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元四家”之倪瓚:散盡家財隱遁太湖期間,是他創作的巔峰

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倪瓚(1301--1374),

江蘇無錫人,原名珽,

後改為瓚,字元鎮,

又字玄瑛,號雲林,

別號有很多,如雲林子、

滄浪漫士、朱陽館主等,

他自稱懶瓚,

後人常稱他為“倪迂”或“迂翁”,

而在詩、書、畫中經常以“雲林”署名,

因此“雲林”成為人們最熟悉的號。

董其昌曾評述:

“迂翁畫在勝國時可稱逸品,

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

由此倪瓚被公認為是,

元代“逸格”文人畫的代表,

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四大家”

倪瓚山水畫藝術風格初具雛形

是在至正五年(1345 年)左右,

在這一時期,倪瓚生活安逸,

他當時的生活狀態決定了,

他的早期山水畫創作呈現出清新寧靜、

自然恬適的藝術創作精神風貌,

《秋林野興圖》、《水竹居圖》等,

是倪瓚早期創作的作品,

前者是存世真跡中最早的一幅,

後者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一幅作品。

《秋林野興圖》中學董源樹石技法,

畫中有一間茅草亭,

亭內有一人面對著河流,

旁邊侍立一童子,

河對岸繪有淡墨畫就的山坡,

與近處沉著的墨色畫就的緩坡呼應對比。

近處緩坡上樹木高低錯落,遠近有別。

這幅畫描繪的悠閑生活,

大概就是作者本人生活的的寫照,

也是為數不多的一幅繪有人物的作品。

而他後來作品中不畫人物,

隻畫空亭,或連空亭也捨棄的表現,

有著與早期作品截然不同的變化。

這種變化也許與倪瓚心性的變化、

生活的變遷等等相關。

《水竹居圖》畫中設淺青綠

也是倪瓚作品中為數不多的設色山水之一

此圖描繪清涼幽靜的景致,

一片平靜的水面環繞著土坡,

坡上五株雜樹。

遠處的峰巒下樹木蔥鬱,

山坡前又有幾間茅草屋,

屋後竹林搖曳。

畫面的右上角有倪瓚的題詩,

書法工整娟秀。

從倪瓚這兩幅早期的畫作來看,

其繪畫技法有董源筆意,

並研習荊浩、關仝的畫法,

創造了折帶皴法,畫風初具格局。

倪瓚在早期的繪畫藝術作品構圖中,

近景和遠景比較緊湊,

在構圖上還處在摹習期。

倪瓚 《幽澗寒松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比後期的蕭散空靈

前期的作品所體現的是,

單純自然的筆墨圓潤、

注重實和滿的闊遠,

以及寫實的平淡清潤的藝術風格。

表面上看隨心所欲,

實質上卻師法自然,

這是他對自然情感,

在畫面中真實流露的體現。

倪瓚 《秋亭嘉樹圖》立軸,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山水畫創作的巔峰時期

是在生活狀態發生巨大變化,

散盡家財隱遁太湖的一段時間。

在這一時期,

他的作品逐漸寄托了精神上的寂寥,

和不容於世俗的情懷。

作品與他的格調品味、自然率真的人格、

返璞歸真的審美,

以及坎坷崎嶇的境遇等諸多因素融合,

使他的個人風格日漸明朗、

更加成熟,蕭疏簡淡的風格,

體現得更加酣暢淋漓。

倪瓚 《琪樹秋風圖》上海博物館藏

《江岸望山圖》作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

為陳惟允贈行而作。

此畫採用“一河兩岸”三段式平遠構圖

遠處壁立的大山最為顯眼,

垂直峭拔的大山後又交疊了一處山峰,

高矮林立又形成了一層空間。

在整個畫面視覺的最近處有空草亭,

亭前土坡上僅繪三株蕭索的枯樹,

中間以及畫面的最上部大面積的留白

產生了深遠的畫面效果。

在畫面的右上角,

也就是整個畫面高遠天際的右側,

倪瓚題詩一首:

“江上春風積雨晴,隔江春樹夕陽明。

疏松近水笙聲迥,青嶂浮嵐黛色橫。

秦望山頭悲往跡,雲門寺裡看題名。

蹇余亦欲尋奇勝,舟過錢塘半日程。”

詩中內容略帶離愁,

與寧靜的畫面相互呼應。

同時也是在 1363 年,

倪瓚的夫人蔣氏去世,

倪瓚的生活更加艱辛,

四處漂泊中留下了很多畫跡,

畫風更加率意天真,

畫藝更加成熟。

倪瓚在山水畫創作的巔峰時期所作的山水,

是由“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過渡。

其作品無論在意境表現的創造,

還是繪畫技巧的運用上,

都達到了藝術創作的巔峰期

倪瓚繪畫風格對後世的影響,

在其去世後就已經開始了,

而到了明清為最盛。

明清時期,大量文人、畫家,

學習、研磨倪瓚的作品,

但往往只能學其貌,而無法得其質;

只能學其形,而無法得其神。

清代惲格曾感歎:

“雲林畫天真簡淡,

一木一石皆有千岩萬壑之趣。

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雲林,幾失之矣!”。

倪瓚的繪畫藝術風格,

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不僅對明清時期的山水畫創作指明了方向,

對於今天現代山水畫創作,

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請聯繫刪除!)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