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付一夫:深陷“資源詛咒”的東北小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專欄作家 付一夫  

  於是人們開始意識到:豐富的自然資源雖然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這便是著名的“資源詛咒”效應。鶴崗們正是受其所困。

  鶴崗火了。

  近日,這座名不見經傳的東北五線小城因為個別小區的房價暴跌到“白菜價”而登上了熱搜,有媒體報導,當地一套320平米的房子竟然只賣15萬元,折合單價400多元。這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動輒每平米五六萬元的房價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驚訝之餘,我們必須意識到:表面上看是房價的暴跌,本質卻是當地經濟發展陷入困局。

  事實上,鶴崗自2013年起就進入了GDP負增長通道,人口外流現象也極為明顯。雖說近年有所復甦,但仍面臨著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

  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一、“一煤獨大”的鶴崗

  首先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鶴崗是怎樣一座城市。

  鶴崗,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2017年的經濟總量在全省13個地級市中排名第十,常住人口規模100.9萬。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有著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超過20億噸,自1918年開始采煤,年產量長期在1000萬噸以上,為我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得益於資源稟賦的優勢,鶴崗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也反過來夯實了當地煤炭經濟的支柱地位。根據《鶴崗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項工業產品之中,煤炭處於絕對主導(參見表1)。此外,據黑龍江省政府統計,鶴崗的工業經濟中,煤炭產業與非煤產業的比重約為7:3。

  這種情況似乎注定了當地經濟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帶來的結果是:一旦煤炭產量下降,經濟就受到影響。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2013年鶴崗原煤產量較之上一年減少了200萬噸,再加上煤價下跌,直接導致全市GDP與財政收入的雙雙大幅度下降。與之相應的是,當地的服務業佔比始終沒能突破40%,顯著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放眼全國乃至全球,鶴崗絕非個例,許多資源型城市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包括國內的大慶、大同、玉門、棗莊、黃石等地,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不少地方。

  二、“荷蘭病”與“資源詛咒”

  理論上講,豐富的自然資源本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可在實踐上,反倒常常掣肘一個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整個歐洲大陸都被世人認定是“貧油”之地,除了羅馬尼亞境內擁有極少的石油礦井之外,再無其他。

  也正因為如此,當年希特勒為了1000萬噸石油,不惜改變自己的戰略重心,花大力氣橫穿匈牙利與南斯拉夫,就是為了拿下羅馬尼亞。

  1959年,荷蘭在近海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其中石油產量最高可達到1億噸/年,是羅馬尼亞的十倍有余。

  由此,荷蘭開始了對資源的開發,其直接結果是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的強勢崛起,不僅借著19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發了一筆橫財,還拉動了全國石油天然氣產業的繁榮興旺。

  後面的劇情可想而知,當石油天然氣產業站上了風口,舉國上下的老百姓無不想削尖腦袋擠進行業的大門,無論是廚師、卡車司機、警衛保安,還是工程師、維修工人,都去搞石油天然氣了。

  反觀其他行業,紛紛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飯店老闆招不到小工,運輸公司招不到司機,警察隊伍招不到警員,製造企業招不到工程師……久而久之,受石油天然氣的影響,荷蘭原本在歐洲頗具名氣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漸漸失去了競爭力。

  到了1982年,屬於荷蘭的“北海油田”接近枯竭,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疲軟不振,讓荷蘭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收入一落千丈。

  此時,荷蘭政府茫然四顧,一片悲涼——通貨膨脹嚴重,政府福利積重難返,赤字高企,失業率激增,國民經濟嚴重受挫,GDP更是連續數年負增長。

  對此,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荷蘭病”的概念,用以表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因為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的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萎縮衰落的現象。

  此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荷蘭病”並非個例,而是普遍發生於資源稟賦相對豐富的國家之中,反觀一些資源稀缺的經濟體(如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經濟增長勢頭卻迅猛得令人驚歎。

  於是人們開始意識到:豐富的自然資源雖然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這便是著名的“資源詛咒”效應。

