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人機種田、豬臉識別養豬……中國農業“科幻感”急升

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先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從業者減少,中國農業正迅速告別“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和粗放。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批示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工作會議,批示中提到,深入實施“互聯網+農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全面推進“互聯網+”,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

由於在農業領域應用尖端技術的“農業科技”開始在中國出現增長之勢,日本媒體驚歎:“中國下一個科技起爆點是農業?”

事實上,傳統農業正在悄然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成為各種新科技應用的藍海。

先正達(Syngenta)中國業務可持續發展總監朱慶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全球數字化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釋放農業生產力的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傳感器系統、無人機等技術和新一代作物育種技術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已經為下一次綠色革命做好了準備。”

農民想要的農業科技都有

眾所周知,作物產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種質、種植環境(土壤情況、氣象情況)、農藝操作(肥料、作物保護產品使用、灌溉、耕作方式)及差異因素。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選擇合適的種子、適宜的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控、精準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獲和倉儲,農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項決定,這些決定都會影響最終收成。

正是因為流程複雜,業內稱,農業是最後一個需要被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產業。過去,農民往往憑經驗作決策,如今,社會其他領域正在發生的數字革命正深刻地影響到農業的發展,為農民管理農田手段帶來變革。

借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增長,可謂是最直觀的表現之一。

據報導,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的簽約農戶已經超過120萬戶。這家以生態農業無人機和植保無人機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計劃在2019年內使合作的農機銷售店從約1200家增加至1萬家,從而使利用無人機的農戶增長至300萬戶。

無人機的應用,主要在於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在中國北方,無人機一天的施藥面積可達約800畝,而人工施藥一人一天最多在30畝左右。同時,作為數字化農場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無人機還能夠用於農場數據采集和精準施藥。

據統計,無人機在中國施藥覆蓋的面積已經達到2.67億畝。

朱慶華稱,這是近年來,施藥技術向機械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結果,因為要實現100%的植保產品生物學結果,植保產品內在的效果和施藥技術(比如施藥時間、裝備、校準、噴嘴)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這一技術能夠讓傳統育種領域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育種家實現精準設計育種,滿足人們對各種食品的需求。

黃偉東稱,全球面臨的挑戰體現得更加顯著。並且,現階段也對農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近幾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為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營造了非常積極的環境,高科技將在其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無人機和基因編輯技術,位居世界前列。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中國農業也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模式。

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社會環境、硬體、技術支持已經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種植戶們對於新技術的應用也在快速變化。農村在電商、物聯網、大數據、智能設備等領域均有長足發展,食品鏈的整體效率得以明顯提高。消費者的購買體驗也有很大提升,已經迅速趕超發達國家。

不過,黃偉東認為,就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大型自動化農機的普遍應用和從業者對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這也恰恰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

當前,中國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已具備了發展數字化農業的基礎。

與歐美的大農場不同,中國的小農戶居多。朱慶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數字化農業在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顯而易見的是,大農場在採用現代農業科技方面有一些優勢,比如更方便採用機械化操作,農場生產力提升更具規模效應。而實際上,小農戶採用農業科技也能夠大大提升生產力,但是仍需結合相應的培訓與服務。因此,中國需要針對用戶——大農場、小農戶以及農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平台和服務模式的開發。

“識臉辨聲”的高效養殖

傳統養殖業也開始為互聯網企業所青睞。阿里雲就通過ET大腦實現人工智能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這一套叫做ET農業大腦的系統,當中涉及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

比如,阿里雲研發出一套“懷孕診斷算法”來判斷母豬是否懷孕。養豬場內的多個巡邏攝影頭會自動搜集母豬的睡姿、站姿、進食等數據,再由人工智能(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如果發現有母豬沒懷上,系統將提醒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授精,從而提高母豬產仔量。

豬崽出生之後,為了讓它們健康成長,ET 農業大腦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來監測每隻豬的健康狀況。由於豬在吃奶、睡覺和生病等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通過分析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與之對應的是,京東也推出了智能養殖技術,整套智能養殖計劃包括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可實現“養豬智能化”。其中,“豬臉識別”最受關注,養殖場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

雖然人臉識別已經在智能手機中普及,但用在動物上難度則要大得多。

而京東的智能養殖技術除了利用“豬臉識別”實現豬飼料的精準配置,豬舍內的溫度、濕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統自動調節。去年底,在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未來我們將以豬為開始,實現養殖過程無人、無線、無干擾、無接觸,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按照京東的測算,這套系統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左右,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出欄時間平均縮短5~8天。如果全中國所有豬場都用上這套系統,每年可降低500億元的成本。

中國農企需要長期耕耘

近年來,現代農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科技應用的重要場景。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還有政府、企業的順勢而為。

黃偉東稱,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所有趨勢都是在探索方法,更有效地應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宏觀需求或面臨的挑戰。從糧食安全所要求的主糧自給自足,到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攀升,再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的更高標準,還有生態環境修複的緊迫要求——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

他說,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幫助人類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應對這些宏觀需求和挑戰。因此,現代農業對高科技的應用和融合都是圍繞著提質增效、安全健康、綠色環保等共同目標,而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到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化學科學、生物科學、數據科學等。

他認為,在信息時代,養殖耕種已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準農業靠攏。

從技術本身的發展規律來說,眾多高科技的突破,也到了在農業落地、應用的階段。在信息時代,養殖耕種已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準農業靠攏。

大疆農業銷售總監陳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信息化技術從互聯網行業、工業製造業溢出到農業的自然過程。”

在未來,一些新的技術也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智能傳感器技術能夠實時掌握現代農場動態、監控土壤的健康狀況,以及作物所需的水和氮含量,施用適量的氮和水對於保護環境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又如,農業機器人(agbots) 能夠自動執行單調乏味的任務。若集合數以百計這樣的節能農業機器人,組成網絡監控環境,在不需要任何人工介入的情況下收割莊稼。不但降低了農場傷害,也減少了環境垃圾。

雖然從事數字農業的不同企業關注不同環節,但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為了節本增效。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從事精準農業的初創公司,致力於通過“衛星+大數據”實現數據農業。

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商務副總裁張文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佳格天地通過衛星服務農業的方式,相當於為地球畫像,常用的畫像方式簡稱為“A+B+C”,即AI、大數據、雲計算這三大層面。AI做信息提取和分析工作,大數據解決了農業領域一直困擾所有人的信息和數據收集的問題,雲計算則是讓農業領域的從業者更簡單便捷地去使用數據工具。通過這樣的模式,不斷推進自身服務和客戶需求的有效對接。

他說,一方面,中國耕地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國農業是一個需求大、投資大、基礎差、長周期、慢回報的市場。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勞動力紅利的褪去,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

陳韜認為,投身中國農業的高科技企業,無論是誰,都必須腳踏實地,做好中短期難以盈利的準備,做好長期耕耘的準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