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NASA開放國際空間站僅僅只是私人旅行嗎?

NASA開放空間站除了想要解決經濟和未來的運營問題外,實際上還是向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了開放的太空研究環境。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計劃向公眾和私營企業開放國際空間站(ISS),將允許最長30天的私人宇航員赴空間站項目,比如和NASA項目有關的商業和推廣活動,或者需要在特別的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製造、生產和開發活動。

NASA此舉顯然有一舉多得之盤算。首先是要從這種開放活動中獲得一些資金,以補充維持ISS的巨額開銷,因為每年NASA要花費30億至40億美元用於運行ISS,儘管現在的空間站是美俄共同經營的,但這樣每年單方就要耗費數十億美元的開支也讓美國和俄羅斯感到吃力。而且,空間站的未來也可能以外包的形式交由私企管理。

到太空去的重要問題是,人們去太空幹什麽。一般人可能只是去太空旅遊,但即便是去太空旅遊,也還有前提條件,一是身體條件合格,二是財務自由。ISS這項計劃,30天的旅程花費合計高達6000萬美元(約4.1億元人民幣)。

當然,不否認有人既能滿足身體條件,也有雄厚的財力,因此,這一活動比攀登珠穆朗瑪峰還有吸引力。但是,到太空去與登山不同,它還有著科學使命。因此,到空間站去,需要專業人員的陪同,並進行相應的涉及科學和生命的探索活動。

空間站是試驗人在太空或其他星球能否生存的一個試驗場地。因此,到空間站去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嘗試在空間站進行種植和生產,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到滿足人類生存的自給自足。

目前來看,嘗試在太空種植作物已經有良好的開端。2015年8月國際空間站內的宇航員就首次成功地種植出了一種生菜。

在太空種植作物其實也是在進行生命科學研究,這一研究涉及的環境與地球環境迥然不同,由此也提出了一個可行的符合NASA要求的進入空間站的條件,即支持近地軌道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或者是有利於地球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一個可行的研究也早就開始,即利用太空的微重力、強異塵餘生、高真空環境,促使作物種子的突變,從而挑選那些因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優質種子供地球上的人們生產。這個過程就是太空育種。

以前的研究表明,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變幅大、穩定快,以及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

但是,太空育種誘發的基因突變是隨機的,而且育種後的優勢是否能長期遺傳到後代也是有待研究的問題。現在NASA開放空間站,其實是為這類研究提供了更多條件,在未來可以通過相關專業人員進入太空以獲得太空育種的規律。

當然,到空間站去還有很多有意義同時又可賺錢的事做。在空間站上拍廣告和電影,比電腦模擬的畫面更逼真更好看,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票房收入。當然,這樣的廣告和電影要與太空項目有關。

應當承認,到空間站去還是最應當利用這種獨特的環境進行科學研究或從事與科學相關的活動,至少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和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方面值得重點探索。

所以,NASA開放空間站除了想要解決經濟和未來的運營問題外,實際上還是向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了開放的太空研究環境。抱著太空旅遊單一目的而去的,可能機會並不多,至少需要會幫助專業人員乾活才可以。當然,前提的前提是,身體符合條件,財務自由。

張田勘(專欄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