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聯3》裡的英雄真的非死不可嗎?對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劇透)

看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整個影廳有一種無聲的沉重感,我跟隨如同哀悼一樣沉默的人群走出影院。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018)

漫威這次太狠了。十年布局,巔峰一役,卻一上來就讓我們熱愛的超級英雄滿盤皆輸?從2008年《鋼鐵俠》開始,18部漫威電影形成的完整、自成一體的漫威宇宙,在瞬間被擊潰,這有可能嗎?

從來沒有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讓觀眾這樣集體垂頭喪氣,即便之前《金剛狼3》中悲壯謝幕的洛根,也無法讓觀眾如此心碎。

《金剛狼3》(2017)

除了漫威,大概沒有一部爆米花大片有勇氣這樣挑戰主流商業電影的敘事規則,給出這樣一個正面人物灰飛煙滅、反派大獲全勝的結局。

一、漫威英雄非死不可嗎?

當然,《複聯3》的反主流敘事結局,主要因為這部並非終結,而是與《複聯4》形成一個類似上下集的結構。所以,《複聯3》的結局其實只是故事講了一半。但由於《複聯4》1年後才上映,《複聯3》的冷酷結尾還是看起來非常大膽和顛覆。

《複聯3》絕不是漫威宇宙這一階段的句號,黑豹、蟻人、蜘蛛人幾個角色的故事剛剛展開,漫威哪裡捨得放棄。所以,毫無懸念的,下一部中幾個主要人物一定會復活。於是,我們不得不思考,既然《複聯3》的悲慘結局更接近一種假象或者騙局,為什麽它會成為一場真正觸動觀眾情感的悲劇。

既然在超級英雄電影裡,時間可以逆轉、太空可以穿越、死亡從來都不是絕對,那麽是什麽讓觀眾如此悲傷?創作者又為什麽要讓觀眾如此悲傷?

主角的集體死亡(消失),帶來一種對於超級英雄電影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

首先,觀眾無法獲得正義戰勝邪惡的滿足感,而是陷入一種悲傷、帶著遺憾離開影院。

但另一方面,這種遺憾心理卻帶來一種最大程度的對下一部的期待。我幾乎走出影院就忍不住打開網頁查找對結局的分析和《複聯4》的相關內容。網上有很多種對下一集的預測,主要是對於主角們到底有沒有死的預測,而不是採用什麽方式打敗滅霸取得勝利。兩種主流的猜測是時間逆轉和平行宇宙,但是,幾乎很少觀眾願意承認這些超級英雄們真的死了。

延遲滿足成為《複聯3》最聰明之處。即時滿足無法形成期待,只有遺憾才能。

這些觀眾喜愛的超級英雄在《複聯3》結尾的離去,也引發我們思考系列漫改電影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一個系列敘事作品,建構起一個巨集大的虛構世界,固然能形成某種持續性和沉浸感,但人物不可能永遠不變,演員不可能永遠不老,系列電影總有終結的一天。

當故事落幕,人物下場,觀眾必須面對與人物的分別。所以,當陪伴我們多年的《老友記》《欲望都市》《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終結,無可避免的會伴隨著心碎與失落。

而從文本生產的角度來看,系列敘事作品,隨著作品數量不斷增加,必然帶來一種敘事情節的冗余、敘事時間的錯亂。漫威宇宙電影的時間線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BUG,觀眾終有一天也會厭倦,到後來,也許解決這些BUG的唯一方式就是全部清零,重頭開始。雖然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複聯3》對於死亡/離開的排演,以及人物在下一部中的復活,也預示了關於故事的一個真理:雖然故事會終結,但總會有新的故事出現,只要聽故事的人還在。

於是,漫威宇宙在這樣反覆循環的死亡-重生輪回中,生生滅滅,永不停歇,找到了永恆的秘密。

二、超級英雄武林大會

毋庸置疑,漫威宇宙已經成為有史以來角色最多、敘事最錯綜複雜的虛構故事體系,囊括了成千上萬個相互關聯的角色,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虛構敘事宇宙。

漫威漫畫世界的5000多個角色,對於漫威影業來說,就意味著無數個主題開發的可能性,這也使漫威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通俗文化產品。

因為通俗文化作品吸引觀眾的法寶,就是要建構一個個多角色的巨集大虛構世界(亨利·詹金斯),指環王、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金庸的武俠小說,無一例外。

相比DC推出《正義聯盟》時那種力有不逮的倉促與慌亂。漫威從一開始就如此從容不迫,有計劃、有步驟的建構出一個多角色的巨集大世界,不得不驚歎於這一龐大計劃的野心。這種先推出單人英雄作品,再集結複聯的敘事策略與布局方式,無論對於人物塑造、敘事建構、世界搭建,都是非常扎實穩健的做法。

讓超級英雄們在同一部電影中出現,使多部超級英雄電影產生聯動,是一種對觀眾情感而言順理成章,但在具體操作中頗有難度的方式。超級英雄聯盟電影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大會。