  鶴崗們正是受其所困。

  三、“資源詛咒”的負面影響

  毋庸置疑,“資源詛咒”效應會在相當程度上拖累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主要的負面影響有以下三點:

  第一,給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阻礙。

  前文所說的“荷蘭病”就是典型表現。事實上,自然資源稟賦豐富的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通常更傾向於優先發展資源型產業,而因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增長效果也是極其顯著。不過,資源開採的過度繁榮,往往會使人們忽視對非資源型產業的培育與支持,同時也會將其他行業的生產要素吸引進來,由此造成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空心化。一旦資源產量下降,其他行業發展跟不上,便會拖累當地經濟的發展。

  另外,資源型產業的一家獨大,還容易造成當地投資環境的惡化,不僅使得吸引外部資金的進入變得困難,也會迫使本地投資者將資金轉移至其他地區尋覓投資機會。久而久之,經濟發展活力就會逐漸變弱。

  第二,不利於人力資本積累與科技創新。

  眾所周知,人力資本的積累與科技創新對於城市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資源產業繁榮的地區往往會把自然資源視為最重要的資產,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會有所降低。

  此時,負面影響主要有二:一方面,資源產業的勞動回報率較高,且對於從業人員的教育水準和素質要求相對較低,故從勞動者角度看,只需從事資源密集型產業便可收獲更高的勞動報酬,而不需要過於深厚的學歷背景,從而對創新造成了製約;另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看,資源產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保障,故更多的政策紅利會向其傾斜,教育和人力資本建設會受到限制。

  這不是信口胡說,一篇發表在《歐洲經濟評論》上的論文《自然資源、教育與經濟發展》,通過數理模型驗證了資源產業繁榮的國家,教育業投入與資源豐裕程度呈負相關關係。

  第三,可能會導致尋租行為的發生與生態環境的惡化。

  一來,資源的開發利用會在短期內帶來大量的財富和資金,這便有可能引發尋租行為的產生,進而對地區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二來,煤炭、石油等自然資源相關產業常常伴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地汙染等生態問題,這些同樣不利於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負面影響,也正是困境中的資源型城市的症結所在。事實上,“資源詛咒”堪稱普世難題,國內外許多資源型城市和地區都為衝破“資源詛咒”而努力著。此次鶴崗的“房子白菜價”風波再度給世人敲響了警鍾——畢竟,誰都不希望看到自己賴以生活的城市日漸衰落。

  四、資源型城市應如何轉型?

  倘若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業結構的單一化和初級化是資源型城市和地區經濟績效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是——盡可能減少對資源部門的依賴,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同時應著力提高資源型產業的科技含量,以技術進步推動產品的升級換代,在此基礎上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的轉型發展。

  許多資源型城市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做出了許多嘗試,而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比如河南的焦作。

  2004年,我國旅遊節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名詞 “焦作現象”,它引發了國人的廣泛關注和高度推崇。其實質就是以自然山水旅遊為抓手,通過成功打造旅遊產品來拉動當地旅遊業的迅速崛起,同時擺脫了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最終完成了從資源型城市到以旅遊業為支柱的綠色城市的轉型。

  具體來看,焦作的主要做法主要有以下五點:

  其一,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其中包括風電、新材料、光伏光電、生物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以及能源、鋁、化學工業、汽車零組件、裝備製造、產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撐產業;

  其二,發揮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包括雲台山、青龍峽、峰林峽等旅遊景點的開發,以及“太極”文化精神的打造;

  其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具體涉及到實施汙染治理和資源綜合利用、對衰退產業的補償和援助等;

  其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其五,立足區位優勢,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繫與合作,立足焦作的比較優勢,充分推動區域間的優勢與資源互補。

  “焦作現象”的成功實踐,對其他資源型城市來說,無疑具有極為深刻的借鑒意義。

  總體來看,豐富的自然資源究竟是經濟發展的福音還是羈絆,關鍵還是取決於發展戰略與模式的選擇。唯有充分洞悉“資源詛咒”的影響機制,並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的發展對策,才能切實推動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在此,祝願鶴崗們能夠早日擺脫發展困境,早日實現經濟的再次騰飛。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