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小說《化蝶飛:達者莊子》:關於莊子的一生

化蝶飛:達者莊子

本文共計2551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齊物論》

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中,曾經閃耀過無數人文之星。其中,光焰萬丈的璀璨之星也有不少。比方說莊子,就可謂是其中相當亮眼的一顆。

自古以來,在中國思想文化界,只要一提到莊子,那是無人不感興趣的。尤其是那些不得意的文人,更是常常引莊子為知己,特別推崇其遊世思想。近人聞一多就曾說過:“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古典新義》)

除了人格與文化上的影響之外,莊子思想及其文風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之大就更是眾所周知了。後世文人追捧陶淵明、李白、李商隱等人的作品,其實就是在追捧他們幻覺中的浪漫莊子及其文藝思想。正如近人郭沫若所言:“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

莊子跟老子一樣,生前沒有像孔子那樣開辦私學,有大量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其思想傳播就遠不及孔子思想的傳播那樣廣泛,不僅其社會影響有限,就是有關他們的身世及其生平事跡也少有文字記載。如果我們要對莊子其人其事進行想象,大概也只有一部六萬餘言的《莊子》可以作為依憑了。

今存《莊子》33 篇,分內、外、雜三篇。根據學術界的共識,認為內篇7 篇應該是莊子本人的文字,而外篇15 篇與雜篇11 篇則可能是出自莊子門人或後學之手。

由於莊子生平事跡史籍上沒有記載,因此自古以來敘寫莊子的文學作品就極少,只有明人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短篇話本小說《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是根據《莊子》外篇《至樂》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創作而成的。

除此之外,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有《莊子評傳》之類的作品。不過,評傳是評論莊子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並非是文學作品,跟傳記、歷史小說完全不是一回事。

《化蝶飛:達者莊子》是一部以戰國時代道家學派著名代表人物莊周為文學形象而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是企圖還原莊子哲學思想及其肉身凡胎形象的文學作品。既然是歷史小說,那麽其中的莊子就是文學形象的莊子,而非真實不打折的哲學家。

書中所寫莊子的日常生活,莊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還有莊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等,均屬文學想象的產物,是小說,而非歷史。

作為歷史小說,《化蝶飛:達者莊子》的出版具有非常獨特的意義,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作品。

從文學接受的視角看,《化蝶飛:達者莊子》至少在如下三個方面是值得在中國小說史上濃墨重彩寫上一筆的:第一,以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為形象進行歷史小說創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第一次;第二,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哲學家莊子的形象,而且還生動地呈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這是一般歷史小說所難以企及的;第三,以歷史小說的形式呈現哲學家莊子的形象,並揭示其玄妙深奧、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對普及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提升中國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原創優秀思想成果“走出去”,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都具有積極意義。

透過這部歷史小說,走近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世界,走進莊子的內心世界,走進莊子的生活時代,理解莊子的無奈,感受莊子的快樂,做他的知己、知音。面對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困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頓,能夠氣定神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也未嘗不是一種人生境界。

原文節選 《無用之用》

第二天,莊周師生告別主人後,繼續往周邊遊覽。

日中時分,師生四人坐在一棵大樹底下歇息。逸軒拿出出門時所帶的乾糧,讓大家分食。藺且怕莊周口乾,到旁邊找水。在不遠處的一個小溪邊發現有一隻殘破的瓦罐,他撿起來在水中仔細地洗乾淨,然後用它舀了一點水,小心翼翼地捧著回去了。莊周吃了乾糧,喝完水,拈了拈胡須,遠望原野春色,欣欣然而有得色。

藺且見此,知道莊周正在興頭上,正是提問交流的好機會,便裝著漫不經心的樣子,望著莊周說道:

“先生,昨晚聽您跟您的朋友交流切磋,收獲真是非常大。我們跟他弟子的交流,也有啟發。”

“師兄說的是。先生,以後您就多帶俺們弟子出來走走,多與他人交流交流吧。”

逸軒默契地附和道。

莊周沒說話,眯著眼,好像專注地欣賞景色。

“先生,剛才弟子在溪邊打水,發現有一群鵝。於是,就想到昨晚主人跟他弟子的對話。”

“什麽對話?”

藺且話音剛落,沒想到莊周立即接口問道。

“主人讓他弟子殺鵝招待我們,他弟子問殺哪隻鵝,是會叫的,還是不會叫的。主人讓殺不會叫的,我們昨晚吃的那隻鵝就是不會叫的。”

藺且回答道。

莊周聽了沒吱聲,目光仍然看向遠方。

“先生,大師兄說得不錯,主人確實是說過的。”

淳於悅提醒似的說道。

“先生,您昨天中午跟我們說過,山中那棵大樹之所以存活下來,是因為它對世人無用,是不材之木;可是,昨晚那隻不會叫的鵝卻因為無用而被殺,另一只會叫的卻活了下來。您說這是怎麽回事?如果讓您選擇,是傾向於無用,還是有用呢?”

藺且直視莊周問道。

“是啊,先生,生於人世間,俺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呢?”

逸軒連忙配合道。

莊周看看藺且,又看看逸軒,詭異地一笑,說道:

“為師將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材與不材之間。”

“這話怎麽講?”

沒等藺且與逸軒開口,淳於悅已搶著問道。

莊周看了看淳於悅,卻沒有笑,而是嚴肅地說道:

“處於無用與有用之間,材與不材之間,看起來是最為妥當的方法,實際上則是似是而非,最終仍然不免受到牽累,遭受禍患。”

“既然如此,那怎麽辦?”

藺且立即追問道。

“最好的辦法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一個人處世順其自然,就既不會受到他人的讚譽,也不會受到他人的詆毀,榮辱皆無,豈不是最好嗎?順其自然,時隱時現,或像龍一樣騰雲於天,或像蛇一樣潛伏於地,隨時而變化,不拘執於一端。時進時退,遊心於虛無之境,主宰外物而不為外物所主宰,這樣怎麽可能被牽累呢?怎麽可能遭禍患呢?”

“先生,您說說容易,但世上有誰可以臻至這種處世的境界呢?”

藺且立即質疑道。

“神農與黃帝就做到了。”莊周不假思索地答道。

“先生,那您詳細說說。”

逸軒央求道。

“順其自然,遊心於虛無之境,主宰外物而不為外物所主宰,當然也只有神農與黃帝能做到,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萬物皆有私情,人類各有習慣,人世間有聚便有散,有成便有毀,尖銳便有挫鈍,尊貴便受非議,有為便有損虧,賢能便被暗算,不肖便被欺凌,世事怎麽可能都盡如人意呢?我們處世又豈可偏執一端呢?可歎呀,可歎!世人皆不懂這個道理。你們可要記住了,處世的最高原則,其實也是唯一原則,便是順其自然,一切聽從自己的內心,順任人的天然本性,千萬別為了什麽目標而勉強自己做什麽或不做什麽,更不要追求什麽有用於世。那樣,會讓人活得很累,根本沒有幸福,甚至可能會害了自己。”

莊周看了看藺且,又看了看逸軒,然後又掃視了一下淳於悅,鄭重地說道。

“先生教誨的是,弟子明白了。”逸軒連忙答道。

“先生對世情的洞察總是那麽透徹,這是我們永遠都學不到的。”

藺且這次是由衷地說道。

淳於悅見此,也連忙應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