單個超級英雄電影是個體英雄的成長史,人物塑造可以用花更大筆墨,建構人物弧線,但當這些英雄匯集在一起,顯然沒有足夠的篇幅去塑造人物,也勢必會影響觀眾對人物的情感認同。

超級英雄聯盟電影的另一個敘事難題,是如何讓超級英雄們集體亮相。如果說《複聯》中五六個英雄的集體行動,還能從容不迫,那麽,《複聯2》戰鬥場面中人物走馬燈式的輪流展現一點超能力,就顯得有些混亂。

《複聯2》(2015)

到了《複聯3》,超級英雄的數量之大已經前所未有,人物與敘事的安排難度就更高。

《複聯3》索性另辟蹊徑,捨棄英雄聯盟電影的傳統集體亮相方式,而是讓十幾個超級英雄分成幾個組合:組1是鋼鐵俠、蜘蛛人、奇異博士,組2是銀河護衛隊,組3是雷神、格魯特、小浣熊,組4是美隊、黑寡婦、幻視、黑豹。

四條敘事主線,在不同的星球執行不同的任務。然後讓敘事線兩兩匯合(12匯合、34匯合),大戰將要結束時才讓所有角色匯合。這就避免了讓所有主角共同完成一件任務的枯燥單調,也避免了無法在一個大戰鬥場面中給每個超級英雄足夠戲份的挑戰。

三、滅霸——史上最強反派

觀眾看這種正邪對抗的爆米花大片,最經常出現的一個吐槽,就是反派太弱雞。

因為總要有一個正義戰勝邪惡的結尾,所以,無論反派出場多強大,結尾總要犯一個腦殘失誤(或者更加莫名其妙的)被打敗。通俗敘事作品中,經常讓主角最終戰勝各個方面遠比他強大的反派。

反派一定會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強大,而是因為他是反派。憑什麽?

《複聯3》大概是察覺到這種老套敘事的陳腐與觀眾的疲憊,終於在算是上半部的《複聯3》中,大膽讓大反派滅霸贏了一次,而且贏得如此徹底,讓半個宇宙的人在一個響指間灰飛煙滅。

滅霸大概是史上最強反派了吧。無論力量、智力都碾壓主角,也絕不會犯愚蠢的錯誤。

反派動機也更加複雜微妙,而且聽起來似乎還有點無私:因為宇宙的資源有限,而生命卻不斷繁衍,這種膨脹必然會帶來災難。因此要聚集六顆無限寶石,來消滅宇宙一半的生命,為以此來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這貌似與之前那些為了個人欲望與權力進行破壞屠殺的愚蠢反派有那麽一點區別。

我看到一種傳播頗廣的解讀,認為英雄與反派的矛盾,是人與自然的矛盾,而反派滅霸消滅人類代表一種自然法則。

滅霸這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態度,當然是另一種愚蠢。滅霸把自己當成了神,但他不是神,也不是自然法則,所以即便所謂宇宙平衡的理由有多冠冕堂皇,他依然是一個冷血變態的惡魔。

我認為,影片對反派的塑造,有一個情節很好,就是滅霸帶著卡魔拉去尋找靈魂寶石。獲得靈魂寶石需要獻祭自己最心愛的人,卡魔拉認為滅霸對任何人都沒有感情,必然無法獲得寶石,這是對他的懲罰。但滅霸卻留下了眼淚,卡魔拉才知道滅霸對她是有父愛的。

讓一個史上最強大的超級反派,在某個關鍵的抉擇時刻流露出情感,而且需要戰勝自己的情感,於是這個人物塑造就立住了。

另外,反派人物的行動線也變得更加完整,有點接近主角的英雄之旅,目標-阻礙-達成目標,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行動線。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中,反派更像是一個是不是閃現的背景,沒有建構起人物弧線。

四、漫威,一種當代神話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絕不是科幻電影的一個亞類型,雖然各反面看起來有點像。在這類電影中,科技只是一種技術背景,是科技使這些超級英雄獲得神一樣的能力。

這也才能解釋為什麽這些漫威系列電影中對於科技的態度如此搖擺不定——《綠巨人》對於科技帶來的可怕後果的反思批判,與《鋼鐵俠》中對於科技的擁抱讚美,看起來如此格格不入。一些人詬病雷神索爾出現在漫威系列中的不合理,神怎麽能出現在超級英雄電影中,這不是開掛嗎?

但漫威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當代神話,承擔著主導意識形態與社會神話的表述者功能。

科幻電影更多是對於科技的反思,但漫威宇宙電影中,科技從來都不是核心,核心是超級英雄所具備的超越凡人的力量。與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有些類似,超能力是讓觀眾從平凡現實中逃離出來一種想象,是眾人的夢。

如果說,以前漫威電影總是以主角戰勝邪惡力量結尾,反派也往往是一種單純的惡,正邪涇渭分明,更像是天真無邪的童話。

那麽《複聯3》中,複雜立體的反派以及奇特的動機,主角死亡的悲劇性結尾,也讓這個故事更接近一種當代神話。文化精英主義者大可以鄙視漫威這種通俗敘事作品的淺薄與幼稚,但我還是要說,我們需要漫威,因為我們永遠需要神話,這就是漫威的意義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