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播音系改名去“播音化”,釋放什麽信號?

進入“四川傳媒學院”官網,點擊首頁頂部導航欄“直通系部”,原“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悄然更名為“有聲語言藝術學院”。 10月9日10點55分,該校官微同步推送了這一冠以“重磅”的消息。

“第一想法就是趕快去播持樓下面合照去,要不然以後估計看不到那幾個字了!”留言中,有學生如此直呼。

無獨有偶,本學期,暨南大學播音專業從原“廣播電視學系”獨立分家,自立門戶創設 “口語傳播系”。9月11日更新了相關資訊。事實上,在今年1月中旬,暨大曾就創設口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發展規劃,舉行過專家討論會。

無論是川傳的“有聲語言藝術學院”,抑或暨大的“口語傳播系”。近年來,各大高校播音專業所屬系別,多有變更。在一些高校, “播音系”僅是“曾用名”, “語言傳播系”(如雲南師大), “口語傳播系”(如遼寧大學)等“現用名”更是時新之舉。

尤其是,自從2014年,播音“老大哥”中傳劃分出“口語傳播系”,國內開設播音專業的高校,紛紛跟進,掀起“改名潮”。“口語傳播系”熱度見漲,成為更多播音院系的時髦選擇。

何為口語傳播,在陝師播音老師看來,在西方,有著兩千多年的學術實踐和教育傳統的口語傳播學,對於播音專業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而在我國播音培養模式中,大量模式化的訓練造就的是程式化的語言“表述”能力,而不是去培養作為言語生成主體——“人”的語言生產、製作、傳播、反饋與修正的能力。簡言之,口傳就是理解、溝通、交流

在遼寧大學,播音專業“安家”口語傳播系,即是院長推重“口語傳播”理念的落地。在他們眼中,口語傳播包括主持、演說、辯論、行銷、朗誦等場景。

由此看來,口傳系相較播音系,更能豐富專業內涵和拓展專業外延。這也是為何此類專業講座、學術論壇、研究著述,動作不斷的緣由。

上述更名高校的學科帶頭人正是關注到此番現象,結合自身實際,做出“換牌”的決定——增強專業的內功和底氣。

從“播音主持”到“口語傳播”,這次“廢舊換新”讓人想起中傳改名:當年廣院以廣播起家,發展了新聞,後來有了電視,有了電影,又有了出版,廣播學院難以涵蓋了,於是更名傳媒大學。這個“傳媒”概括力強、延展性好,屬於集約精煉的好名號。放眼時下,“廣播電視”早已被視聽媒體所包舉。

例如《新周刊》雜誌,在電視和影片邊界完全消融“俱往矣”的業界生態下,取消原先老牌“電視榜”,整合“雙料”推出“影片榜”。這點從中傳新聞學院2017年教研室更名可窺一斑。原“廣播教研室”更名為“音頻新聞教研室”、原“電視新聞教研室”更名為“影片新聞教研室”。

無論是口語傳播系,還是語言傳播系,時代感和延伸度兼具。在當今媒介融合語境下,適用性廣和包容度高。播音界泰鬥張頌老師在論及播音教育時曾說,生產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後天。必須加強適應性同前瞻性。如果隻將視點放在今天,會極大束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舉措,容易造成人才培養規格的滯後。教育應該為後天的人才需求儲備足夠的智力結構元素和能力學養基礎。

當然,大多播音院系名字不能“免俗”,可能考慮“播音系”的正統性和接續性。其實,無論“換臉”與否,播音院系都應既維系專業榮光,亦迭代更新。只有這樣,拓寬培養思路的播音專業,才能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來源:公眾號“播音主持藝術網”“播音楊聲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