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高分複讀現象增加,“高四”要被普及了嗎?

特約作者 | 楊三喜 教育領域資深媒體人

有傳聞,今年高考四川前10000名考生中,6成多為複讀生。這一傳聞今日已被四川省教育考試院辟謠。然而從各地的報導可見,高分複讀情況的確在增多。蓋因為在高考錄取率超過80%的今天,名校之路卻越來越顯陡峭。花一年時間複讀搏一個更好的學校的確是劃算的。而更多的複讀選擇,勢必加劇名校的競爭烈度,形成惡性循環,使得“高四”越發普遍,這顯然不是基礎教育之幸。

高分複讀現象是否在增加?

複讀,是中國高考體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不過一直以來,都沒有權威部門常態化地公布全國層面高考往屆生比例。

2007年時,一項調查表明,複讀生已成為高考的主要參與者,當年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萬人中,有289萬為往屆生,佔28.6%。

2011年時,教育部網站曾公布過一個數據,“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報名人數與去年基本持平,往屆生報名較去年減少28萬名,減幅15%。”據此推算,2010年往屆生有187萬人,2011年為159萬。

複讀生整體規模的下降,不難理解。因為過去複讀生很大比例是因為沒有考上一本院校或者二本院校,但隨著高考錄取率提高,這種因為“落榜”而複讀的情況,已經大幅度減少了。

但是,另一種複讀生——因沒有考上理想名校而複讀的“高分複讀生”,開始增多了

《錢江晚報》2017年的一篇報導顯示:2016年杭州建人高複學校600分以上的高複生還是鳳毛麟角,2017年達到20多人;一本線以上複讀考生從15人增加到70多人。學校專門組建了三個實驗班,理科班平均分為632分和587分,文科平均分則為580分。而另一所高複學校的高分複讀生同樣翻了倍。

高分複讀情況增多的結果是,複讀學校提高了招生要求,一所高複學校要求當年考生必須達到420分以上,大學退學的學生,過去的高考成績必須達到一本線以上。另外一所學校則明確“從8月10日開始,為保證教學質量,不再招收450分以下的學生。”

高分複讀現象增多在廣東同樣存在。2017年,《南方日報》報導,多所複讀機構反映,複讀生以沒能考上本科或者是未能考上重本的學生為主,但是分數達到重本還選擇複讀的學生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針對考生非“985、211”不上,錄取後不報到的情況,去年,河南還頒布了一項政策,考生錄取後不報到,無論本科專科院校,一律進入“黑名單”,記入誠信檔案。高校可以此作為對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據,拒絕錄取失信考生。而且,考生第二年高考志願的選擇也將受到限制。這或也能從側面說明當地高分複讀情況在增加。

正因為各地都有這樣的趨勢,所以“四川前10000名考生中,6成多為複讀生”的誇張傳聞才會有很多人下意識就相信。

高分複讀背後的名與利

恢復高考之初,高考錄取率不到5%,考上專科也算得上天子驕子,意味著鯉魚躍上龍門。而40多年後的今天,高考錄取率超過了8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50%,距離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標一步之遙。

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另一面是名校之路越來越都陡峭,上大學容易,上好大學卻不輕鬆。即便是北京、天津這類高考相對容易的省份,985高校錄取率也維持在5%上下,而在山西、貴州、江蘇、河南、安徽等省份,想上985高校幾乎是百裡挑一。

目前全國多數省份已經合並了二三本招生,一些省份甚至已經將一二本合並,大量原來的三本學校擠進二本批次,而各省每年都有不少原屬於二本的學校升為一本。比如今年,湖南就有衡陽師范學院、湖南第一師范等二本學校升為一本,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985高校在同一批次錄取。“一本”陣容擴大,本科批次梯度效應減弱,“一本”的含金量都不以前了,更何況二本。

