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沙漠中的太空榜樣,阿聯酋的深空野心

阿聯酋,這個流著“液體黃金”的國度,總是不乏吸引眼球的花式炫富,不斷拉高我等吃瓜群眾對“有錢人”的想象力。

比如阿聯酋成員國之一的杜拜,該國王子小時候看上的第一套房產居然是英國的白金漢宮,在參觀時希望父親能夠買回來。讓連一套樂高星戰系列都捨不得買的我,忍不住流下了檸檬的淚水。

有錢也就算了,前兩天阿聯酋的火星探測器成功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起飛,順利的話,希望號預計將會在明年2月份到達火星軌道,作為2021年國家成立50周年紀念日對本國青少年的鼓勵禮物。

同時,這艘名為“希望”的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也是阿拉伯世界的首次星際探索。這讓這個夏天火星探索窗口期的太空競賽,變得有些不同。

從石油之國到沙漠中的太空榜樣,阿聯酋如此執著於火星計劃,顯然還有其他深意。

阿聯酋的太空計劃,有點硬,又有點軟

說起深空探測,以往只有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會展開競賽,並且成功過。火星任務更是需要優中選優的“頂流”。

所以今年夏天的火星絕佳探測窗口期,有發射計劃的就是我國的“天問一號”,並且在今天成功發射、啟程趕赴火星,以及準備中的美國“毅力”號。

與中美多年積累的太空科技和深空探測成果相比,2014年才設立太空署的阿聯酋顯然只能算個“弟弟”,結果對方的“希望”號卻拿下了“首發”,這是個什麽道理???

作為今年各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首飛,阿聯酋可說是操碎了心。大家都知道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進出境都十分嚴格,而不具備發射能力的阿聯酋也只能前往其他國家。由於發射窗口期只有三周時間,為了保證萬無一失,阿聯酋砍掉了一些非關鍵性測試,在4月20號就將探測器由杜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打包發到日本。

用戈曼博士的話來說:“與其他國家相比,阿聯酋的航天計劃規模較小,但它們在其中投入了很多資源,明確表示這是它們的優先事項。”

而這種走心,也讓阿聯酋的太空計劃流露出了一些很“硬”的氣質:

首先表現在國家層面的高舉高打。無論是2017年雄心勃勃的百年火星戰略計劃,打算在2117年建造起人類首個火星居住區,為移民火星做準備;亦或是2030國家太空戰略,涉及太空科學和研究、工程製造、試驗和商業應用等79個太空項目計劃,都顯露出了大舉進發的氣勢。

有決心又不差錢,投入上自然不打折扣。據說,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任務共花費了54億美元,比我國的火星探測投入還多。

偏偏還很有骨氣,阿聯酋政府明確要求該項目團隊不能直接從別國購買探測器,必須自力自強,自主開發建造。所以人才培養也需要提上日常。

2013年,阿聯酋政府就花費9.1億美元從法國訂購了2顆鷹眼高分辨率偵察衛星,並在法國的協助下建立了地面控制站,培訓20名阿聯酋工程師。

後來又從韓國訂購了DubaiSat-1和DubaiSat-2等遙感衛星,由先進科學和技術學院(EIAST)負責使用,DubaiSat-2衛星項目中參與的阿聯酋工程師達到了16人,為阿聯酋自主設計製造衛星打下了基礎。

“希望”號雖然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大力支持,但阿聯酋的工程師們也獲得了實戰經驗。據美方LASP資深系統工程師蘭丁說,阿聯酋現在已經具備自主自力完成新的探測任務的能力和條件。

權、錢、人都到位了,成果自然不會很難看。實際上,作為阿拉伯國家中太空科技進展最快的國家,阿聯酋也取得了許多突破。

2018年10月,阿聯酋首顆國產衛星“哈利法”地球觀測衛星搭乘日本H2A火箭進入太空。

2019年9月,阿聯酋宇航員曼蘇瑞(Hazzaa AlMansouri)搭乘俄羅斯“聯盟MS-15”飛船,從哈薩克飛往太空國際空間站,成為阿聯酋歷史上首位宇航員。

如果六年時間就被阿聯酋“趕中超美”,那航天科技就如同兒戲了,在火星探測任務上瘋狂翻車的前蘇聯更要哭暈。

顯然,以阿聯酋的科技水準和工業基礎,僅憑一己之力,要完成這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並不可能。因此,在感慨阿聯酋成為沙漠中的“太空明珠”時,還要注意到其“軟”的一面。

所謂軟,指的是阿聯酋並不打算在開發太空資源中佔據什麽技術、話語權的制高點,實力薄弱、根基仍淺的阿聯酋,加快太空探索的步伐,本質上還是在為本國的經濟提振而努力。

之所以這麽說,一方面是因為阿聯酋避開(或者說目前還無力挑戰)那些深空探測的硬核產業,沒有上來就自主開發火箭、建造發射場等切入航天產業鏈上遊,而是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比如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等機構合作,聯合開發“希望”號火星探測器。而發射則選中了日本,購買了H2B型火箭的一次發射權。

就連後續的航天器遠程監控,也“外包”給了美國宇航局NASA負責操控和信號回收。未來用於觀察火星大氣狀況的高分辨率成像器、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等,也是與美國科研機構合作打造的。

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全靠買買買,這就是土豪之國的任性嗎?急著去火星幹嘛呢?

阿聯酋表示,這就是我們的大型國民科教公益項目啊!

