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像探展 圖說秦風

策劃\山東博物館 執行\田藝菲 文\井娟 圖\周坤 (本文摘自《旅遊世界》8月刊)

一切都發生在公元前247年,那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的帕提亞帝國剛剛建立,羅馬共和國勢力悄然崛起,戰略之父漢尼拔出生於迦太基,阿育王帶領孔雀王朝剛剛找到感覺。而在中國的土地上,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秦莊襄王卒,13歲的嬴政登上秦國王位。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39歲時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秦,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僅秦王朝一統六國,規儀天下,給予其再高的評價都不過分,而這個長於“西陲”,成於“關中”的民族本身也充滿了多樣性和無窮的意味。在秦嶺和黃河這兩個文化搖籃之中,秦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譜寫歷史。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但他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傳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統一後設置的四十八郡示意圖

山東博物館此次呈現的《六合約風——秦文化特別大展》由山東博物館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主辦,展出了國內25家博物館的珍貴展品,其中既有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欄目的杜虎符、雲夢睡虎地秦簡、銅車馬、裡耶秦簡等文物精品,更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曾經“出巡”過世界40多個國家的兵馬俑驚豔亮相。本次特展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在山東博物館可謂空前,聯合策展操作模式更走在國內前列。

商鞅鐓

戰國中期—秦;“鐓”是矛戟等兵器柄末的保護套,同“錞”。其上銘文為:十九年大良造庶長鞅。“十九年”即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大良造”是秦國第十六等級的爵位名稱,“鞅”是私名,就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展覽以時間為序,共分無問西東、百代秦政、風月同天三個單元。在序廳,《詩經·秦風》引人深思——秦以何籠絡民心?秦因何愈發強大?史書中記錄了秦的攻城略地,與優美的詩歌形成強烈對比,歷史的壯美與殘酷使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展覽,在氣勢恢宏的展覽敘事和獨出心裁的陳列設計中,為您展示別開生面的帝國史詩,以及齊文化與秦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無問西東:秦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陝西和山東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齊兩國的主要版圖領域,雖然在這500年間兩國直接交往不多,但卻在歷史上頗有淵源。學界主流認為秦人起源於東方,「東來說」認為秦人嬴姓,其遠祖作為東夷的一支,曾與殷商王朝關係密切,是由東夷向西遷於今隴山一帶。此後由西向東發展,進而統一中國。近些年的考古發掘成果也更加支持秦人起源於東方。

秦人起源於東夷,遷移到西垂後慢慢發展壯大,最後在東夷完成帝國統一大業。秦齊文化出於同源,均有尚武、尚實傳統,並且重利、重人才。各自經過數百年的變革發展,最終秦在齊地完成統一,不禁讓人感慨這種時空轉變如宿命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不斷循環。

中級鎧甲軍吏俑 秦

佩戴長劍等兵器,是秦軍隊伍中級指揮員的形象。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秦族起源

周孝王時,秦人的祖先在首領非子的帶領下,居住在西犬丘(西漢水上遊,今甘肅禮縣一帶),過著農業與畜牧業並舉的生活,養馬是他們的特長。由於非子善於養馬,後來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會”(今陝西扶風和眉縣一帶),專門負責給周王室養馬。隨著周王室的衰落,秦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周王室的重視。後來,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並準許他們在秦(今甘肅省清水縣的秦亭附近)修築城邑(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從此,“秦”成為他們的正式名稱,嬴秦王朝真正登上了歷史舞台。

戰馬俑

戰國晚期—秦

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騎馬俑。據考證,其族屬應是與秦漢匈奴關係密切的義渠人。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九都八遷

公元前897年,秦先祖被周王賜為附庸,得到了一塊封地“西犬丘”,位於今天甘肅禮縣,也是秦的第一個都城所在地。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此後秦國先後遷都至秦邑(今甘肅天水清水縣附近)、汧城(今陝西隴縣)、汧渭之會(今寶雞,汧河與渭河交匯的臨近區域)、平陽(今寶雞陳倉)、雍城(今寶雞鳳翔)、涇陽(今鹹陽的涇陽)、櫟陽(今西安的閻良),直至公元前350年定都鹹陽(今鹹陽),秦人一路向東,最終建立了大秦帝國。

