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勳為什麽膽敢孤軍進京搞複辟?

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張勳複辟”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製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麽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複辟帝製?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那麽,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布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督軍團”所乾的事,就是乾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還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要插一杠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複辟帝製。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之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複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乾吧!搞複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複辟計劃。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複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複位。12歲的溥儀下詔,宣布“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隨即,張勳派人要求黎元洪向清室奉還大政。

已是孤家寡人的黎元洪擔心自己的安危,前往日本使館躲避,並讓馮國璋代行總統職務。

眼看著張勳倒行逆施搞複辟,大總統黎元洪逃到了外國使館,已經達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組織討逆軍,於4日發表檄文,痛斥張勳破壞民國,宣布起兵討伐。

7月5日,討逆戰事打響。複辟原本就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因此炮聲一響,辮子軍瞬間潰敗。一星期後,帝製取消,張勳成了通緝犯,逃往荷蘭使館。

14日,段祺瑞從天津到北京,繼續做總理,贏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譽。黎元洪則發表通電,“息影家園,不問政治”。

一介武夫張勳,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料,更不是政、軍兩手都硬的段祺瑞的對手。僅憑對溥儀的愚忠,悍然舉事,沒有不敗的道理。

參考資料:曾毓雋《憶語隨筆》,汪曾武《劫余私志》,張憲文《中華民國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