目前看來,阿聯酋本國在火星項目中主要就做了兩件事:一是培養太空人才。以項目為推動力,在美國等太空強國的協助下為自己的工程師提供在職培訓。同時還設立了一些太空獎學金,以增強年輕人對太空探索的興趣,鼓勵他們選修科學技術課程,投身科教事業。

用阿聯酋太空署職工的話來說,自己國家未來30年的經濟就靠太空計劃了。就算“希望”號最終未能飛到火星,也不代表任務失敗,最重要的目標——培育人才已經達成。

在一次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MBRSC)和國際空間站(ISS)的現場通話中,杜拜高中的學生們與阿聯酋第一位宇航員Hazzaa AlMansouri聊上了天,詢問對方在太空中的飲食、睡眠等問題。

花幾十億放個航天器只為了宣傳“科教興國”,可能這就是有錢人的教育方式吧。

除了科教用途,還有一部分經費被用來打造綠色旅遊了。

通過先進的3D列印、隔熱和防異塵餘生技術,阿聯酋耗資1.35億美元,在沙漠中打造了一座模擬火星大氣、地形和環境的“科學城”。

這座佔地17.65萬平方米的封閉式基地,旨在讓國民提前適應火星表面上的生活狀態。隔壁家的小孩聽完都饞哭了。

而早在2009年,阿聯酋的阿爾巴投資公司就購買了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32%的股份,並計劃在阿布扎比建立太空中心,發展高奢太空旅遊業的心思簡直無法掩飾。

也難怪阿聯酋火星項目主管歐曼·沙拉夫會說,到達火星不是主要目標,我們的目的是讓阿聯酋的知識經濟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這關乎後石油時代我們的國運。

佛系的態度,與美蘇太空競賽時期慢一步都會被國民罵成狗頭的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比起彰顯技術實力,阿聯酋顯然更在乎太空項目的經濟拉動能力,打造基礎設施重在吸引更多太空項目。所以也有人認為,阿聯酋的火星項目是一個龐大而不合時宜的虛榮心工程。

到底是什麽樣的壓力,將土豪逼上了“追星”的道路呢?

地主家的憂愁:富到下個世紀有多難?

尋找石油之外的經濟引擎,並不是近年來才開始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阿聯酋就在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並順利改變單一依賴石油的經濟面貌,將石油收入調整到了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30%。

但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比例依然過高,並與國際油價緊密掛鉤。比如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就直接導致阿聯酋2015、2016年經濟放緩。新冠疫情期間石油期貨穿倉,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所以阿聯酋增福也計劃在2021年,將石油佔GDP比重將縮減為20%。

要減少石油比重,非石油收入和產業自然就應該加大投入了。阿聯酋確實也是這麽乾的,2019年非石油部門的增長速度也快於石油部門。

都有哪些產業呢?互聯網電子商務、金融、會展、對外貿易、航空旅遊等,成為阿聯酋的“新經濟和知識經濟”。原本一切都好,但阿聯酋的地理位置又很容易“被坑”。一旦兩伊地區發生衝突,或者類似新冠疫情等影響,就會直接導致這些行業的蕭條,各種博覽會、貿易戰跳票,甚至出現外資抽逃、外籍員工撤離等情況,政府財政收入直接減少。

多變的地區局勢,讓一些投資者望而卻步,也鎖死了阿聯酋的經濟多元化上限。

更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名字所顯示的那樣,阿聯酋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各個酋長國之間的石油資源與發展水準並不均衡,過大的經濟差異也很容易導致政治問題。

像是阿布扎比酋長國的 GDP 佔阿聯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杜拜不到 30%,沙迦佔 10%,其它 4 個酋長國 GDP 總和僅佔 6. 3%。而聯邦預算的支出也會向阿布扎比和杜拜傾斜,這就讓北方經濟落後的小酋長國十分不滿。

而要加強各酋長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進步,就需要一個足夠強悍的引擎來帶動“先富”和“後富”們。

這也是為什麽,阿聯酋不是傳統的航天強國,近年來卻制定了如此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用6年時間走向火星。

作為一個產業聯動效應極強的高科技產業,航空航天無疑是一個經濟效益足夠強大的催化劑。

美國阿波羅號升空之後,媒體用了“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的標題,來代表其驚人的投入。今天,美國NASA的民用航天預算也在170億美元左右。

那麽,回報到底有多大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韓立岩教授曾經給出過一個核算模式——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即投入一元錢收獲2元錢的產出;而相關產業鏈的異塵餘生帶動能力更強,每投入1元錢能產生8-14元的效益。

比如中國的衛星基地之一海南文昌,就把旅遊、觀光和市場開發等融入航天城建設和當地人的生活當中,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優勢,打造太空小鎮、航天共享農莊等等。

而科研項目、科研數據的收集,也會吸引全球航天產業的研究者聚集、交流、分享,阿聯酋就表示會將火星探測器的數據分發給200個研究機構。

當然,讓阿聯酋能夠順利打造“太空牌經濟引擎”的核心推動力之一,還要數全球商業航天的發展。

商業航天機構,如SpaceX的出現,讓更多國家參與航天項目的技術門檻和投資成本大大降低。即便無法參與航天寡頭們的高端局,也能將火星探測變成“全民項目”。

任性固然是因為錢多,但也說明了,佔據航天產業鏈條制高點就代表著無限可能與商機。

與只能打“擦邊球”的阿聯酋不同,中國的硬核航天工業將拉開更廣闊、更高遠的產業宏圖。所以,一起預祝我們的“天問一號”任務順利完成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