秦人八次向東遷都,除了擺脫西北惡劣的自然條件、 外族的威脅和找尋更好的發展環境外,更多的出於自身的發展,向腹地開闊、交通發達、土地肥沃的地方遷移。

邁向統一

秦惠文王(前337—前311)時期,繼續孝公的改革之路,秦國日益富強,大批有志之士也齊聚秦國,為其走向強盛出謀劃策。惠文王聽取張儀“連橫”的建議,大破六國的“合縱”之法,迅速提升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使秦國在崛起之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巴蜀歸秦。郡守張若治蜀四十年。富庶的蜀地不僅為秦國儲備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且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六王畢,四海一”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以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為標誌,秦國邁開了十年統一戰爭的第一步,也拉開了建立統一帝國的歷史帷幕。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又先後消滅了趙、魏、燕、楚、齊,最終橫掃六合,完成了統一。

秦始皇的統一,結束了中原地區長期割據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製的國家,終於實現了自秦穆公以來歷代秦君“強國”“一統”的夢想,也翻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百代秦政:一切為了統一

秦的統一,終結了春秋戰國時代五百餘年混戰不休的社會大動蕩,中央集權製的創立以及統一措施的推行,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並一直影響著我們現代的生活。雖然秦帝國隻延續了十五年,但其所開創的大一統政體為後來持續了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

「百代秦政」在古代中國一直延用了兩千余年,雖王朝不斷更迭,但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政治格局,業已成為中國人始終堅守的夢想。

杜虎符

戰國—秦

“符”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辦理某類事務的定約和踐約的憑證。杜虎符刻有9行嵌金銘文,計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翳。”最後一句銘文的意思是:如果軍情緊急,可舉烽火報訊,雖沒有令符,也可行動。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趙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親政,用了十年(前230—前221)時間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秦朝。這一體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始皇因此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百代皆行秦政”——中央集權製的創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中央創建了唯我獨尊的“皇帝制度”,並總結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體制,建立了一整套適合統一國家管理需要的中央政權機構即“三公九卿製”以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秦王朝廢除了自周以來的分封製,實行郡、縣、鄉、亭四級行政管理組織的“郡縣製”,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郡縣製對後世的影響也一直延續至今。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方略的實施

秦王朝建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等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政策。具體有: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頒布詔書,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修築馳道和直道,將全國道路建成以鹹陽為中心向四周異塵餘生的交通網絡系統,保證了上述統一政策通達全國。

兩詔文銅權 秦

兩詔文銅權是秦統一全國後推行貨幣、度量、文字等制度的物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海內皆臣”——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秦滅六國之後,繼續向前推進,佔據了統一前與楚、秦、燕等國保有密切政治、文化關係的諸多民族的轄地,並在那裡設置了郡、縣。這為後來建成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製的封建國家,架構國家疆域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礎。

風月同天:誰征服了秦始皇?

秦人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並將之創新,以此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其中尤以對齊文化的借鑒學習特色鮮明。胡適曾說:「秦始皇征服了六國,而齊學征服了秦始皇」。在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方面,秦文化均呈現出包容、多元的特徵,並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

彩繪銅車馬 秦

據說是按秦代真人車馬大小的1/2製作而成,光零組件達3500多個,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的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時明月

秦人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物質文明,近年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了這一點。具有秦文化典型特徵的器物如蒜頭壺、繭形壺等,已不僅僅局限於秦人的故地,而是隨著秦人東進的腳步,推廣至全國。遍布各地的秦人墓葬埋藏,也反映了秦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後產生的多彩文化面貌。

秦帝國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集百家之長,在冶金製造、數學、化學、堪輿地理和工藝加工等領域,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後來中國科技實力的整體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蒜頭壺 西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秦齊之交

齊國與秦國作為分居東西的兩大強國,在春秋戰國絕大多數時間裡處於和平狀態,為數不多的衝突也多是通過中間國家發生。兩國的交往更多的是通過互派使和大臣以及士人之間的文化往來。

齊魯風華

山東自古人傑地靈,被稱為齊魯大地。以泰山、黃河和孔子為代表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更是齊魯文化的精髓,這三者在中國歷史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秦始皇對齊魯大地一直懷有特殊的情節,在一統中國後的五次東巡裡,有三次來到了這裡。除了巡視邊疆、彰顯威嚴以外,對長生不老仙術的追求、舉行權利象徵的封禪泰山、或許還有對秦人起源的追尋都是他數次來到這裡的重要原因。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 漢

1972年出土於銀雀山漢墓 山東博物館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