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維兒康科普:遺傳性癲癇病

癲癇俗稱「羊癲瘋」,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是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癲癇的病因複雜多樣,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將癲癇的病因分為六類:遺傳性、結構性、代謝性、免疫性、感染性及病因不明。其中,約40%的癲癇患者發病原因與遺傳有關,在兒童癲癇中遺傳因素引發疾病的比例更高。

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工作將近20年,對兒科常見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專長為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顱內感染、癲癇、神經肌肉疾病、小兒腦癱等疾病的診治,她是深圳市兒童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鄒華芳博士。

目前所確認的遺傳性癲癇的致病基因絕大多數是編碼離子通道或其輔助亞基的基因。遺傳性癲癇可能是單基因、多基因、調控基因或易感基因變異共同作用結果。此外環境因素、個人發育因素共同決定最終的表型。今天,本文將從鄒主任的觀點為大家介紹遺傳性癲癇。

臨床上常見的遺傳性癲癇包括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遺傳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兒童失神癲癇、少年肌陣攣癲癇等。

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

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epilepsy, BFNE),是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特徵: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後(多在7天內)出現強直、陣攣性驚厥發作,發作頻繁、短暫,常合併自主神經癥狀和運動性自動症。發作間期一般狀態良好,發作間期腦電圖一般正常,預後良好,驚厥發作多於2-4周內消失。研究表明由於編碼電壓門控式鉀離子通道KCNQ2、KCNQ3基因某一個等位基因突變,導致輕度M電流功能下降,引起BFNC的發生,隨著發育期可能出現離子通道功能的成熟上調,驚厥常於6周內自行緩解。

遺傳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

遺傳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Genetic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譜系包括多種表型,最常見和最輕微的表型是經典的熱性驚厥(Febrile Seizures,FS),即6個月至5歲兒童發熱伴隨驚厥,排除顱內感染、電解質紊亂。其次是熱性驚厥附加症(Febrile Seizures plus+, FS+,指FS發展為典型癲癇之前,有2次以上的無熱驚厥發作,或在6歲以後仍有FS),但最嚴重的表型為嬰兒嚴重肌陣攣性癲癇 (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 SMEI) ,又名Dravet綜合征(Dravet Syndrome),家系研究證實GEFS+家系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不完全外顯,也可能是多基因、複雜遺傳方式參與發病機制,目前研究報導最多的編碼電壓門控式鈉離子通道 SCN1A、SCN2A、SCN1B和編碼配體門控式氯離子通道GABAA受體γ2亞部門(GABRG2)突變。

兒童失神癲癇

兒童失神癲癇(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 CAE)的失神發作發生在4-10歲,其中5-7歲為發作高峰,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雙眼凝視,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持續5-10秒後驟然結束,意識恢復,繼續原來的活動及發作頻繁為特點,但發作後患兒對發作時段的記憶空白,一天可發作數次。研究發現編碼T型鈣通道CACNA1H基因突變是CAE的易感基因,其遺傳方式多數為複雜遺傳,少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青少年肌陣攣癲癇

青少年肌陣攣癲癇(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JME),臨床上多見於3-12歲的兒童,智能體格發育正常,多在覺醒後出現肌陣攣發作,發作部位主要出現在雙側上肢,如果發作時波及下肢,則可能出現跌倒。也可出現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失神發作佔30%,多數為終生髮作。遺傳形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遺傳方式不明。已有研究報導CACNB4、CLCN2、GABRD、ECHC1等基因與JME發病有關。睡眠不足、情緒緊張、酒精刺激或光敏感等都可能是誘發或加重癲癇發作的因素。

?

治療與預防

當後代因遺傳因素而患有癲癇病之後,積極的治療尤為重要。只是,目前的治療方式無法完全根治遺傳性癲癇,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服藥,藥物治療效果良好。在癲癇治療過程中,除了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外,還應該避免可誘發癲癇發作的因素,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對因遺傳性疾病引起的癲癇,要進行產前檢查與診斷。

遺傳性癲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十分複雜,對不同種類的遺傳性癲癇基因機制的闡述,使人深刻認識到某些基因突變與癲癇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隨著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學等研究的進展,人類將進一步提高對遺傳性癲癇的診治能力。了解突變基因的功能,採取相應的藥物靶向治療,對於患兒提供合理的個體化治療尤其重要。對患病家系提供遺傳顧問、評估預後,開展產前診斷、指導優生優育發揮重要的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