或是話劇《茶館》中豐神俊朗的秦二爺……即使已至耄耋之年,藍天野的話劇形象還在不斷豐富著:他是《家》中虛偽道學的馮樂山,是《甲子園》中飽含家園之情的黃仿吾等等。

演了幾十年的戲,到底演過多少個角色,藍天野沒做過精確統計,但每個角色,不論戲多戲少,“我都是認真去創造的。”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藍天野,原名王潤森,1927年生於河北饒陽縣,1944年投身演劇事業。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藍天野任專職導演兼演員。時隔多年他仍記得,北京人藝建院之初,不是馬上排戲,而是用較長的時間體驗生活,還讓全院學習了兩篇文章:《演員的道德觀》和《演出的青春》。

藍天野從事藝術創作與演出工作70余年,離休後依然活躍在話劇界。先後榮獲“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周年表彰”、中國話劇金獅獎、“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德藝雙馨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演了幾十年的戲,到底演過多少個角色,他沒做過精確統計,但每個角色,不論戲多戲少,即使是臨時被拉去頂替群眾演員,“我都是認真去創造的。”

演話劇之初,他總是頂替上場,但從不敷衍。在《女店員》裡,他頂替了一個商店支部書記的角色,有一小段過場戲。小商店的基層幹部該什麽樣?這是個農民出身,又常動手運貨乾活兒的幹部,儘管中年,還有點“少白頭”。細細琢磨後,藍天野弄了件襯衫,沒扎在褲腰裡,再將臉、手的顏色化得比較重,身上也弄了些白粉末。“油鹽糧雜貨店嘛,當時叫合作社,要進貨,少不了要跟大夥一塊兒扛米面。”扮上之後,同台演員不禁誇讚“是那麽個人”。

後來,眾人皆知他是《茶館》中的秦二爺,從1957年開始排練《茶館》到1992年的“告別演出”, 藍天野共演了374場《茶館》,其實在這期間他也客串過群眾。1963年又演《茶館》,人手緊,一群乞丐的過場戲缺人,他自告奮勇演了個叫花子。因為他演的秦二爺是戲裡的重要任務,導演還有點擔心他讓人認出來。藍天野叫導演放寬了心,出演時,他從俊朗的秦二爺搖身一變,駝背、溜肩、嘰嘰嗦嗦,演得逼真。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言。藍天野的口述回憶中說,其實也不是單衝這種精神乾的,就是很自然由衷的興趣,還真把這些“小角色”、“龍套”當成個人物去創造,沒有豪言壯語,就是一種演員的習慣。

充滿熱情和生趣的創造者

想起藍天野,學生羅琦總會想起米勒的油畫《播種者》,在蘊藏生命的大地上,播種者不計較稻穗何時飽滿,只是投入地施肥灌溉,看著禾苗一天天成長——她心中的藍天野,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熱情和生趣的創造者。

2011年接演話劇《家》中馮樂山這個角色,是藍天野因離休闊別舞台19年後的又一次創作。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在本命年,八十四周歲粉墨登場,不是翻演保留劇目,而是演一個新的角色。

藍天野自1963年就正式轉為了導演編制,1987年,整六十歲時辦理了離休,自此不演了,也沒有導戲了,雖說還有個《茶館》每年上演幾場,但直到1992年《茶館》最後一次演出,就和話劇沒有瓜葛了。

北京人藝領導宴請邀約他出演話劇《家》,他笑稱是“鴻門宴”,但接了這個角色後,照舊苦究,細讀劇本和巴金小說。“是真名士自風流”,是他給角色的定位,但馮樂山內在本質是惡,他就從周邊的“惡人”中找靈感,反覆琢磨,不斷累積、取捨,最後凝聚成他表演的人物。他說,戲是需要磨出來的。

後來他在排練中不慎摔傷,手指骨折,起身後的第一句話是“對不住大家,讓各位受驚了”。第二天,仍堅持帶傷出現在排練現場。

羅琦在《藍天野:一事能狂便少年》文中提到,已至耄耋的藍天野確實思維敏捷,身手靈活,去哪裡多是獨來獨往。手杖原本只是他為話劇《家》中馮樂山設計的造型。那一跌之後,藍天野開始用起手杖了。但手杖在藍天野的手裡,不只是為了防止跌倒,或是馮樂山身份的象徵,更成為了他表現人物的重要道具。

演戲幾十年來,藍天野累積了許多人物形象的圖片資料,有新老照片,有報刊上剪下來的,也有少量自己速寫下來的,總共有近千張。他通過積攢各種人物畫像,揣摩畫中人的內心,從中獲取演戲的靈感。

“我不可能演上千個人物,但是作為演員,你腦子裡要積累很多人物形象和造型。”藍天野曾這樣說。

你好,觀眾

演戲幾十年,藍天野深得觀眾喜愛,收到觀眾來信是常事。觀眾給他寫信,聊此前看過他出演的作品,或者導演的作品,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看著您的戲長大的。”

演完電視劇《渴望》之後,藍天野的“父親”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有一位中年觀眾給他寫了一封整整十七頁的信,將其複雜坎坷的經歷一一傾訴,一直沒有得到父愛的他,真心誠意想讓藍天野做他的父親。

藍天野歉疚回復“你受到感動,是因為這個戲,而我只是一個演員,我當不起。”對於所有把他和飾演角色混同的觀眾,他都會告知對方,“不對,你想的是戲裡的人物,但我不是,我自己在生活當中,也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他從不將戲中人物帶到生活中來。某縣一中的校長邀約他為學生們上一堂政治思想課,他趕緊搖頭,“我只是一個演員,沒有資格給你們上政治思想課,既然我來了,就借用戲裡的一句話,‘好人一生平安’吧。”

90年代初上海某雜誌向他約稿,他寫了一篇《你好,觀眾》,這篇文章名字幾經修改,最後又用回了原名,他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向觀眾問一聲好。通常習慣把觀眾比作“上帝”,他不太喜歡這個比喻,他不信神,覺得對觀眾最好的稱謂,就是“觀眾”。

近幾年,他演出後收到觀眾發來的短信,說他們看過戲受到感動,止不住地流淚,引發思考,這要比得到對他表演的誇讚還要高興、激動,“這是觀眾的最高褒獎,我們的創造取得了應有的價值。”

新京報記者 張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