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藥知識:關於阿司匹林的15問15答

1、為什麼必須進行用藥交代?

無論國產還是進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腦出血。數以億計的患者正在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必須進行用藥交代,而且應規範化。

阿司匹林用藥交待(紙質或口頭):

腸溶片應餐前服用;當出現上腹不適或身體有出血表現時,請及時就診;注意糞便顏色變化,當出現血便,或黑便時,請及時就診;每1~3個月定期檢查糞便潛血及血常規;用藥期間禁止飲酒。

2、阿司匹林最低有效劑量是多少?

市場上有25mg、50mg、100mg不同規格的阿司匹林,說明書用法差異很大。

通常情況下,阿司匹林預防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最低有效劑量為75mg/d,缺血性卒中一級預防的最低有效劑量為50mg/d。

3、何時服用最好,早上還是晚上?

清晨血小板更活躍,心血管事件高發時段為6:00~12:00點。

腸溶或緩釋阿司匹林口服後需3~4小時達到血葯高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製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藥不能對事件高發時段提供最佳保護。

但是,沒有隨機臨床對照研究證實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減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續性的,不必過分強調固定某一時辰服藥。

4、偶爾忘記服用阿司匹林怎麼辦?

體內每天約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證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製。

偶爾一次忘記服用阿司匹林,體內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對於抗栓作用影響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藥加倍劑量,過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應會增加。

5、高血壓患者,什麼時候才可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引起顱內出血絕對風險僅為0.03%。

但是,高血壓患者長期應用阿司匹林時,需在血壓控制穩定(<150/90mmHg)後開始應用,以避免顱內出血風險增加。

6、潰瘍病史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禁用阿司匹林;有潰瘍病病史的患者,需檢測和根除幽門螺桿菌(Hp)。

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若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聯合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製劑(PPI),或法莫替丁等H2受體拮抗劑等。

7、PPI提高胃內pH值,會不會影響腸溶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腸溶片在鹼性腸液中才能溶解。

PPI使胃內pH值明顯升高至4左右,仍為酸性環境。聯用PPI不會影響腸溶阿司匹林的釋放與安全性。

氯吡格雷屬於前體藥物,需要經CYP2C19代謝為活性產物才能發揮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應避免與CYP2C19抑製劑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合用。

8、為什麼要慎重選用解熱鎮痛葯?

布洛芬與阿司匹林共同作用於COX-1結合位點,可產生競爭抑製,而影響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應,因此須與阿司匹林至少間隔5小時。

對乙醯氨基酚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無影響。

9、拔牙時,是否需要停用阿司匹林?

牙科手術,如簡單拔牙無需停葯,尤其是血栓風險高的患者。複雜的牙科操作可能需要停葯。

10、發生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如何處理?

出血輕微,可不中斷治療情況下進行適當的局部處理。

如果局部處理使出血完全控制,則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嚴重痔出血者應暫停用阿司匹林,積極處理原發病。

患者需要及時就醫!

11、發生皮膚淤斑如何處理?

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過程中出現皮膚淤斑,應監測尿、便潛血、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聚集力。同時注意有無其他臟器出血傾向。

若無明顯異常,可嚴密觀察皮膚出血情況的基礎上繼續使用阿司匹林或酌情減量;若出現血小板減少,考慮停用阿司匹林。

12、阿司匹林會加重痛風嗎?

阿司匹林(<2g/d)減少尿酸排泄,升高血清尿酸水準,增加痛風複發風險。

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首先針對原發病積極治療;阿司匹林並非禁忌,但應該監測尿酸的水準。

13、阿司匹林會加重哮喘嗎?

服用阿司匹林數分鐘或數小時後誘發的哮喘稱為阿司匹林哮喘。

約半數以上阿司匹林哮喘患者伴有鼻息肉和鼻竇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應該個體化評估是否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多數患者在緩解氣管痙攣治療基礎上可以使用阿司匹林。

14、阿司匹林對哪些血栓性疾病預防效果差?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藥物,主要用於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於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內血栓形成抑製作用較弱。

房顫相關卒中絕大多數為心房或心耳形成的血栓脫落栓塞導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應該首選抗凝藥物,如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物。

不伴有冠心病的心力衰竭患者,阿司匹林的獲益不明確。心力衰竭患者伴有房顫、栓塞病史、心腔內血栓形成等,也應該給予抗凝治療。

15、哪些病患者,應使用阿司匹林?

主要用於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和急性期穩定後的二級預防,包括:

具備中高危因素的一級預防人群(10年心血管病事件風險>10%)。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穩定後(通常12個月)。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通常12個月,取決於是否植人支架及種類)。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後。

外周動脈疾病。

缺血性卒中。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生物瓣膜置換術後(3個月後)。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後(6個月後)。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