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聚焦疫情防控與診治三大焦點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如何抵禦境外輸入風險?重症患者的治療情況如何?低風險地區的民眾是否可以摘口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的焦點問題進行回應。

三道防線,抵禦境外疫情輸入

中國以外確診病例直線上升、境外輸入病例數量不斷增多、多地出現境外輸入關聯病例……雖然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但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輸入性風險正與日俱增。

“零星散發病例和境外輸入病例引起的傳播風險依然存在,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輕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

3月23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78例,其中境外輸入達到74例。與此同時,根據世衛組織最新通報,全球確診病例已突破30萬例。

“現在全球新冠肺炎的形勢非常不樂觀,我們的樞紐地區和口岸城市防止輸入的壓力在不斷加大。”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尊友說,“我們已經建立了‘三道防線’,能夠很好地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據吳尊友介紹,第一道防線即海關,通過測量體溫、詢問症狀,以及要求入境人員報告旅行史,能夠發現已經有症狀的人員,並直接送到指定醫療機構治療。

第二道防線,是指入境後的人員要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來發現處於潛伏期的人員,並在出現症狀後及時送至指定醫療機構。

第三道防線,是指第一、第二道防線“萬一”漏過的病例,在出現症狀後到醫療機構就診,經過前一陣防疫實踐鍛煉的醫務人員能夠很快進行診斷治療。

吳尊友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輸入病例基本堵在第一和第二道防線,兜底的第三道防線還沒有發現病人。

3月23日,在上海金域醫學檢驗所的製備區,工作人員在製備用於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試劑。

分層分類綜合救治,降低病亡率

確診病例有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診療方案該怎麽確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表示,對不同類型的病人,應采取分層、分類救治的手段。

“對輕型病例集中收治,進行隔離,不一定需要特殊的照護,只是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轉院;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一定要在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王貴強說。

在分層分類救治背後,是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他解釋,如果輕型病例佔用醫院的床位等醫療資源,會使重型、危重型等需要更積極救治的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導致高病亡率。

臨床發現,重症、危重症多為老年人和有基礎病人群,很多病人是因為基礎病加重或合並感染導致最終死亡,這意味著不但要治療肺炎,還要治療基礎病,怎麽辦?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原則中,非常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症支持治療,積極預防併發症,治療基礎病,進行髒器維護和支持。”王貴強說,目前救治中不單純是治療肺炎,還要治療所有的基礎病,其中氧療和呼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這有賴於多學科診療團隊的配合。

“目前在武漢,有多學科診療團隊,包括呼吸科、感染科、ICU、心髒科、血液科、腎內科等專業。”王貴強表示,通過采取積極的多學科診療模式,看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病亡率明顯下降,說明多學科診療模式是針對有基礎病患者的一項重要救治措施。

全國防控形勢向好,個人防護仍需重視

雖然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為減少疫情反彈風險,做好個人防護仍不可忽視。

吳尊友對“健康人也要戴口罩”作出科學性解釋。他表示,新冠肺炎在“潛伏期末”和“臨床症狀前期”排毒最高,如果健康人遇到一個潛伏期末期的病人,雖然沒有症狀,也會造成病毒傳播。病人的居家住所、就診的醫療機構以及電梯、公用交通工具等封閉環境,都存在排毒隱患。

針對“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造成病毒傳播擴散”的疑問,吳尊友說,目前無症狀感染者都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現,而密切接觸者都受到了管理。“根據我國采取的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密切接觸者都已納入隔離觀察,一旦發現症狀馬上轉到醫院診斷治療,不會造成社會上的傳播擴散。”

何時能摘口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發布的《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對不同場景下戴口罩提出了科學建議。例如,普通公眾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時,建議不戴口罩;當處於人員密集場所時,在中、低風險地區應隨身備用口罩,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於等於1米)時應戴口罩。

當前低風險地區正陸續準備開學,吳尊友說,低風險地區的學生和老師經過長時間的居家隔離以後,已排除潛伏期感染的可能,但防範學校發生疫情、繼續做好防護措施仍有必要。

“在病毒的低流行地區,環境當中基本沒有病毒,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吳尊友建議,最主要的是做好學生和老師每日監測,若出現體溫異常等症狀要第一時間與衛生健康部門聯繫。

出品人:趙承

策劃:陳二厚

統籌:車玉明、陳芳

監製:王敏

文字:羅沙、王卓倫、王秉陽

視頻:武笛、趙博、羅沙

視覺:唐興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