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屈辱與複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歷史謎題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意外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五萬餘件,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但由於當時時局混亂,清廷對此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致使大量珍貴文獻流失海外。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原本是河西都僧統洪?(bian)的紀念堂。洪?和尚是河西都僧統,即負責河西一代宗教的最高領袖。敦煌的16窟即為洪?和尚建造。

藏經洞如何被發現?

說到藏經洞的發現,不得不提一個道士——王圓籙。

王圓籙約1849年出生於湖北麻城,清光緒年間到酒泉當兵,因為信奉道教,1897年便到了莫高窟,居住在莫高窟下寺這個地方。當時莫高窟有三個寺,上中下三個寺,上中寺是喇嘛教僧人。1906年6月22日,王圓籙在清理洞窟底層流沙的時候,牆壁失去支撐產生裂縫,藏經洞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也有一種說法是王圓籙請了一個姓楊的人在洞窟裡面抄經,楊師傅煙癮上來抽了一口煙,回身把煙杆磕到牆上,居然敲出了一個洞。

藏經洞文物如何流失?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王道士本身目不識丁,對藏經洞裡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認識比較缺乏,他認為就是一般的佛經內容,於是就當做一種交換品跟人交換,比如別人上香的時候送一點,藏經洞的文物慢慢的就流失了,大家也逐漸知道了藏經洞發現藏經的事實。

藏經洞文物的發現,並未引起清廷的重視,而帝國主義的文化強盜卻聞風而至,他們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貪財,大肆掠奪。

英國的斯坦因以考古為名,花了500兩銀子,用7天時間在洞內挑選了近萬件寫本、印本卷子,裝滿24大箱,其中有長1丈多的唐繡觀音和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另外還挑選了5箱精美繪畫藝術品,運回英國後收藏於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

法國人伯希和得知後,以50兩銀子一捆的代價,盜走5000多件珍品。

斯坦因、伯希和在敦煌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這個時候日本大和探險隊學者正在考察宗教,便派遣吉川小一郎來到敦煌。他們在敦煌市區找托運的人拍攝照片,取得了一部分敦煌文獻,又從王道士手上買了大概三百多件。

隨後來到敦煌的是俄國人奧登堡,一共測繪了143個洞窟平面圖,繪製了兩千多張。

之後,美國人華爾納用特殊的化學溶劑,剝走了7個洞中的26方壁畫。華爾納還以70兩銀子的價格從王道士處購得328窟唐彩塑供養菩薩像。

直到1910年清廷才下令將藏經洞所余文物全部運往北京,僅剩8697件,存放於京師圖書館。

藏經洞封閉的時間和原因?

一種是斯坦因的廢棄說。斯坦因進入藏經洞之後發現裡面的東西很多都是殘篇斷章,而且在11世紀初的時候,社會上已經有了刻本佛經,原來卷軸式的佛經不便於查詢,但是佛經典籍又是神聖之物不能丟棄,於是就被封藏在了石窟裡面。

另一種是伯希和提出的避難說。他認為公元1316年,因為戰爭,怕對寺院文獻的破壞,所以僧人就把這些經卷全部藏在石窟裡頭,表面抹了泥以後重新畫像。

被破壞前的敦煌莫高窟

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當屬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的工作。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後,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

從伯希和考察團拍攝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時間,在這百年當中,由於自然、歷史以及人為的關係,洞窟已經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變化。

有的甚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當時完好的彩塑壁畫,今天早已不存,但卻在伯希和圖錄中意外得到保留,彌足珍貴。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縣改為縣級市,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莫高窟道士王圓籙的功過是非

王圓祿在莫高窟倒賣國寶以後,遭到人們的唾罵,以至後來他非常害怕,精神受到很大刺激,自己也是輾轉反側不知所措,這種糾結折磨他晚年的生活,與他接近的人都說他有病精神失常了。

在1907年斯坦因到來之前,無論王道士怎麽呐喊都無人重視,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官員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餘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有批評者認為王圓祿道士是藏經洞珍貴文物倒賣者,是他致使藏經洞佛經、絹畫等珍貴文物大量撒落民間。無論怎麽說,王道士都是敦煌藏經洞文物流失的罪人,是他發現並賤賣了那些珍貴的文化瑰寶。為了一時的利益,他置先人的心血於一旁,置國家的文物於不顧,濫信外國人,任憑他們低價買走經卷文物,任其搬走莫高窟內壁畫與彩塑。昔日彌足珍貴、藏經無數的莫高窟,如今成為沙漠裡的“空洞”,誰之過?王道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也有人認為王圓祿發現了藏經洞是一種貢獻,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現,因為藏經洞的發現就預示著敦煌學的產生。在他發現藏經洞之後立即報告官員,可無奈官方無動於衷。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另一方面,為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他需要資金支持,在這樣無奈的歲月,他最終選擇了這條背負千古罪名的選擇。

1931年這位千古歷史人物終於搖搖擺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王圓祿的徒子徒孫們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東岸的沙灘上,修建了一個很在當時是有氣派的土塔,並立了一個功德木碑。這個塔在今天成了莫高窟一景,無論是作為功德塔或王道士的冤罪殺機柱,都成了歷史的記載。

文物信息資源部分實現共享互通

目前,敦煌藏經洞文物分散保存於世界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博物館中。在數字化時代,借助高清照相技術和互聯網的便利,尤其是在“國際敦煌項目”(IDP)的推動下,敦煌藏經洞文物的信息資源已經部分實現了全世界的共享和互通。2015年4月,法國國家圖書館向敦煌研究院贈送該館所藏的敦煌寫卷的數字化副本,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珍藏在其它國家的敦煌藏經洞文物以何種方式回歸故土,實現文物本體與發現原境的統一性,大家翹首以盼。

從歷史的觀點看,藏經洞文物的流失,是我國近現代史中令人痛心的一頁。各國探險者和盜寶者掠奪文物的行為毫無正義性可言,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文化劫掠。

現在,敦煌莫高窟正作為世界遺產地向全世界的遊客和學者開放。藏經洞在歷經磨難之後,又重新回到唐代的原貌。

流失海外文物複製品在蘭州展出

2019年4月23日,90余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流失海外書畫文物複製品在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展出吸引民眾。這些書畫複製品內容選自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包括有唐、五代、北宋敦煌藏經洞的紙本和絹本的書畫作品90余幅,作品均為原大小原色複製。

時間的流淌,帶來了無數的工匠、畫師的智慧和技藝,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的輝煌,也帶來了風沙的侵蝕和人為的“傷疤”。

一個小小的洞窟,在封閉和開啟、充盈和空虛之間,傳承了千年時光中多民族、多地區精神求索和變遷的史料證據,濃縮了中華民族輝煌、屈辱和複興的歷史。圍繞敦煌藏經洞建造、封閉、發現、流失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難解的歷史謎題。在這裡我們似乎格外能夠體會到歷史中複雜而深奧的緣起、際會和無常之餘蘊。

津雲新聞記者王曉羽

綜合人民網、騰訊道學、敦煌研究院、中國日報網、旃檀精舍、未名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