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胸腔閉式引流術」真的像你想得那樣簡單嗎?

上級醫生告訴你:胸腔閉式引流術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作者|衣上雲

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兒外科晨交班結束前,住院總提醒:「今晚六點示教室,李昶老師講課:胸腔閉式引流術,請住院醫生和實習生都準時參加。」

話畢,大家心裡一陣哀嚎,又聽課!

「臨床那麼忙,又要收病人,又要上手術,還要辦出院,哪有時間呀,累死累活挨到下班,該吃飯了吧,又要聽課,聽完都不知道幾點了,還讓不讓人活呀?!」

「胸腔閉式引流,不就是打個麻藥,撮根管子到胸腔裡嗎?有什麼好講的,大學裡都學過了,也實際操作過了,沒什麼難的。」

聽課前,筆者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耐心聽完之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胸腔閉式引流術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喲!

下午六點整,儘管好些人不十分情願,但對於每次這樣的學習機會,每個醫生並沒有懈怠,全科二十多個住院醫生和實習生準時坐在了示教室裡。

六點零兩分,李昶老師步履匆匆來到了示教室,進來時帶著口罩帽子,且是手術室的穿著,隻外面罩了一件外出服。

住院總小聲問:「手術結束啦?」

「還有一台,一會兒張教授先做著,我講完課再上去。」

李昶老師將PPT打開,摘下口罩說:「抱歉,同學們,來晚了,大家都餓了吧?」

同學都說:不餓,還好!

李老師微微一笑,說:「好,那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內容,我儘快講完,大家好去吃飯。」

大家默默點頭表示贊同。李昶老師笑著問道,「問同學們來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哪些人需要做胸腔閉式引流?」


「氣胸。」

「血胸。」

「膿胸。」

「肺、胸膜腔手術後。」

同學們紛紛搶答。

「很好,回答正確!那給一個患者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核對患者病歷資訊,確定是否需要引流。」

「查看X光、CT影像學資料。」

「檢查操作需要用到的物品是否齊全,完好。」

……

學們輕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自信地看著講台上的李昶老師,這有什麼難的。

然而李昶老師淡定地問道:「還有呢?」


還有?

同學們交頭接耳了,還有什麼呢?

「引流之前我們是不是要確定積液有沒有分隔?」

同學們恍然大悟,對啊,需要做彩超確定,如果分隔了那引流只能引流出某一個分隔裡的,意義就不大了。

李昶老師點點頭,又說道:「要做切口是不是應該看看凝血功能有無異常?」

血常規、凝血功能、輸血前檢查等不是常規檢查嗎?話到嘴巴,同學們迅速反應了過來,有的檢查在外科是常規,在內科就不一定了。

隨即李昶老師給大家分享了一個發生在他的同事(Dr.A)身上的案例:


當時Dr.A去兒內科會診,患兒病史上記錄「患兒因發熱、氣促6小時」急診收治入院,X光提示:右側胸腔中-大量積液,彩超無分隔。雖然當時急查血報告還未出,但是由於患兒出現了呼吸困難,家屬很著急情緒很激動,兒內科醫生更是建議Dr.A趕緊做胸腔閉式引流,Dr.A考慮到患兒病情危急且疾病有進一步惡化進展的可能,最後給患兒做了胸腔閉式引流。可是術後患兒開始出現創面持續滲血,引流液起初是黃色液體,後來為血性,緊急請Dr.A上級醫生來會診,此時血報告結果提示:患兒有血友病。那麼上級醫生就問了:為什麼操作前沒注意到這個情況?為什麼不等檢查結果出來?縱然情況緊急,也可僅給予穿刺抽液嘛,創傷也小很多。面對上級醫生的質詢,他同學無言以對。

▼▼▼▼▼

「會診需謹慎,人生處處都是坑啊!」李昶老師嘆息般的總結惹得同學們一陣大笑,同時大家也明白了做事前須得有明確的診療思路、冷靜的判斷、規範的治療流程,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李昶老師接著說道穿刺引流的位置及引流管的選擇問題。

胸腔積液或積血引流在腋中線與腋後線間第6或第7肋間隙,目的是儘可能將液體引流出來,引流管選擇宜用血漿管,26#左右,優點是管腔大,適宜的側孔,以有效避免堵塞。氣胸引流一般在前胸壁鎖骨中線第2肋間隙,引流管宜採用菌型管(16#),因其膨大頭部可自然固定,以免脫出。對於兒童或新生兒,可選用適宜大小引流管安置。

同學們看著乾貨滿滿的PPT,神情專註,不時作著筆記。

「同學們,穿刺時應該從哪裡進針呢?」李昶老師問道。


「下一肋上緣進針,因肋體內面近下緣處有肋溝,有肋間神經、血管通過。」一實習生脫口而出(這種教科書上劃重點的句子早已爛熟於心)。

「回答得很好!那麼,胸腔閉式引流管置入的深度怎麼判斷?」

簡單嘛,X光上有標尺,我們可以比較穿刺引流的肋骨位置到胸腔底的距離,就可以預計出管子進入的深度啦。有同學回答道。

這時,李昶老師在幻燈上給我們展示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安置了X光閉式引流管後拍的X光,一張是術中圖片,側胸位切口,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的位置,組織壞死,已分不出層次。圖片下方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切口太大,引流液滲出?

操作時沒有遵從無菌操作,切口感染了?

引流管沒固定好,脫出來了?

……

李昶老師沒給出解答,而是播放了下一張幻燈,也是兩張圖片,第一張圖片沒變,第二張則是一根標準的胸腔閉式引流管。

示教室裡一片沉默,李昶老師給大家看這圖片是什麼意思呢?苦思不解。


「哦,我明白了。」一同學手指向幻燈中胸腔閉式引流管的方向,大聲道:「側孔,是側孔!」

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家瞬間明白過來,同一個型號的引流管,第一張圖片置入胸腔的引流管長度,第二張圖片最遠一個側孔的位置,兩者比較,顯而易見,最後一個側孔根本沒進入胸腔,就在皮下組織或肌肉間,難怪會壞死!

隨後李昶老師還給大家分享了操作小技巧


以彎鉗鈍性分離入胸腔的時候順便以彎鉗頭估量皮膚至胸腔的距離,置入引流管時讓側孔超出胸腔約1.5cm為宜,以防側孔退出胸膜。

還有就是操作細節:水封瓶的位置,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致逆行感染,胸腔閉式引流瓶平面應低於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多少厘米呢?引流瓶水柱波動如何?水封瓶內管子入水深度多深?諸如此類臨床小知識,在實際操作中都get到了嗎?

時間一晃就晚7點了,講課雖然沒有結束,但並沒有同學抱怨辛苦,抱怨挨餓,他們全神貫注,都被李昶老師生動的講解所吸引,原本以為三兩分鐘就能完成的簡單胸腔閉式引流術,卻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細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