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牛市不用跑贏大盤,熊市少虧更重要

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在牛市裡,市場情緒亢奮,各種想不到的股票都會一路大漲,漲的理由也都奇奇怪怪,很多超出人們的想象。但在牛市裡,投資者跑贏市場就非常困難,這是為什麽?

曾有在保險公司投資部門工作的人,抱怨公司對自己的考核不公正:“牛市考核相對收益,熊市考核絕對收益”。所謂相對收益,就是牛市的時候,雖然大家都賺錢,但是考核部門卻要求必須相對指數賺得更多才行。後半段的絕對收益,則是指到了熊市,大家都賠錢,你比指數好一些,考核部門就不高興了,得要你不賠錢,也就是絕對收益才行。這種“牛市取得相對收益、熊市取得絕對收益”幾乎是不可能的,考核部門卻據此理直氣壯地不給開獎金,大家當然覺得不公平。對於那些長期業績超越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在牛市中跑贏市場並非必不可少,相比在牛市中取得超額收益,熊市中的超額收益,也就是比市場少虧一些,其實更加重要,舉例看兩個簡單的數學公式:

假設一個市場,在第一年裡跌了20%,在第二年漲了40%,這時候一個和市場投資水準一樣的投資者,得到的回報會是(1-20%)X(1+40%)-100%=12%。而我們假設一個投資者,在熊市的時候比市場多賠20%、在牛市比市場多賺20%,這就意味著他在熊市賠了40%,但在牛市賺到驚人的60%。這個投資者的回報是(1-40%)X(1+60%)-100%=-4%,居然還賠了4%,跑輸市場整整16個百分點。反過來,如果一個投資者在牛市少賠了20%、在熊市又少賺了20%,那麽他會在第一年裡不賠錢、第二年裡賺20%,這看似平常無奇的業績,總業績是20%,比市場好了8%,比第一個投資者好了24%。如果我們讓第一個投資者更激進一些,在熊市比市場多賠60%,牛市多賺60%,那麽他第一年會賠掉80%,第二年則會資產翻倍。但是,這位投資者最終的整體收益是-60%,本金都賠掉一半多,遑論盈利。

這個公式看似簡單,卻揭露了一個道理:投資者想長期戰勝市場,根本不需要在牛市的時候跑贏市場,只要保證在熊市的時候虧得比市場少,那麽,牛市的時候,哪怕跟不上市場也沒問題,他會在長期取得超額收益。但這個簡單的公式,和人們的直觀感受,往往是相反的。不少投資者覺得,做投資就是賭,熊市裡多賠一點有什麽關係?只要抓住牛市就可以了!結果,許多人雖然在牛市賺了不少錢,甚至抓住了無厘頭上漲的大牛股,賺的比市場還多,但是因為買入的資產沒有基本面支撐,在熊市裡虧得太慘,長期一算,業績就像第一個公式計算的那樣,嚴重跑輸市場。

既然牛市的超額收益,遠不如熊市的超額收益那麽重要,大眾為什麽會形成“熊市虧錢不要緊、牛市賺得多才是王道”這種錯誤的印象呢?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傳媒和情緒的力量不可忽視。

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持續學習投資知識的習慣,而是傳媒和市場情緒發給他們什麽,他們就學什麽,多發就多學、少發少學。市場有什麽熱點就學什麽,股市整體熱就關注股票多,樓市熱就看房子,到了熊市乾脆不關注。錯誤的傳媒宣傳時點和錯誤的情緒感知,導致這些投資者錯誤地以為牛市是重要時刻,在牛市中賺錢,遠比在熊市中少賠更重要。對於這種“牛市賺吆喝、熊市見真章”的現象,中國古代有句話講的很好,叫“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這句話出自兵聖孫武寫的《孫子兵法·形》,意思就是,真正會打仗的人,打的勝仗聽起來也不是很高明,也沒有什麽大的功勞,但正是這樣的人,戰輒必勝。

牛市裡,投資者情緒亢奮,人們對那些收益率遠超市場的人趨之若鶩,對賺錢比市場少的人則嗤之以鼻。當一些久負盛名的投資者們,在牛市中業績劣後於市場時,人們就以為他們遭遇了“滑鐵盧”,就像《巴倫周刊》曾經在科技股泡沫中嘲笑沃倫·巴菲特連續幾年都跑輸市場那樣。殊不知,牛市中的超額收益,遠遠不如熊市中的超額收益、或者說更少的虧損來得重要。而這些久負盛名的價值投資者之所以成名,也恰恰來自於他們在熊市中更少的虧損、而不是牛市中更多的收益。

(作者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