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童南偉教授:糖尿病前期用藥,不要忽視了TZDs藥物 | 醫脈通專訪

醫脈通現場報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

2型糖尿病是由糖尿病前期發展而來的,現有的研究已經證明有效乾預糖尿病前期可明顯減少其轉化為糖尿病,也就是說預防糖尿病要從糖尿病前期的早發現和早控制開始。而針對糖尿病前期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比如生活方式的乾預等,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強化生活方式乾預半年之後不達標,可以考慮採用藥物乾預的手段,早在2013年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童南偉教授牽頭組織專家擬定《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預防的專家共識》,其中對2型糖尿病的預防有詳細講解,在2019北大糖尿病論壇上,醫脈通記者有幸就糖尿病前期的相關問題採訪了童南偉教授,以下是精彩內容。

醫 脈 通

如今2型糖尿病高發,我們要及早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乾預,從藥物乾預的角度來談,您覺得哪一類藥物乾預效果最好?

童南偉教授:

針對糖尿病前期的用藥,效果最好的應該是噻唑烷二酮類(TZDs)藥物,例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這類藥物比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效果都好,相比生活方式乾預來說效果還好。從總體水準上來說,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以降低70%左右的糖尿病發病風險,而生活方式或二甲雙胍乾預大約都只能降低30%的糖尿病發病風險。

糖尿病前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即單純的空腹血糖升高(IFG)、單純的餐後血糖升高(IGT)和空腹及餐後血糖都升高(IFG+IGT)三種情況。相比來說,單純的空腹血糖高和單純的餐後血糖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相對低一些,而空腹和餐後血糖都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成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這部分人群最後基本上都會轉化成2型糖尿病,而且相比前兩者來說,轉變成2型糖尿病的速度較快,需要更多關注。

針對不同的糖尿病前期類型,給予的藥物乾預也有所不同,針對單純的空腹血糖高(IFG)人群具有優勢的藥物是二甲雙胍,針對單純的餐後血糖高(IGT)人群具有優勢的藥物是阿卡波糖,空腹和餐後血糖都高的患者具有優勢的藥物是噻唑烷二酮類(TZDs)藥物,TZDs藥物對這三種糖尿病前期人群都有相似的效果,但是對IFG合併IGT的人群改善效果最明顯。

醫 脈 通

目前糖尿病前期的定義是如何界定的,如何才能有效篩查這部分人群?

童南偉教授:

目前我們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篩查都是用靜脈血漿血糖數值,這就使得很多糖尿病前期人群不能及早被發現,比如我們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居民可能沒有條件每年進行體檢,測定靜脈血糖數值。但是我們的鄉村醫生都有毛細血管血糖檢測血糖儀,如果通過指尖血來進行糖尿病前期的篩查將是一個可行方案,目前血糖儀的普及程度高,我認為通過指血進行糖尿病前期的篩查是可行的,所以說有效篩查的手段就是利用指尖血,目前我們團隊在做相關的研究,已經有了結果,初步數據提示空腹指尖血糖大於5.3mmol/L就需要進一步做靜脈血糖檢查。等研究報告正式發表了就可以進行推廣了。

從預防糖尿病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嚴格血糖標準而不是寬鬆血糖標準,目前來看,空腹靜脈血糖的數值高過5.6mmol/L而不是6.1mmol/L的人就應該被乾預。另外,糖化血紅蛋白對於糖尿病前期的篩查敏感性不夠,不宜選擇。

表1 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

註:摘自《中國2型糖尿病預防專家共識(2013)》

醫 脈 通

目前,糖尿病前期的藥物使用情況如何?些患者需要進行基因檢測?

童南偉教授:

對於糖尿病前期,我們還是應該先採取生活方式乾預,如果生活方式乾預不能控制達標才考慮藥物乾預。

糖尿病前期的臨床用藥,如果從中國說明書上的適應證來說,目前只有阿卡波糖這一類藥物,此外,循證學證據表明二甲雙胍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對糖尿病前期患者也有效,指南中都有推薦,但是這兩類藥物說明書中的適應證尚沒有「糖尿病前期」,在中國還屬於超說明書用藥。

阿卡波糖、二甲雙胍和噻唑烷二酮類三類藥物中效果最好的是噻唑烷二酮類,但是因為這類藥物沒有減重的效應,所以患者對其沒有太大的好感。我給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心靈美」,因為這種藥物雖然對患者的體重降低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內臟脂肪。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都伴有脂肪肝,這種藥物對於脂肪肝改善效果很好,讓脂肪重新分布,減少腹腔和肝臟的脂肪積聚,降低肝纖維化,其中證據最強的是吡格列酮,因此噻唑烷二酮類是一類不錯的藥物,對於空腹和餐後血糖都高且伴有脂肪肝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需要處方葯,建議首先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比如吡格列酮。不能單看體重這個表現指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