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技術運用提升動畫電影表現力

100余年來,中國動畫人一直在探索,將動畫藝術的媒介屬性、技術屬性與民族文化、民族形式融匯統一,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動畫”。新時代以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羅小黑戰記》等動畫電影以數字特效呈現瑰麗想象,吸引億萬觀眾走進影院,有的作品還在國際上產生良好反響。原本針對青少年觀眾的動畫電影一次次“破圈”,成為我國觀眾喜愛的主要電影類型之一。


中國動畫電影的母胎技術是傳統美術。上世紀20年代,我國電影雜誌上不乏動畫電影原理的譯介,但動畫關鍵技術尚不被電影人掌握。萬籟鳴和弟弟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研究動畫技術,結合皮影戲、走馬燈以及活動西洋鏡的投影原理,在1925年攝製出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中,萬氏兄弟反覆嘗試,摸索真人與動畫結合演出。1941年,萬氏兄弟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中採用了中國山水畫和傳統戲曲的造型風格,並在孫悟空這一角色身上寄寓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侵略的精神風骨。萬氏兄弟孜孜以求“讓中國山水畫動起來”,研創動畫電影技術,推出原創動畫作品,讓動畫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在中華大地綻放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動畫創作者將傳統工筆、水墨、壁畫、剪紙、皮影、木偶、年畫、版畫等技藝引入動畫製作,採用中國美術的理念、風格、材質、技法等創作動畫電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美術片”。如《九色鹿》用高麗紙做出敦煌壁畫的斑駁風格;《金色的海螺》創造性應用繁複細致的剪紙藝術;《阿凡提》則用泥偶定格的形式講述民間故事……這些美術片藝術風格鮮明、形式內容協調、傳統氣韻生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主題、造型、敘事,以鮮明的民族風格享譽世界影壇。


新時代以來,動畫電影生產進入數字虛擬製作階段,計算機動畫、數字特效、動作捕捉、虛擬現實等技術陸續投入應用,為動畫電影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撐。虛擬製作讓創作者既能遊刃有余地製作長鏡頭,也能更加自如地實現鏡頭切換,有效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以數字技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雙翼,古典文學、書畫、歌舞、文物等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為生動影像。如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蘊含的近遠景切換、黃色和白色躍動交織的視覺體驗得到畫面呈現;“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磅礴天氣被盡情展現。新技術應用為藝術表現力賦能,顯著拓展了動畫電影的題材領域,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媒介傳播能力。


新時代動畫創作者在汲古潤今基礎上,主動拓寬視野、與時俱進,吸收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探索構建新的動畫美學。如果說過往的美術片更加注重開掘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小說傳奇,近期動畫電影則向更加廣博深厚的中華文明縱深掘進,並在故事講述中更加強調現代敘事邏輯和當代價值內涵;傳統美術片講究寫意,當代動畫則更擅長以細節寫實支撐天馬行空的想象。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中孫悟空毛髮的真實力學反應、《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細致的面部特寫,都為人物情感表達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細節支撐,實現了寫實與寫意的統一。


我國動畫創作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新型信息技術為手段,在動畫創作上取得扎實成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生動案例。我們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下大力氣研發動畫生產工具工藝,在與時代和觀眾的互動中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實現新的藝術表達,為中國動畫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作者:張成)


《人民日報》(2023年09月22日 第19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