在高校擴招、錄取率攀升,學歷膨脹、本科乃至研究生學歷含金量嚴重縮水的今天,上大學顯然已經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了。以雙一流、985、211為標簽的名校數量基本是固定的,既集中了最優質的資源,也集中了最優秀的學生。

第一代大學生的子女已經進入高考考場,他們對子女上什麽樣的學校有更高的期待,在中產焦慮泛濫的當下,名校光環才能凸顯家長的心理優勢。對於用人部門來說,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仍無法量化評價,依據雙一流、985、211等標簽來篩選求職者顯然更高效。

名校,恐怕不僅僅是一種情結,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名校與非名校的上學經歷有多大,網絡上有很多相關的帖子,但最直接的還是體現在畢業後的就業去向以及薪酬待遇上。

北京大學公布的2018屆大學生就業去向顯示,2693名本科畢業生,44.15%為國內升學,30.34%的學生選擇國外留學,多為歐美發達國家名校,僅23.54%選擇就業,634人中有104人進入華為,騰訊和工商銀行緊隨其後。

薪酬更能說明問題。中國薪酬網公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TOP200顯示,清華大學2017屆畢業生平均薪酬以9065元高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分別為平均薪酬為9042元和9020元。榜單中,排名靠前的大多是985和211高校,而且普通高校畢業生薪酬水準差距較大。

更好的出路、更高的薪酬待遇,這是名校畢業生的裡子。

過去沒有考上名校,還可以通過考研改變命運,但近年來對第一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靠考研實現名校夢的路也越來越陡峭。中國教育在線編制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部分高校接收推免生比例不斷走高,個別高校已經超過半數。武漢大學2019年推免佔比達52.85%,浙江大學則高達54%。不僅如此,雙一流高校,推免生中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比例更高,北京大學2019年接收推薦免試碩士生2174名,其中有2061人本科來自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佔比高達94.8%。第一學歷歧視仍在,馬太效應明顯,也在刺激考生選擇複讀。

此外,高分複讀在一些地方還成為了一門生意,成為了考生、學校與當地教育部門實現共贏的合謀。深圳高考移民事件曝光之後,就有媒體發現,廣東各市近來迅速崛起的一些知名民辦高中,連年都有來自衡水中學的高分考生成為“清北專業戶”,甚至有一些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都放棄入學,留下來連續複讀,連續參加高考。這當中,考生獲得了獎勵,民辦學校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考生,獲取更多利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可從中獲得更亮眼的高考政績。

“高四”普及不是好事

今年,四川理科700分以上考生182人,而清華、北大在四川投放的理科招生計劃共計72人,這意味著,理科700分既上不了清華,也上不了北大。而600分以上考生達到33000多人,600分的考生想上211都夠懸。

這種現象並非四川獨有。2018年高考,河北考生700分以上人數122人,清華理科錄取分數線為了704分,考700分確實上不了清華。今年,浙江32.51萬考生中,600分以上考生近5萬名……

高分考生增加,固然與試題簡單、區分度下降有關,但高分複讀考生的助力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的結果是顯而容見的。複讀考生將擠壓應屆生的錄取名額,加大應屆生的升學壓力,而高分複讀考生所爭奪主要是985高校的入場券,勢必讓名校競爭愈發激烈,而成績位於中遊的學生則被高分學生踩踏。

應屆生錄取率下降,名校更加難考,又會導致複讀生的增加,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高四”在某種程度上被普及了。高分率高、名校難考,還會進一步刺激高中、初中乃至小學階段家長的焦慮,更多的校外培訓怕是少不了。

即便一些民辦學校為高分複讀生推出了免學費,甚至發生活補貼的政策,減輕了家庭負擔,但是高分複讀仍然會帶來教育資源的浪費。比如,一些民辦學校為了辦好複讀班,從公辦學校挖來教師授課。而高分考生被錄取後不報到,則會浪費高校招生計劃。

推進素質教育、破除唯分數論是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但是長期存在一個以提高應試分數為唯一目標,高達數百萬的複讀生群體,顯然與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第4523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