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紙質書籍的魅力 體會網上閱讀無法享受的溫暖

不論是在地鐵、高鐵,還是飛機上,現在已經很少看見有人閱讀紙質書籍了。匆匆的人們不是拿著手機,就是劃動“艾派德”,即便是坐辦公室的人,許多也不再買書,轉為網上閱讀。

在國外,有的著名報紙或是刊物也改成了電子出版物。有人預言,在不遠的將來,紙質閱讀物將會消失。但是我記得十幾年前就有人預測,說十幾年後傳統的報紙將被電子閱讀所代替。十幾年已經過去了,在中國,傳統的報刊、雜誌依然沒有隱退。

互聯網閱讀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想查找某個知識線索,只要將相關詞語輸進去,馬上就會得到答案。在互聯網上閱讀儘管如此方便,但我還是堅持以閱讀紙質報刊、書籍為主。因為紙質閱讀物的優勢,也是電子閱讀物無法代替的。

我並不是那種隨便瀏覽一下即可滿足的讀者,我希望讀過的書籍、報刊、雜誌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第一遍閱讀後,我會在重要的段落下劃上橫線,加深印象。對於其中關鍵的句子或是詞語,我還會把它們重複謄寫在空白處,自己的讀後感我也會隨時記在書上。從第一遍閱讀,到劃上橫線,再到謄寫詞句,最後加上讀後感,知識反覆記憶了4遍。另外,書上的這些記錄,就猶如在知識的森林中行走時隨處留下的記號。如果想回到過去的路徑,只要翻找這些閱讀記錄就可以了,當時閱讀書籍的心境、思想等,會一一浮現。而電子閱讀則時過境遷,當年的心境、思想早已煙消雲散。今天留下的字跡,既是留給自己的,也是留給後人的。我們今天捧讀前人的眉批、注腳,前人余溫似乎尚存,這是隔世的對話。

紙質書籍還是一件藝術品。我的一位朋友是搞書籍設計的,他設計的圖書曾在2010年、2012年由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世界最美圖書獎”評選中摘取桂冠,其國內所獲獎項早已無數。他的圖書設計風格清新淡雅,幾乎件件都是珍品,放在書櫃裡,賞心悅目,絲毫不輸於古董文玩。所以,一本設計精美的書籍,還蘊涵著藝術審美價值。有時好朋友相聚,送上一本設計精美的圖書,捧在手裡沉甸甸的,其價值和意義遠勝送上美酒。送上一本書,朋友之間的心靈就有了溝通。

讀書人家中免不了有幾個書櫃存放書,幾千冊圖書排列整齊有序,有時漫無目的地往書櫃裡掃上兩眼,就會隨機抽出一本閱讀,完全是興之所至,瀟灑自如。

買書的過程也是快樂的享受。幾乎每個星期我都免不了跑趟書店,一個書架一個書架地瀏覽,一本書一本書地翻閱,像淘金一般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書。同時,也看到有人坐在樓梯上,有的蹲在地上,旁若無人地讀書。而有的人並不買書,隻記下書名,回去在網上購買。這些愛書人,雖手中拮據,但他們那種讀書的熱情,著實讓人感動。有時看到手頭寬裕的人,一下就幾百、成千元的購書,也非常讓人敬佩。窮也好,富也罷,大家都在追求內心的充實。

書籍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形式從甲骨到竹簡,再到紙張,人們對“書”這個概念已經有了幾千年的定式思維:書就應該是翻閱的,書就應該是平著放或是立著放的,書就應該是一眼就能望見的。書就猶如茶一樣。茶應該是泡著喝的,如果茶成為罐裝飲料,它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就消失了。如果書看不見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也就終結了。

現在有的書店在賣書的同時,開了咖啡廳或茶室。讀者買完書要上一杯咖啡或者泡上一杯茶,在嘈雜忙碌的是非人間中坐下來,邊翻閱圖書,邊品味咖啡或是茶的芬芳,讓心暫時遠離喧囂並寧靜下來,在生活奔波的路上放慢腳步,這是把眼睛盯在網上閱讀所無法享受的溫暖。

還是多讀紙質書籍吧!(劉建峰)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